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初探]高中语文必背课文(全文)

[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初探]高中语文必背课文(全文)

[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初探]高中语文必背课文摘 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

[高中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初探]高中语文必背课文

  摘 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 高中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106-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因此,朗读、阅读课文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一. 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说:“在人做的东西中所表现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然界本身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它们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乐趣。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篇章,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把湘西的美境写得如诗如画,其中对白河的描写:“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为浮在空气里”,两岸高山上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更美不胜收的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夏天日光下晾晒的是“紫花布衣裤”,眩目耀眼。这些描写把人间刻画得犹如仙境。
  自然界气象万千,风神各异,各有其美。有的在空间中展开,具有多层次、多角度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有的在时间中变化,多姿多彩,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有的是静态美:“澄江静如练,余霞散成绮”;有的是动态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的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是对比的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的是色彩的美:“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的是形状的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有的雄浑壮阔,如“骏马秋风翼北”;有的委婉轻柔,如“杏花春雨江南”等等。自然界的无限多样性会唤起人的情感的极大丰富性,因此对学生的性情陶冶也就是多方面的。学生在欣赏自然美时,就会不知不觉间受到浸染,培养出云水襟怀,松柏气节。
  显而易见,自然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领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诉诸于学生灵魂的行为。翻开语文课本,人文的光辉随处闪耀。杜甫 “艰难苦恨繁双鬓”是一腔愁绪的积累,“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壮志难酬的感伤,《守财奴》中贪婪、冷酷的葛朗台,《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保守、反动的别里科夫,《雷雨》中冷酷虚伪的周朴园……这些无不使学生在心灵上、思想上受到感染,或爱,或憎,或敬,或嘲,我们已在他们的灵魂深处埋下种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思考人生的价值,塑造健康高尚的灵魂。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叶圣陶盛赞《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总之,语文课是一门有着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又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3]蓝棣之.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M].名作欣赏 .2002/01
  [4]语文教学艺术论 [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