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初一英语教学视频全集
【摘 要】《新课标英语》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取知识,体验成功。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娱乐中掌握知识。教师以引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任务型;主动探究;人人参与;互动
Go for it即要主动去争取。这是一套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中国课程教材研究所英语教材研究中心合编的《新课标英语》教材倡导的就这样一种理念。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将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取知识,体验成功。这套教材用实性较强,图文并茂有强烈的时代,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下面关于如何教好新课标初中英语我将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课程教学特点是“知识灌输式”上课老师一个劲的讲,学生被动的听。老师是讲台上的表演者,学生却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缺少了参与和互动。在新课标英语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要“以学论教”,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必须完成从“教书匠”到“研究员”到“指导者”等方面的角色逐步转变。
教师应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则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适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合作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进行不同思想的碰撞,在充分的合作与交流中彼此帮助,相互提问,突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同时组织和控制好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而不乱,课堂内容丰富而紧凑,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娱乐中掌握知识。多鼓励他们动脑、动手,适时的把自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合理采用“以学习为中心”和“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必须有思考过程。“任务型”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任务活动,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产生互动。
二、教师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学生、教师本身和环境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参与,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同时要重视语言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完成任务,使课堂语言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语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前提下如何具体运用。改变以往的传统课程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贴近现实的生活,只有教师尽量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才能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加以运用,在用的过程中有兴趣去学,去主动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讲故事”的能力,锻炼学生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整个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任务设计要层层递进,执行任务要人人参与
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教学任务的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和递进。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成绩优差搭配。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任务各尽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在共同努力中完成任务。如在新授完 Unit4后,我要求学生组建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写一份饮食调查报告。他们的分工是:学习基础差的同学绘制调查表,中等生去进行调查,然后由基础较好的同学把本组讨论的结果用文字和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中相互学习,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巩固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人人都要参与,个个皆有收获。为用而学,实践中学,学了就用。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任务延伸到课外,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创造运用英语的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现学习成果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方式”的新教学思想,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英.调整顺序 适当增减——浅谈对初三新目标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09(1).
[2]钟丽芳.民族学校的学校文化透视——以广西L中学为个案[J].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尹谦.初中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05.
[4]李本兰.浅析“小先生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0(16).
[5]崔更国.浅议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学的作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