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天性的名言
教育幼儿就像培育植物幼苗,他们开始只是以不同品种的种子的形式来到你的手中,开始你并不知道他们长大后的样子,我们只能提供他们成长共同需要的阳光,水,土壤和二氧化碳。慢慢地他们长大了,他们各自开不同的花,并长出初熟的果实,这时你看到,一棵是苹果树,一棵是橘子树。现在,你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养育他们了。但是很多老师和家长并不清楚孩子是橘子树还是苹果树,却都按照松树的标准来培养。我们的社会不能只需要钢琴家、美术家、音乐家;我们还需要农民、工人、教师、医生……
幼儿园教育应当尊重儿童认知世界的这种客观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通过游戏、活动、情境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注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心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今天仍然应当按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尽情去玩;解放孩子们的脚,让他们到处去跑;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我们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培养他们乐观生活的信念,这比什么都重要。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女儿在市里的一所私立幼儿园上学,学校采用的是全托式管理,原本以为把女儿交给幼儿园照顾她就可以放心的去做她自己的事情,没想到爱吵爱闹的女儿到幼儿园不到一个月,竟然变得非常“驯服”了,没事的时候就安静的坐在一边,不吵也不闹,呆呆的。这下朋友却不习惯了,老觉得怪怪的,于是她跑来找我咨询。我告诉她,私立幼儿园很多老师都不是专业的幼教,怕出安全事故,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过于约束,虽然可以变得规规矩矩,却失掉了小孩子应有的灵性;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过于约束就犹如把一头凶猛的老虎变成一只温顺可爱的猫咪,虽然驯服听话,但已经失了本性。
我曾经特意观察过我班上的小朋友吃点心的情况,以前我们要求小朋友们乖乖坐在座位上,由老师将点心一个个发到小朋友们手里,然后教小朋友怎么样把点心袋子打开,最后很有规矩的吃点心;一切都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小朋友们也很听话的不吵也不闹,卫生方面也做的很好。但是作为老师,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小朋友吃东西的快乐。后来,我试着改变这种吃点心的方式,我将点心的袋子打开,放在桌子上,让小朋友们自己来取。然后跟小朋友们说,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小朋友,男小朋友是不是应该让女小朋友先来拿点心啊?男小朋友很绅士的说“是”。在大家各自拿到点心后,我看到小朋友们各种各样的吃点心方式,有很用力将点心袋子撕开的,有用嘴咬的,有放在桌子上拍开的,有的去用剪刀剪,甚至还有调皮的用屁股去猛坐下去,袋子发出“砰”的一声打开了,当然还有小朋友帮助别的小朋友打开点心袋子的。看着小朋友可爱的表情,可爱的动作,我能够感受到小朋友真正的快乐。
小朋友是明白道理的,只是要老师耐心的加以引导。就犹如我的小朋友们经常用来剪纸的剪刀,只要你告诉孩子们,剪刀是会伤人的,如果不小心使用的话会把小手剪出伤口会很疼,那么他们会比你还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许多孩子都是明白道理的,只是大人们很主观的判定,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我们不是手持剪刀的园丁,孩子也不是花圃里的花草,所以我们不能按照我们的理想剪裁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我们应该成为顺其自然的农夫,安静地等待孩子的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在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情境性、模仿性、重复性、内隐性等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幼儿习得心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应该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统一。然而,中国的传统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学生,是一种教育者对被教育者“高控制”的教育策略。在教育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而较少考虑幼儿的主体作用,只是把幼儿看作被动接受的个体,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忽视了幼儿自身的要求,强调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而很少顾及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差别,以外在的价值标准对幼儿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行为要求。教师和家长习惯于强调“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片面地强调幼儿对于义务、责任的认同,孤立地要求幼儿做出分享、谦让和友爱等行为。这种高控制的策略从根本上说是对孩子个人需要与潜能以及人格的不尊重。因此,有必要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与培养入手,为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教育幼儿应当重视引导启发而不是教导。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不能依靠成人的要求和说教,缺乏情感体验的道德认知是苍白无力的。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儿童的道德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虽然幼儿不能描述这种规则,但这种内隐的规则意识会自动地影响其行为。
总之,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和尊重孩子,重视引导而不是教导,通过模仿和重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获得良好的社会行为,引导孩子学会沟通和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不仅让孩子“动手”和“动脑”,而且让孩子“动心”,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一个智慧的头脑,一颗快乐的心。
每个孩子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其天性,不害其长,不抑其实,按自然规律教育儿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以变应变”,而不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想他们所想,关注着他们的关注,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当一名“生态”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