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中的应用】(通用)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中的应用】(通用)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中的应用】摘 要: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模式,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从而培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在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基于问题学习的PBL教学模式,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从而培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潜能。在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基本素养,并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昆虫生态与测报;应用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Barrows首创,目前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1]。它强调在学习中设置问题情境,通过组成学习团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解决问题的锻炼,不同于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2]。近年来PBL教学已在国内广泛应用,其中部分医学院校已在医学各学科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了尝试,PBL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明显提高[3-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昆虫生态与测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基础学科,而各高校昆虫生态与测报师资力量的不足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适应新时期昆虫生态与测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运用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而且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通过昆虫生态与测报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一、目前我国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昆虫生态与测报从本质上来讲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这种关系的研究可以通过物种、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实现,而其中任何一个层次均是自然界生物存在的单位。因此,在昆虫生态与测报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至关重要,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实验教学的质量不仅关系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昆虫生态与测报师资缺乏、教学资源紧张,加上野外实习场地、仪器设备的要求,导致了许多高校昆虫生态与测报实验课时偏少,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昆虫生态与测报实验,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2.忽视实践教学的应用
  目前,我国昆虫生态与测报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传统教学模式,即以内容为导向并以教师讲课为主体,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教学的进度、内容以及方法均由教师决定,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力及个性特征,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昆虫生态与测报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习惯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则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影响教学质量。
  3.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不足
  在传统模式的昆虫生态与测报授课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是互相独立的教学关系,学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学习关系,学生对课堂传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学习无协作的可能。虽然这种模式锻炼了个人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只是学生个体思考问题,限制了学生之间沟通、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昆虫生态与测报的授课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记忆,缺乏自我思考的空间,缺乏自主能动性、思考能力及探索和创新精神。因此,昆虫生态与测报的教学必须克服现存的弊端,必须根据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自身的特点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形成适应昆虫生态与测报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二、PBL教学模式在昆虫生态与测报教学中的应用
  昆虫生态与测报的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熏陶,还应十分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生态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通过典型的生态问题或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对当前生态及环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进一步巩固昆虫生态与测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思路和步骤,了解每一个步骤的注意事项,为今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一般来讲,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问题提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问题→小组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 问题设计阶段
  问题是PBL模式学习的起点,是PBL模式的核心。在问题的设计中,应确保问题的相关性和真实性。PBL模式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以便能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在设计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时,可以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在野外观察某些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指导学生寻找资料、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等,从而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其次,PBL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只有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过难过易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使PBL模式流于形式。
  2.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
  在PBL教学法中,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真实性,需要学习者进行分工合作,所以教师通常把学生组织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人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可基于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依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认知水平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地结合成小组。小组成员的数目通常不超过5人。在分组完成之后,教师以及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了解,共同协商,规范后面的合作学习。同学们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网络、图书馆、求教于人等途径查找并汇总相关资料,上课时,各小组选派代表,对每个问题进行讲解,解释完后其他小组提问,汇报组成员补充说明和回答。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鼓励每一个同学积极地参与讨论、提问,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通过学习讨论的过程,学生们既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培养了独立学习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