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艳琳:自在的空间,一点就够] 莫艳琳
对许多歌手来说,如果不能红到像周杰伦那么两岸三地齐仰望,红到杨臣刚那样一首歌震动民工界也是好的,如果以上二者皆不可得,红如小众歌手里的大众歌手,也是当下细分市场愈加繁荣中的好选择,譬如台湾的陈绮贞、内地的曹方,虽然被牢牢打上“小清新”的标签,但每每演出,台下森林般的手臂总能让人感慨,清新也是生财高招。
但对2003年就出道的莫艳琳而言,以上三种都成为不能选择。2004年加入太合麦田,次年推出第一张专辑《顽固独身主义》。然而她的形象和唱腔注定不能红遍大众,但最有可能的小众中的大众,也被她屡屡错失。
性格决定命运,发第一张唱片的时候做访问,记者提到她不想答的问题她就真的拉下脸来不答,再一句“就这样吧,我还有事呢”就结束了;还有一次在电台,因为和DJ言语不和她在直播前扬长而去,留下一脸错愕的工作人员以及“非常难搞”的声名。如是数次,而如今红遍小众群体的那几位歌手,也就在歌词里抒发些浅浅的暴戾,对媒体及粉丝哪个不是甜蜜温柔毫无攻击性?
带着对歌手这一行当的失望,莫艳琳渐渐转入幕后,从《看海》让周迅横扫当年乐坛各大颁奖礼开始,不断有人来找她写歌或做制作,包括孙俪、李宇春等。“歌手只需站在台上几分钟,唱好歌就行,化妆、服装都有人准备;做幕后则要更多为歌手去服务,因为一首歌的完成由许多细节堆积而成,你必须控制整个局面,把自己的情绪放在最后。”
变得沉稳之后,莫艳琳如今看来“那几年没有成功也是有原因的,”歌手和外界的交谈,大多数情况只是工作,大家各自完工就好,有些事何必强求?她也开始参加譬如《我爱记歌词》之类的一些综艺节目,目前的想法是“必须得跟音乐有点关系”,但“也许几年之后我会变成一个谐星”,谁说得准呢?关键是,随心就好。不过新唱片《我不能哭》还是把她又一次拉回到舞台。在首唱会上,不仅有曲婉婷、谭维维等一干圈内好友前往助阵,更有久违的舞台和欢呼。又一次做回歌手的莫艳琳在演唱同名曲的时候还是没有忍住眼泪。
在唱片销量屡创新低、业内人士纷纷转行做娱乐咖甚或卖烤鸭的情况下,一个性格激烈的、纯粹以音乐为生的人,空间到底有多大?莫艳琳只想唱歌,没有什么表演欲,过去的唱片把她塑造成长发的淡定文艺女青年形象,去年她把头发剪短还染了一头鲜红,“这才是真正的我”。她想要的生活,就是每年办几次演唱会,有三五个月呆在录音棚里录歌。她说其实现在的状态已经很接近了—如果对名利没有太多需索,没有什么不能满足。
对更多音乐人来说,如果可以不整天抱怨大众只会下载免费MP3而不去唱片店支持正版,音乐依然有广阔的空间,毕竟无论对谁这都是生活必备。“就像我用iPhone,也会越狱下很多软件,但觉得好用的我还是会去商店里买正版,以后的唱片可以让大家先听,觉得不错了再付出合适的钱买下来,重点是如何在试听和唱片之间做连接。”这就像对自在的要求,一点就够。其实唱片能卖多少,这数字还有待时间证明。然而回到舞台对莫艳琳来说也许更重要。
乐评的猫腻
撰文 | 邹小樱
乐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批评、鼓励、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或者提高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全部,那么亲,你太天真了。
早年,我曾任职于门户网站的音乐频道,现在转至幕后,在唱片公司负责企划、企宣统筹工作,每年也会兼职一下《南方都市报》华语音乐传媒奖的评委。实际上,要说乐评对于一位歌手或一张专辑能够起到的影响,无论从唱片公司、乐评人、媒体来说,都会有各自的立场和看法。
从唱片公司的角度出发,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每张专辑需要花掉10%-15%的宣传预算—当然,这是20世纪单靠实体唱片销售就能赚得盘满钵满的惯例,现在当然不是如此。可这宣传预算大部分都会划入通路的推广中,包括卖场、户外、媒体等渠道的广告投放。而在这其中,我想在这里说的,所谓乐评的“红包稿”不过是微不足道。唱片公司也很清楚,乐评其实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当针对的是主流市场的时候,就算最大牌的乐评人马世芳、张铁志、张晓舟等,他们对一张专辑说“赞”,其影响力或许不如罗永浩、韩寒来得猛烈。
说句更讽刺的,许多小歌迷知道著名乐评人李皖,还是因为他们的偶像五月天阿信不止一次推荐过李皖的书。但唱片公司依然会做约稿,原因很简单,“至少看起来像是这么回事”,就像大家都知道门户网站的焦点图要闻区屁用都没有,但企宣们还是会每天跟编辑说:“亲,给我们推个焦点图好呗?因为��领导要检查的。”这有很类似电影公司对影评人做的。是的,做品牌这码事发酵期这么长,歌手的经济效益不是立杆见影的,但作为唱片公司内部必须有工作的考量,不靠焦点图、乐评稿这些可视化、可量化的东西,那还靠什么呢?
作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我决定还是用自己的经历来现身说法最好。10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乐评的时候,稿费是千字100元;今天,给互联网写稿,稿费还是千字100元;杂志和平面会好一些,能稳定在千字300元;常规渠道的稿费和我们的工资都不见涨,通胀却没有停止。但作为唱片业的良心,红包稿稿酬却在一直很体贴地增长着,从当年的每篇300元,涨至今天每篇800到1000元。据我所知,某些大牌的乐评人的红包稿稿酬在每篇3000到4000元,也就是说,大概花30分钟的工夫,你就能拿到这笔钱,而且还是预付的。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成为消费的客体。余秋雨上青歌赛是被消费,刘欢上《中国好声音》也是被消费,张亚东为李宇春制作专辑是被消费,这没什么不同。就我个人来说,一篇乐评只有写得好和写得烂之分,你评论的对象可以是很烂,但这并不妨碍你写出非常优秀的评论文章。比如我的文章不少是来自于谈慕容晓晓、谈凤凰传奇的。你可以把它写成文化现象和社会反思,这比单纯地推荐一张独立唱片有意思得多。但这有一个问题:你可以说这玩意很黑,非常黑,喜欢黑色的人会非常喜欢;但你不能把这本来很黑的玩意说成很白,白玉无瑕的白,指鹿为马,这还是有问题的。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还没那么丧失节操。但突然想起一朋友曾问过我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李宇春的粉丝“集资”了5万元,让你给春春写一篇(正面)乐评,你会怎么办?
朋友,不用直说,换你也会和我做一样的选择。
Paul McCartney
《Kisses On The Bottom》
刚刚度过70大寿的麦卡特尼爵士,你已经在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睹了他老当益壮的风采。不过老披头士并不仅仅是靠走穴演出那么简单,这张新专辑更是要证明摇滚活化石依旧能出新。这张以情歌为主打的唱片朴实而又动人,不仅有Eric Clapton以及Stevie Wonder等著名音乐人的客串,主打歌《My Valentine》更是请来了约翰尼·德普与娜塔莉·波曼出演,可谓好听又好看。
张悬
《神的游戏》
尽管起了这么一个洋气的名字,但你也不用担心,张悬还是那个样。小清新的底子加上一些简单的摇滚元素,诗化的歌词伴随着歌手的喃喃自语,一切都还是很好理解的。至于内容,还是有关恋情和生活,一听你就能脑补一些印象中的台湾风貌。其实张悬的声音条件并不算好,写歌也有些千篇一律,但是就像陈绮贞一样,有着简单易懂的歌词,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心。
Blur
《Blur21》
在万众瞩目之下重组没几年的Blur,在为伦敦奥运会写了一首歌之后就再次宣布即将解散。也罢,作为20世纪90年代英式摇滚大潮的王者,能够再次看到他们凑在一起演出已经足够好了。当然,他们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套超强的收藏版全集唱片,其中包括所有专辑的重新灌录扩展版,4张稀有资料CD,3张现场DVD,1张收藏用7英寸唱片以及一本硬皮书。粉丝们绝对不容错过。
群星
《Isles of Wonder》
伦敦奥运开幕式最让音乐迷期待的想必就是那份超强的歌单了。作为世界流行乐的第二发源地,英国输出了不计其数的巨星和名垂千史的作品,当然,表演环节由电子名团Underworld操刀的的背景音乐更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如果你觉得现场直播时候听着不爽,这套唱片便是用来满足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