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中华之星国学大赛
全国中学生国学等级考试《考试说明》
(修订方案)
2017年10月30日
(一)考试性质
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暨国学等级考试是合格高、初中生和具有同等能力素养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比赛与考试。因此,全国中学生国学大赛暨国学考试应具有较高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组别
分为高中组和初中组两组,考试形式、时长、考点、题型等一致,但在能力要求上,初中组偏重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高中组则偏重对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和探究。
(三)考试形式
(四)考试科目、时长与分值
(五)试卷结构
(六)试题类型
(七)能力要求
1.识记与理解知识的能力
2.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3.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4.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
5.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6.审美与表达思想的能力
(八)考试范围
(九)考试样题
为使考生对大赛试题和国学能力素养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大赛专家评审委员会编制了以下参考样题。参考样题与大赛试题没有对应关系。
单项选择题
1.右耳旁是以下哪个字的变形
A.阜 B.邑 C.土 D.手
【答案】B
【解析】考察汉字偏旁部首,难度低。
2.《说文解字·叙》中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六书”中的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答案】B
【解析】考察汉字六书,难度中。
3.《礼记·大学》“如好好色也”一句下面,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据此,“好好”两个字对应的今音应该是
A.都读hǎo B.前者读hào,后者读hǎo
C.都读hào D.前者读hǎo,后者读hào
【答案】B
【解析】考察反切、如字等传统小学术语,难度高。
4.被誉为“诗佛”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李贺 C.孟浩然 D.刘禹锡
【答案】A
【解析】考察唐代诗人,难度低。
5.下列诗句所吟咏的历史人物与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A.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D.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答案】B
【解析】考察古诗词内涵理解,难度中。
6.《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不包括
A.妙玉 B.李纨 C.巧姐 D.晴雯
【答案】D
【解析】考察明清小说,难度高。
7.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大禹 B.伏羲 C.黄帝 D.女娲
【答案】C
【解析】考察史学文献中的古史传说,难度低。
8.《百家姓》首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将钱姓排在北宋皇室赵姓之后位居第二,体现了对五代十国中哪国王室的尊崇
A.南唐 B.南汉 C.后蜀 D.吴越
【答案】D
【解析】考察五代十国史,难度中。
9.采用传统干支纪年法的话,民国元年应该是
A.壬子年 B.辛亥年 C.庚子年 D.辛丑年
【答案】A
【解析】将近代史与干支纪年法结合加以考察,难度高。
10.荀子在人性上的看法与孟子不同,他主张人性
A.本善 B.本恶 C.性善习远 D.无善无恶
【答案】B
【解析】诸子百家思想,难度低
11.《大学》、《中庸》原本属于下列哪部经典中的篇目
A.《周礼》 B.《礼记》 C.《仪礼》 D.《尚书》
【答案】B
【解析】考察儒家典籍,难度中。
12.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是
A.五台山、天台山、普陀山、缙云山
B.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梵净山
C.五台山、天台山、普陀山、青城山
D.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
【答案】D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常识,难度中。
13.下图中诸多人物在玩的游戏是
A.射箭 B.蹴鞠 C.投壶 D.角抵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文化常识,难度低。
14.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夜侯”是对茶的一种拟人化的雅称,与之类似,中国古代亦称铜钱为“孔方兄”。
B.“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标准,我国赏梅的审美标准则是“瘦漏透皱”。
C.“冰弦戛指”指的是弹奏古琴或古筝,琴棋书画在古代被称为“文人四友”、“雅人四好”。
D. 魏晋玄学所推崇的经典“三玄”指的是《道德经》、《南华经》和《周易》。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文化常识,难度中。
15.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下列古画中人物既未“披发”又未“左衽”的是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服饰制度,难度高。
填空题
1.“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____,友____,友____,益矣。”《论语季氏》
【答案】直;
谅;
多闻。
【解析】考察《论语》中重要语录的识记,难度中。
2.古代“舅”可以指多种亲属关系。《礼记·檀弓》云:“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其中的“舅”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公公。
【解析】考察多义词,重在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难度高。
3.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
【答案】阮籍;
嵇康;
山涛;
向秀
【解析】考察文化常识,难度中。
4.下图是清代一枚皇帝玉玺所钤盖的印迹,其玺文为__________。
【答案】康熙御笔之宝。
【解析】将古代文化常识、汉字书体以及明清史结合起来加以考察,难度高。
名词解释
1.《史记》
【参考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初名《太史公书》,乃二十四史之首,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前四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传记)、十表(年表)、八书(典章制度与专门史)、三十世家(两周诸侯与西汉王侯勋戚家族史)、七十列传(重要历史人物传记及一篇自序),共一百三十篇,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首创的纪传体为后世历代“正史”所继承,更以其“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修史态度(所谓“信史、实录”)与突破传统史观、同情下层民众的高度思想性(太史公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空前的“良史”楷模;
《史记》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练生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因此又是一部价值极高的文学著作,汉人刘向称之“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析】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史学史,难度中。
2. 元祐更化
【参考答案】
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 年),神宗去世,其子赵煦即位,是为哲宗,改元元祐。当时哲宗年仅九岁,故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宣仁太后起用了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将原变法派人物贬黜流放,同时恢复旧法,将新法全部废止。这一事件史称“元祐更化”。
【解析】考察北宋政治史,难度中。
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嵇 绍
(八王之乱时,嵇)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选自《晋书·忠义传》)
正 始
正始魏明帝殂,少帝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三国鼎立,至此垂三十年,一时名士风流盛于洛下。乃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视其主之颠危若路人然,即此诸贤为之倡也。自此以后,竞相祖述。然而《晋书·儒林传序》云:“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馀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此则虚名虽被于时流,笃论未忘乎学者。是以讲明六艺,郑王为集汉之终;
演说老庄,王何为开晋之始。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咎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选自【大明】顾炎武《日知录》)
1.请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
(皇帝)易姓(朝廷)改号,叫做亡国;
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致于到了(暴政虐民如同)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自相残害你死我活(的境地),这叫做亡天下。
2. 用斜线“/”给文中在方框内的的部分断句。
【答案】
昔者嵇绍之父康被杀于晋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时/而山涛荐之入仕/绍时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诵/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于率天下而无父者也/夫绍之于晋/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当其未死三十馀年之间/为无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荡阴之死何足以赎其罪乎/且其入仕之初/岂知必有乘舆败绩之事/而可树其忠名以盖于晚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如山涛者/既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之贤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顾/夫邪正之说不容两立/使谓绍为忠/则必谓王裒为不忠而后可也/何怪其相率臣于刘聪/石勒/观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动其心者乎?
3.《晋书》与顾炎武对于嵇绍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述其差别及理由。
【答案】
《晋书》认为嵇绍是千古忠臣,因为他在乱军之中、危难之际舍身救护天子,慷慨成仁,足以立为后世忠义节烈的楷模;
顾炎武认为嵇绍的“小忠”不足与论,因为他入仕效忠于杀害自己父亲嵇康的晋朝,纯属认贼做父的不孝逆子,其行为败坏了维护文明秩序的纲常伦理这一根本,既然不能“保天下”,那么徒然地去保一姓之尊荣也就没有意义了。
4.本文尾句“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晚清学人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又被人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你对后人这两句话的认识。
【评卷参考】
在这里,“天下”指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所支撑着的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以及人民大众的安康福祉,绝非政权或朝廷这些“国家”的概念;
“天下兴亡”,也就不指一个政权的建立与覆灭,而是指民族文化或人类文明的存续兴盛或衰败灭亡。
“匹夫”作为权贵官僚之外的任何一位普通民众,是否捍卫国家政权对他(她)而言或许只是一个选项,但为民族文化和苍生福祉挺身而出却是当仁不让之事。
梁启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不失亭林先生本意,后人所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则有混淆了“保国”与“保天下”的嫌疑。但在近代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重大民族危机之际,国家政权的意义已然绝非古代一姓之尊荣,而与民族文化和民众福祉结合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站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后人所称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亦不失顾炎武之本意。
(十)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
1.王力著《古代汉语》。
古代文学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
3.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古代史
1.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2.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古代哲学
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
2.《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荀子》、《近思录》、《传习录》等儒家经典;
3.《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公孙龙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百家经典。
古代文化常识
1.王力著《中国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