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分析】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学生问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8-102-02 语言文字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小学是语言文字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奠定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基础、净化语言环境和实现有效交流都起到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都有了很大提高,较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交流交际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和新课改的影响下,现代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呈现出新的特征,并存在趋势性的问题。
1.汉字书写个性化。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历史精髓传递的纽带,作为中华儿女理应敬畏汉字,规范汉字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以及中小学汉字教育的弱化,出现了汉字书写随意性危机。为了使汉字书写在稳定中发展,1986年已经废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但受其影响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偶然会把“泰”写成“太”、“蛋”写成“旦”、“韭”写成“九”、“酒”写成“氿”等,这些已废汉字的使用极大影响到汉字的纯洁性。繁体字是中国特定时期汉字书写形式,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些中小学生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为了追求附庸风雅,时常使用一些繁体字。如“在一箇風髙氣爽的夜晚,我獨自漫步在門前的小河邊。……”(摘自学生考卷)这些繁体字的使用并无实际意义,只能无谓地增加阅读难度。对于汉语中许多形近的汉字,学生在平时缺乏严格训练,不能准确使用,如“戊戌变法”经常被写成“戌戊变法”,“沆瀣一气”和“觊觎”等这样一些字词由于笔画复杂,偶尔被写错。另外,中小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还存在字迹潦草、书写随心所欲以及毛笔字训练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汉字书写的美观度。
2.汉语读音方言化。全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约有80种,为了方便交际,1958年2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近些年来,普通话推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对推广普通话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学生成绩优秀,说普通话与否没有什么大关系,导致许多学校老师和学生交流时使用地方普通话或是方言。如“经营”读成“金银”、“地图”读成“低头”、“街道”读成“该到”、“给予”读成“gěi予”等。这样不仅给学生今后交流造成很大障碍,也会影响到学生中高考中关于汉语拼音的考试得分。汉语读音方言化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尤其突出,有的学生在课堂讲普通话,但一回到特定群体中就不由自主地使用方言,这对普通话推广非常不利。
3.语言表达网络化。随着网络化发展,网络语言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并大量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和日常表达中,正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习惯。在笔者调查的137名中小学生中,有98人偶尔或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占71.5%;其中有16.1%的学生在作文或其他书面材料中使用过网络语言。现代中小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日常用语中使用,如886(拜拜了)、Hi(你好)、I服了you(我真服了你)等;二是在作文等书面材料中使用,如美眉(妹妹)、神马(什么)、顶(支持)等;三是在现代通讯聊天工具中使用,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GG(哥哥)、56(无聊)、@-@(大吃一惊)、“偶灰常灰常生气乐(我非常非常生气)等。这些网络语言在中小学生中大量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表达形式,但也严重影响到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化,给不太了解网络语言群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4.标点符号随意性。标点符号是现行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表示停顿、语气和感情,是辅助文字记录的符号。虽然古人的标点符号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但自古就很重视点逗的基本功训练,视为小学入门的第一课。据笔者分别就137名中小学生的作文进行调查(其中小学生为55名,中学生为82名),结果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指错误率在2%以下)小学为13名,中学为22名,合格率分别为23.6%和26.8%。还有少数学生作文通篇只分三段,只用了3个句号,其余全是逗号。标点符号的随意性,主要是与学生主观意识有关,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能理解就可以,标点符号错对无所谓。其实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会导致语句歧义或影响表达效果。如“我在北大当教授”可以用句号,而“我在北大当教授的时候”就只能用逗号;“哦”后面用逗号、问号、感叹号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所以不应小视标点符号规范,应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二、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根源复杂,既有学校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我们在探究中小学生语言文字问题时,需要对规范化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出切实解决办法,增强汉语交际和传承功能。
1.学校规范引导不力。中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主要取决于于学校教育的规范引导,尤其是语文课教学。笔者对所在学校、枞阳二中、ou山中心小学的131名教师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发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引导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在调查对象中,对“是否听说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学校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有要求吗?”这两个问题,否定回答分别有78人和93人,占59.5%和71.0%。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引导下,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几乎是空白。其次是教学语言随意性。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语言没有严格的要求。在平时教学或是与学生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板书或批改作业字迹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再次是语文教改方向的偏离。自从1950年《中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以来,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1992年和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基础上,注重强调感情熏陶和实践能力训练。许多教师在此教学大纲指引下,片面认为可以淡化中小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追求语文课堂的精彩热闹,许多新思路、新方法被引进到语文教学中,中小学语文课堂似乎变成了思想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