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的途径|中学语文杂志(全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的途径|中学语文杂志(全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的途径|中学语文杂志  【摘要】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想感情以及提高阅读欣赏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应渗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重视课文思想内容分析,重视语文的感情教育作用,认。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的途径|中学语文杂志

  【摘要】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情操、思想感情以及提高阅读欣赏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应渗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重视课文思想内容分析,重视语文的感情教育作用,认真进行语言分析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思想内容;情感教育;语言分析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沉体会到美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中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课美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几个方面。
  先说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光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因此,阅读文艺作品既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美的享受,又有助于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徐霞客的《游黄山记》等,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雄伟。三峡中那急湍的大江,天山上那皑皑的白雪,黄山上那奇险高峻的山峰,以及课文中展现的那些晚霞彩虹,鸟语花香的画面,各以其优美奇特的丰姿,沁人心脾,读之令人心旷神怡,难以忘怀。这些作品于描写自然美中,往往还有更深的思想内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还应有更深层的任务,那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多数写景散文的更深刻的思想意蕴。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社会现象就纷繁复杂的,既包括物质现象,又包括精神现象。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最容易激发读者的美感。美与社会上一切真的、善的、好的事物相联系,代表真理的事物是美的、人民群众认为是善的好的东西就是美的。这大概就是“美好”这个词构成的原因吧!张志新为捍卫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心灵美的集中表现。《指南录后序》表现了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崇高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文中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那些健康的高尚的,优美的事物和思想感情加以挖掘阐释,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要象杜诗中所说的那样“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首先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艺术美,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就文学作品而言,作家在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时,从某种审美观出发,采取他认为最美的艺术形式来塑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作家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所以,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是全部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朱自清先生的《绿》,对梅雨潭的绿色,作了极其出色的描绘,或比喻,或联想,或比较,把抽象而难以描写的绿色具体化了,简直可以用手触摸得到。另外课本中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常用一两个诗句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以忘的美好的境界。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有哪些可行的有效途径呢?
  首先,要重视课文思想内容分析。就是说要认真分析作品真善美的形象和思想感情。语文课是语言文字学课,文与道是统一的。对课文的分析当然应从语言分析入手,但绝不能停止在语言分析上。如课文中茅盾的《风景谈》含蓄隐晦,写法比较特殊,那是作者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压制言论自由,不得畅所欲言的环境里写成的。矛盾在这篇作品中表达的对党、对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人民军队和整个革命队伍的歌颂之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学生是不易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对这一类内容较为艰深含蓄的课文,必须联系时代背景作内容分析,否则等于没讲;就是一般课文,也应作适量分析,师生共同把文章中所反映出来的真善美挖掘出来,从而感受它认识它。
  其次,要重视语文的感情教育作用。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美的语言、形象、形式和思想感情。我们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认识它,还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感受它,即不仅是理性上的接受、更应是感情上的被打动。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东西“化”给了学生,教师应该把曾经激动了作者的事物拿来打动学生。《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受到了****反革命集团那么严重的迫害,但他为了人民的利益,终于不屈不挠地战斗进来了,有些学生讲到这些地方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课文中《一月的哀思》、《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周总理,您在哪里?》等作品都是如此。学生的眼泪是他们受到了美的感染、受到了革命的思想教育的生动表现。现代文学作品是这样,古代文学作品也是这样。课本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指南录后序》等课文,都应该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受到崇高的美的精神感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因素,学生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健康美好的感情所激荡,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在思想感情上逐步向高的境界发展。
  第三,要认真地进行语言分析。准确、有表现力、寓意深刻的语言是美的。语文教师应依据文章所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进行语言分析。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我们认为主要不是去分析那些所谓“高级”的语言现象,即中学生难以理解难于掌握运用的东西,如名词的动词化,形容词的动作化及一些较特殊的修辞手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荷塘月色》中的“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似乎不宜作为重点,讲得太多。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学习美的语言主要是体会作品中词语运用的确切和生动,符合特定的环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如“活该”这个词语人们用得太普遍了,谁都理解它的意义,但运用之妙,莫过于鲁迅先生了。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他说塔终于有倒塌的一天,而螃蟹除非绝种,那钻进蟹壳内的法海和尚则永无出头之日,最后鲁迅用“活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段落结束全文。这个象征压迫者、封建势力的法海和尚的下场,使鲁迅先生“幸灾乐祸”了。“活该”两字在这里可说是发挥了这个词语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
  [1]伟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曾繁仁.论美育的现代意义[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