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误区]实践课程改革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近6年,从课改实验开始就参与其中的我,一方面始终保留着当初的热情去探究和学习,但近几年初中毕业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滑坡,让我在课余多了一份对课改理性的思考。从教学专著及资料的学习、从周边学校及教师的表现来看,目前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
【关键词】新课改 误区 反思
一、课改的初衷
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建设者,而传统的教育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传统的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精英,却忽略了全民素质的提高,形成社会劳动力量多而质不高,成为制约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以及世界人才的竞争引发的教育竞争,使我国课程设置面临难题。为了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学生的全面、健康、积极的发展。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素质提高当然应该包括学得更多、考得更好。
二、改革中的误区
1.把传统的基础教育当成应试教育而全面摒弃。许多人认为,以前的教育扼杀了人的个性特长,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传统的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人。这种看法至少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不管我们称传统教育为精英教育或者应试教育,我们作为传统教育的受益者,是千军万马从独木桥上挤过去的精英,传统教育也没有成为我们学习、工作中的桎梏,于是才有了今天研究教育、反思教育得失的学者,才有了我们今天在课改实验中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的教师。
2.对改革目标理解的片面性。再次细读课改目标时,发现里面隐含着改革的设计者良好的愿望,那就是充分肯定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课改的每一个目标都是用最准确的语言诠释着这样一个信息:改革过去那种在教育目标、教材、方法、评价等方面走极端,压抑了人性的全面发展,课改的倡导者本着良好的初衷,对传统教育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后提出了课改,从“过于”“过重”的措辞上明显地表示出:传统教育中不乏优异的成分,只是实践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老师应是灵魂。新课程弘扬创新精神,也倡导“扎实、朴实、老实”的教学风格,呼唤课堂教学的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张扬不同的个性色彩,散发自由的人性光辉”。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不能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张扬个性,中国的教育在今天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4.研究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内容都需要探究。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灵活选择的学习模式,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不可能让学生全部进行探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为重点,但不是作为一种必然的教育模式。
5.学习一个参与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掌握的过程。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不是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才是一堂课的灵魂。一堂课无论何种形式都是教师事前精心准备、设计好的,都是为更好地学习、思考、感受知识服务。我们把课堂的主权交给了学生,并不是说热闹了就是课改。课堂上热闹、课后没有成效这不是改革的本意,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教师就得合理、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留给学生。
三、课程改革的反思
我们在总结经验与失败的时候不妨把目光重新回到传统的教育上,从那里面可以找到许多有利改革的思想精髓,课程改革继承过去,秉承丰厚的文化遗产,并以放眼世界的高度再度反思课改,丰富课程的内涵,认真研究课改的含义,使改革取得实质上成效。1998年,一些“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却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首2500年,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性近习远”的素质发现观、“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均等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学而时习”“学思结合”“下学上达”的为学之方,“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教学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勉精神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今天的素质教育理念。但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由孔子始,那古老而特别的人道精神和人格思想、那重视现世人生、力主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那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积极精神,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感染、教育、熏陶了多少仁人志士!
世界教育思想林林总总,尽管意识形态与信仰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所差异,但我们可“择其善者而从之”。比如:主体教育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指导到位而不越位;科学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密切联系人类的现实生产和生活、强调应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形成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正确态度,同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终身教育则是教育根本目标;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推而广之则应是全民教育的思想……
(作者单位:重庆北碚区柳荫中学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