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瑟论筝|瑟和筝的区别
摘要:瑟是一种失传的乐器,它的音律、它的失传,以及它的缺点。论古代文献中有分瑟为筝的说法,它很可能就古筝的前身,以及瑟和古筝音响形态是一样的。而古筝还再不断发展,瑟却失传了!
关键词:瑟《瑟谱》;失传; 筝;吟揉滑颤; 韵味
正文:瑟是我国最古老的器乐之一,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书中,就记载有“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样美妙的诗句,以致在中国文化中遗存着以琴瑟喻义夫妇这样的典故,然而瑟的演奏技法,瑟的音响效果,几乎被人遗忘,近乎失传了。据悉,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还保存有明代朱载育留下的《瑟谱》,可惜无缘借阅,然而当我在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时,却有幸得见元代熊朋来的《瑟谱》一书,只是这本书的记载却令人费解,我觉得若真按照元代先贤熊朋来的《瑟谱》记载去弹瑟,那瑟这种乐器真正注定在走投无路了。
熊氏所论及的瑟仍然是二十五弦,和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所描述的一样:“锦瑟无端五十弦”,隐含其夫人去世断弦之意。看来,元代的瑟比现在的古筝还要多出四条弦,遗憾的是,熊氏《瑟谱》规定中间一条弦染成红色,不允许使用,是为界弦。界弦的两边各十二弦,熊氏《瑟谱》规定各按清、浊雅乐、十二律师调音,调音状况如下表所示: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界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
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弦钟吕簇钟洗吕宾钟则吕射钟
这样调律可明显看出几个令人喟叹的缺点。一是音域太窄 ,只有两个八度。二是雅乐十二律不等于十二平均律,第十二律应钟不等于高八度的黄钟。三是刮奏和花指被取消了。至于左手熊氏《瑟谱》规定只允许在右手一起弹“同和之声”,完全抛弃了“吟揉滑颤”之类重要音韵技法,这样瑟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近来在《音乐研究》杂志上,见到著名音乐学家丁承运教授关于瑟的研究文章,据云已经制作出了古瑟的复制品,并已经让其幼女演出过琴瑟和鸣《神人畅》曲目,据耳闻者言,仍然是双手奏“同和之音”,花指、刮奏,及吟、揉、滑、颤手法不能运用,基本上和元代熊氏《瑟谱》记载差不多,其生命力如何,还要在后的艺术实践中接受检验。
倒是武汉音乐学院编钟古乐队的办法有趣,干脆把瑟合手来按古筝律制调弦,用古筝弹法演奏,虽然未见学者批评,但既已用了,就是既成事实,权宜当低音古筝用着,总算为民族乐队增添了低音乐器。要比食古不化或促其消忘好得多。
我之所以赞成把古瑟从元代熊朋来《瑟谱》那样的调弦制式解放出来,改用或五声音阶、或两组不同调式的五声音阶有机结合起来定弦,把左手也解放出来,加上吟揉滑颤类等音韵技法,这并不完全是受武汉音乐学院编钟古乐队的做法启示,而是根据清代光绪年间文字学家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所描写瑟的演奏推测而来。《老残游记》是一部纪实性小说,其中纪录梨桦大鼓演员王小玉的演唱技巧,已成为民族声乐的重要资料。而其中记录几位隐逸人士的瑟、箜篌、角,铃等乐器进行合奏的资料,却很少受到学人的关注。笔者仅从其中描写瑟的演奏为“披披拂拂,猗猗靡靡”词句得知,瑟这种乐器到清光绪年间,在民间所存在的音响形态仍然和古筝是一样的,所谓“披披拂拂”者,扫弦之谓也,既然可以扫弦,足见并不是按雅乐十二律调弦了。所谓“猗猗靡靡”者,吟揉滑颤之声也,足见左手音韵技法仍然存在,如果是这样,古瑟就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可惜这些存在于清末文人音乐圈中的古瑟技法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古瑟的命运就这样风雨飘摇了。
在我翻阅一些书籍中,发现很多书中记载在古代文献中确实有分瑟为筝的说法。书中记载:唐赵磷《因话录》中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 :“……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关于古筝的命名,史料中,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总之说法不一。
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少神”“坐客满筵都有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古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它丰富的表现力既能细致微妙地刻画人们的内在情感,又能描绘出动人壮观的恢弘场面。无论是如泣如诉,还是慷慨激昂,或是高歌吟唱,它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既是一种具有独特风韵的独奏乐器,又可以参加合奏或是伴奏,被誉为“东方的钢琴”。
由古瑟音乐的失落,想到古筝艺术的如日中天,作为一个专业的青年筝手,我首先要庆幸古筝从一开始就流传在人民是中间,为老百姓所欣赏,为老百姓所利用。它没有受历代御用音乐文人关于音域、音阶、演奏手法,音乐品类等种种的限制,而是以老百姓的喜爱为发展目标。因此,我们现在的常用古筝虽然只有二十一弦,却因它是按五声阶调音,音域达四个八度,又因它以五声音阶调弦,花指、乱奏如一泓清水,既流畅又动人,还因它的二十一个弦柱是活动的,并无胶柱鼓瑟之弊,左手吟揉滑颤,悠悠然随心应手。各地民间音调,各种古筝流派的曲目均能表现无遗。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有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内蒙筝七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陕西筝:亦称“秦筝”,古朴典雅,保留了古曲原味,为各筝派的始祖,现流行于西北一带。
河南筝: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为后世有名的中州古调。在傅玄《筝赋?序》中对河南筝曲的评价是“曲高和寡,妙技难工”,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
山东筝: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潮州筝: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音乐结构特殊,旋法别具一格。它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物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主要曲调有《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其中《重六》调乐曲比较委婉;《轻六》调乐曲清新明快;《活五》调乐曲缠绵悲切,律调很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