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学厨师【从“两棵樟树”学到的】
【摘要】崔峦老师指出,“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就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发展,有所收获,习得方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文意兼得。
【关键词】学方法 用方法 学为起点 一课一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0-02
在“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届课堂教学大赛”上,我区南京路小学楚立蕾老师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评委现场给出了全场最高分,取得了特等奖第一名的佳绩。网上论坛中更有这样的评价:
“这节课设计太精巧!学习方法的指点、字词句篇的穿插学习,文本主题的拓展指引,声音、视频恰到好处的辅助,老师的端庄,文静不失热情活泼——演绎的是灵动、精致的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让人轻松惬意,仔细回味又妥妥帖帖。”
“喜欢这节课的清爽,不枝蔓。每一次教学活动,目标都非常清晰,而且是真正的学语文。喜欢每一部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生板书、动作参与、句式训练、对照板书梳理内容、质疑问难。让人觉得一堂课轻轻松松、扎扎实实。”
“这堂课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透过看似轻松简单的一堂课,可以看到课堂设计者对语文的理解之深透。”
回顾这节课的研课过程,不禁再次思考:语文课到底让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从“两棵樟树”身上学到什么?习得什么呢?
思考一:方法要“教”,但更要“用”。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已经能够尝试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但学生是不是真的学会并能运用,从而形成能力,往往不再追究。
经过反复研课,我们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瞻仰、繁衍”两个词的意思时,确实遇到了困难。而这两个词的意思恰恰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检查两个最难读的词:瞻仰、繁衍
2.提醒学生注意“瞻”字的书写。并借助“目”字旁猜一猜“瞻”字的意思。
3.再来猜想“瞻仰”的意思。理解有困难,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去理解,读读句子,再来理解瞻仰的意思。出示句子:“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读后很自然地理解了瞻仰就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
4.用上这个方法,再来理解“繁衍”的意思。(同样出示句子,学生也能很快从句子中找到答案。)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就这样清楚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扎实而有效。
思考二: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
常常看到我们的老师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很多方法,一节课也始终在内容理解上打转,并且是学生自己读书就能理解的内容上打转,做了很多无用功,课堂效率不高。如何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才是教师应该研究的。反复研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初步了解樟树的特点,这就是学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基于此展开的,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自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樟树,在段前画上着重号。(学生读、画。)
生:是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生读课文。)
师:通过读书,你对樟树有了哪些了解?
生:樟树四季常青。(教师请学生板书:四季常青。)
生:我了解到樟树枝干粗壮。
生:我了解到了它香气永存、不招虫。(同样请学生板书:枝干粗壮、香气永存、不招虫。)
生:我了解到香樟树树叶稠密。(请学生板书。)
生1:我知道了樟树是蓬蓬勃勃。(学生通过自己读书,能抓住关键词了解了樟树的特点。)
师:你找的这个词非常关键,“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啊?
(生1说不清楚。)
生2:形容它很有精神。
生3:形容很繁茂。
师:蓬勃也有繁茂、茂盛的意思啊,换一换行不行?(通过与“蓬勃”的比较,体会“蓬蓬勃勃”一词表现的是非常茂盛,特别繁茂,从而体会了叠词的表达效果。)
师:现在,我也想用像“蓬蓬勃勃”这样的叠词来表扬表扬大家:刚才大家听课认认真真。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也有这样强烈的感受,试着也用这种形式的词语表达一下?
生:我星期天出去玩得高高兴兴。
生:过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挂起了灯笼,真是红红火火。
师:那请同学们再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个字、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樟树长得特别旺盛,真的是蓬蓬勃勃?圈出这样的字或词。
之后,通过学生表演、教师课件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伸”字和“发亮”一词,深入体会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通过创设情景朗读、拓展想象,进一步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思考三: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
就阅读而言,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必须学会“舍”,才能有所“得”。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特点,但本节课,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了对比的写法。
在学生按照板书提纲能背诵第四自然段后,教师小结:作者写樟树枝干粗壮的特点用了一个“伸”字,写树叶稠密用了一个“亮”字,写四季常青用了一个句式“无论……总是……”,这样就把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写出来了。那樟树“拒虫、香气永存”的特点又是怎么写出来的?请大家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生:作者直接写出来的。(读相关的语句。)
生:读写石榴树的句子。
师:哎?这是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呀。
生:这是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石榴树容易招虫,而樟树却一只虫子也没有。
师:请同学对比着读一读。(生读。)再对比着说一说:
①一棵石榴树上有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樟树——
②石榴树上的虫子不断繁衍,子子孙孙都寄生在上面。而樟树——
③当石榴树作为木料放在一旁时,依然容易被虫蛀,而樟树——
通过这样对比着读一读、说一说,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写石榴树就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樟树不招虫的特点。
思考四:“质疑”,学生走出课堂继续学习的动力。
本篇课文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品质,许多老师上课时都会把本文的寓意匆匆讲完。我们却想将句号变为省略号,将课堂延展到课外,延展到学生们的阅读中。
1.创境:了解了宋庆龄故居门前的两棵樟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播放宋庆龄故居照片资料。)参观完故居让我们感受到,在这座小楼里,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处处都值得作为永久的纪念。
2.质疑: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
生: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呢?
3.我们只有走进宋庆龄,了解宋庆龄,或许就能解答心中的疑问。
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了解宋庆龄的方式:①老师搜集了一些资料留给同学;②上网搜集,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宋庆龄的故事”,会搜到很多的故事;③借阅图书《宋氏三姐妹》《宋庆龄回忆录》。下节课带着我们的阅读体会共同来探讨我们的疑惑。
课堂在延续,孩子们通过阅读去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能自己去尝试理解这篇文章的真正含义,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