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舟之歌 [与舟同歌]
伦敦交响乐团奏响奥斯卡最佳影片《火的战车》的主旋律,滥竽充数的憨豆先生梦回“海滩晨跑”的经典场景:苏格兰圣安德鲁斯的沙滩上,迎面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地跑远,憨豆一本正经地将体育精神与勇于自我开涮的英式幽默融会在一起,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最出彩的部分。《火的战车》根据英国田径运动员征战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真实故事改编,“如果我不能赢,我不会跑”、“如果你不跑,你不会赢”的对白,至今为影迷津津乐道。
伦敦19世纪成为世界最大都市,有肺部体操之称的赛艇运动则要古老得多,泰晤士河的船工17世纪经常举行划船比赛,1896年第1届雅典奥运会便把赛艇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为迎接今年的伦敦奥运,BBC拍摄了传记片《冠军之旅》,描述赛艇运动员伯特和迪奇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夺取赛艇双人划金牌的故事。
26岁的伯特,是当时英国划得最快的赛艇单人划选手,在只有5周合练时间的情况下,让他放弃自己的强项转而与杰克搭档殊非易事。英国史上最伟大的划手、在奥运会夺得过3金2银的杰克·贝雷斯福德,最终以教练的身份说服了伯特。
如果说,出身寒微、背双肩包、骑自行车的伯特是一枚吊丝,那么,家世显赫、身高1米93、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迪奇则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两人很快产生了摩擦,伯特告诫迪奇:“桨叶出水的时候,你必须把手腕直挺起来,就像一只伸爪的狗。这是专业人士的意见。”后者骄傲地回答:“我们是业余人士,有自己喜欢的方式。”伯特非常生气:“我划船一分钱也没得到,这就是业余,其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胜利的渴望,无论如何也要赢!”
1948年,英国尚未从二战中恢复元气,著名诗人艾德里安·米切尔用《可曾记得苏伊士?》一诗形象地说明了大英帝国的尴尬:“看见泰晤士像条又脏又破的腰带,英国的裤子正在往下掉。”雪上加霜的是,奥运会开幕前夕,德国币制问题引发柏林危机,斯大林下令切断西柏林所有的水陆交通和货运,美国调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空运行动。为了支援西柏林,英国大幅削减本国供给,人均食品配额甚至低于战时的水平。
奥委会的官员向英国首相艾德礼诉苦:几个举重选手晕倒,一周一个鸡蛋的营养显然不够;长跑选手说每周一先令的肉食供应,他们没法训练。但与援救西柏林人相比,奥运会算得了什么?首相的回答是:“国库没钱。”影片用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讲述战后的艰难岁月,父亲从黑市上买来面包为伯特增加营养,当即被母亲丢出窗外:“黑市商人绝不会因我们变得更富有!”迪奇的父亲也挺有意思,既想儿子继承老派英国绅士的传统,又生怕影响了儿子的独立自主,时时强调“当然,这得你自己拿主意”,弄得迪奇简直无所适从。
经过短暂的磨合期,伯特、迪奇在技战术方面配合得非常默契。1948年8月5日赛艇预选赛开锣,为避开实力强大的丹麦组合,迪奇建议输掉比赛,通过附加赛进入半决赛;8月9日,他们击败了夺标大热门丹麦组合,赢得了金牌。迪奇与父亲查尔斯·布尼尔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唯一赢得赛艇运动金牌的父子。伦敦奥运不仅给英国带来29000英镑的利润,更用一场体育盛会显示了人类追求和平、友谊的愿望。
本届奥运会中国羽毛球让球事件引发热议,英国网友Simon Fairburn评论说:“1948年奥运会双人桨选手伯特和迪奇为了在半决赛中避开丹麦组合而输掉首轮比赛。他们和这里的羽毛球选手有什么区别?”时代在变,人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在变,英国人特立独行、惯于独立思考、绝不人云亦云的品性,却如同他们令人不敢恭维的饮食一样依旧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