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大一医学生物学试题(大全)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大一医学生物学试题(大全)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大一医学生物学试题【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6-01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不少成语都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学。

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大一医学生物学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6-01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不少成语都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将适当的生物成语引入课堂,不仅丰富课堂内容,更能加深学生们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现列举一些反应生物种间关系的成语。
  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捕食
  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昆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古人误认为蜾蠃喂养螟蛉为子,常把螟蛉比喻为义子。其实不然,蜾蠃常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产卵在它们体内,待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为食物。不难看出,该成语反映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蜾蠃只是螟蛉的拟寄生者,它们不是真正的寄生关系,因为真正的寄生者是不以宿主为食的。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和适应的相对性
  《韩诗外传》卷十中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举颈而欲啄而食之也。”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蝉。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乐极生悲,在其身后的黄雀对之虎视眈眈,随时可美餐一顿。螳螂依靠其身体的优势轻易地捕食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螳螂在捕食蝉的同时,也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3.鹊巢鸠占——竞争
  《诗经·召南·鹊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记载,说的就是该成语的本义:喜鹊的巢被斑鸠占据了。这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竞争,竞争的结果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完全挤掉另一种;通过地理隔离,各占有一定的空间。鹊巢鸠占属于竞争中的第一种情况。
  4.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
  此成语用来比喻不在意的小问题或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癣和疥皆为皮肤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癣是皮肤感染霉菌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霉菌主要侵害皮肤、毛发和指(趾)甲。依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癣、手癣、足癣、甲癣、体癣等。这些癣比较顽固,治疗起来非常麻烦,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此外,癣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他人,也可在自身蔓延。
  疥疮是由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手指间、手腕、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呈针头大小的水疮和丘疹。患疥疮的人常有剧烈的瘙痒感觉,特别在夜间更甚,搔抓后极易感染,会引起脓疱疮、淋巴结炎等疾病。虽“癣疥之疾”,也不可轻视。
  5.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
  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为: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赖。其实,动物和植物间也存在着这种微妙关系,生物学上称此为共生现象。例如,海葵常固定在寄居蟹的外壳上,当它靠刺细胞防御敌害时,能对寄居蟹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行,可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再如,在巴西的丛林中生长着一种蚁栖树。这种树树干高大,有节,叶片呈掌状,外形像蓖麻。蚁栖树因栖息蚂蚁而得名。树上栖息的蚂蚁叫益蚁,益蚁能群起攻击专吃树叶的啮叶蚁,从而保护了蚁栖树;而蚁栖树叶柄基部丛生细毛,细毛中常分泌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类似物质,供益蚁食用。
  科学家们还发现一种桶形仙人掌,它的顶端有不断生产花蜜的“蜜厂”,这些花蜜养活了一些蚂蚁。蚂蚁就尽心尽力地保护仙人掌的种子在自行脱落前不被虫子吃掉。
  准确引用合适的成语,事半功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学生们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