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望江楼的半副联:望江楼
望江楼是成都的名楼,因唐代女诗人薛涛的遗迹和竹类博物馆而闻名全国。望江楼又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每当见到望江楼崇丽阁的姿影,就知道这是成都。望江楼与武侯祠、杜甫草堂一样,集中了成都楹联的精华,其中又以钟云舫的长联最为知名。然而在茶坊酒肆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钟云舫、顾复初、赵熙这些大名士的华美联文,而是至今只有上联没有下联的半副对联。其联文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
据说这是绝对,至今无人能对下联。其实,对这上联并无太大难度,只须有平仄合适的地名并在文中协韵就行了。古往今来,为其属对者可谓成百上千,仅我周围的朋友所撰,就不下三四十比。其中最为人们称道的,莫过于以什邡的名胜“映月井”为对者,其对句为:
映月井,映月影,映月井中映月影,月影万年,月井万年。
此对句从声韵平仄、行文节律上看无可挑剔,但其不当者有二:一是月影的“影”对江流的“流”字不当,此处的“流”是动词,“影”是名词,词性属对不当;二是“万年”对“千古”,合掌,也不当。
1958年秋,我参与涪江梯级开发水利规划,在平武县观雾山下的一个小山村,遇见一位教私塾的老先生,他说他曾以此地的“观雾岭”为对,其对句为:
观雾岭,观雾景,观雾岭头观雾景,雾景万重,雾岭万重。
此对句“万重”对“千古”,算是勉强地解决了合掌之弊,但“景”对“流”仍未解决名词对动词的问题。
十年前,笔者在东北一湿地保护区欣赏丹顶鹤,所站之地为一视野开阔的沙埠,问其地名,乡人告知曰“观鹤浦”。是夜,偶得灵感,觉得其名可与望江楼之联文属对,于是拟其联文为:
观鹤浦,观鹤舞,观鹤浦前观鹤舞,鹤舞多姿,鹤浦多姿。
当夜兴奋不已,仿佛腋生双翼,通宵难眠。凌晨起床再次推敲,竟又觉不妥。此对句虽解决了前述对句的弊端,但“观鹤浦”的名声毕竟太小太小,绝不能与声噪遐迩的望江楼相对仗,以此配偶,必有上重下轻失去平衡之感。于是,一腔兴奋化作烟云。
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奔波于全国各地。不管是名胜还是野墟,是集镇还是桥涵,我总是细问地名,目的是与望江楼的联文属对。一副简单的对联弄得人如此神魂颠倒,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
风闻望江楼的单联要征联配对,我认为大可不必。保持现状,给游客留下一片遐想的空间,让游客也为此参与、互动,其效果远比一副完整的对联要好得多。配成对了,就再也无人去谈论、去冥思苦想、去夜半不眠了。
残缺也是一种美,它给人以太多的想象和悬念。野史载:苏东坡、黄山谷、秦少游、佛印四人春游古刹,壁间见题有杜甫《曲江春雨》诗,在“林花著雨胭脂〇”处,因壁泥脱落而少一字,东坡补作“润”,山谷补作“老”,少游补作“嫩”,佛印补作“落”,回家查杜诗,方知应为“湿”。当时若无残破,也就无此佳话了。维纳斯女神像被发现时已失去了双臂,不少艺术大师总想为其复肢,设想了各式各样的上肢形态,结果事与愿违,最后仍以维持残臂为妙。众多的艺术大师错不在不能,而在欲以平实取代遐想。
多给人一点遐想的空间吧,特别是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