[从《身边的感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质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基础,是理想信念的聚合地和放射点。《身边的感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规定的目标和导向展开,在电视节目信息的传播中彰显出恒定的时代主题。
电视人物专栏节目《身边的感动》以富有张力的影像真实地再现了理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图景:《好人甘金华》《草鞋书记杨善洲》《大山园丁侯万家》《我们的所长:祝建国》《大沙河摆渡工》《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牟雪华:中国馆前的清洁工》……这些人物符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的精神长城。《身边的感动》在普通人物中确立了一种普遍认同的审美价值观,“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①
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导向需要血肉鲜活的典型符号进行传承。在《身边的感动》中,既有冒死救人的消防战士,又有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既有坚守清贫的人民教师,又有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既有善义之举的质朴农民,又有爱岗敬业的工人群众。这些普通人物在平凡中之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积极的激励与感召作用,这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身边的感动》作为一个人物专栏节目,所选择的人物贴近现实生活,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感人的事迹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使主流价值观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美国学者G·格伯纳认为,电视媒介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价值观。培养理论以“共识”为基点提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这种共识是电视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电视工作者应该把高尚的道德符号根植于电视作品中,以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世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让人们在真善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获得启迪。
电视节目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观众对作品的再度体验获得的。当观众以澎湃的激情观看节目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在感人的场景下产生认同心理以及共鸣的审美效果。在《身边的感动》中充满了感人的画面与场景:《五岁女孩早当家》中的黄凤,由于家庭的变故,从五岁开始照顾瘫痪的父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爱坚守十一年》中的张玉华,照顾植物人妻子,用歌声唤醒知心爱人;《火中真情》中的王茂华,在大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救出六个孩子;《杜老师的故事》中的小学教师杜顺,以自己残疾的身躯在讲台上坚守十七年;农民工颜展红,一人打三份工,资助贫困学生五十多人。这些普通人的感人故事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对这些人物的认同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认同与共鸣是电视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节目才能真正发挥认识、教育、审美的社会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与传播需要找到相应的叙事方式,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学者胡智峰指出,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在叙事层面应形成一定的模式与规范,进而提出电视节目应做到宣传话题化、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情感化等,在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中彰显叙事审美的穿透力。
宣传话题化是指,“电视节目进行宣传不能对报告文件照本宣科,而应想办法结合百姓生活的实际,转化、提炼出与百姓的兴趣点相吻合的、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能够引发他们继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2}人物专栏《身边的感动》所选择的故事,多数是与观众密切相关的故事,人物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民众群体,他们的大爱与崇高满足了观众对崇真、尚善、向美的情感要求,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身边的感动》寻找到了信息传播与价值诉求的最佳相关点,在碎片化的世俗生活中树立起一座精神价值坐标,充分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以民为本的大众传播理念。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在电视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关性原则,“电视要受到大众喜爱,就必须包含与各种社会群体相关的意义。”③所谓相关性指节目内容与观众实际社会体验的关联点,如果一个文本能提供丰富的关联点,那么观众就会使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与节目发生联系,获得审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不是空中楼阁,它融汇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身边的感动》以与民众相关联的日常生活再现了对仁爱的诠释。出租司机陈玉矿,与尿毒症患者田金荣素不相识,在得知患者的困难后,五年如一日,义务接送田金荣往返于山村与医院之间;天津的尹升,30年间义务收养了17位孤寡老人。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以仁爱之心演绎着生命的崇高,这种精神的骨架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④精神意义是通过物质符号传达的。因此,电视节目必须做到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以人物为表现中心,在故事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板凳妈妈”许月华》讲述了湖南湘潭市社会福利院一名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许月华12岁时,不幸被火车碾断双腿,成了高位截瘫的残疾人。1973年她被送进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她提出照顾院里孩子的请求。经过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学会了用两条板凳走路。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许月华拖着高位截瘫的身躯,陆续照顾了138个孩子。许月华从苦难的童年走来,却用无私的爱呵护起138个孩子的童年,从失去双腿的少女,到来去自如的“板凳妈妈”,许月华演绎着民间的大爱,高位截瘫的身躯释放出强大的崇高情怀。由此可见,话题的故事化,可以把抽象的意义转化为曲折动人的故事;而故事的人物化,可以起到丰富人物形象,透视人物心理的作用,这种逐层渗透的表达方式,可以获得强烈的艺术审美效果,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