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形成性考核册_孔子仁学思想对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研究
摘 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文从孔子"仁"的内涵出发,分析其仁学思想的特征,并重点讨论孔子"仁"学思想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价值。 关键词:孔子 仁学 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当今世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处于核心地位的公共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下面撷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创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一、孔子对"仁"的诠释
众所周知,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即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和至仁人格的培养,塑造具有高尚人格的典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等等是孔子认为所要达到的最高道德准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至仁之人,其言谈举止等,才会符合仁的标准,才能遵照仁的准则,从而对他人做出是喜爱或是厌恶的判断。
何谓"仁"?《论语》没有给"仁"做具体定义,但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爱人",指尊重人,对人好,如"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一是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孔曰成仁,其政治、伦理之观念亦如此。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
仁学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丰富,涉及广泛,意义深远,其具体思想特点如下。
(一)仁者爱人
孔子把"爱人"作为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升华的过程,有着三个层次的境界:第一个层次为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价值的肯定、尊重、珍爱和发展;第二个层次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身边至亲之人的挚爱;第三个层次为博爱,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对芸芸众生有差别的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为政》从自我之仁到至亲之仁,再推及天下之大仁的进程,孔子由内而外、由小到大地将"仁者爱人"之精神不断升华与发展。
(二)仁者知人
"知者不惑"。孔子在"爱人"的同时还提倡"知人",即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保护。如"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只有选拔了正直、正确的人才,才能使"不仁者远矣。"《论语·为政》中有同样的记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要求季康子"举善而教不能"。这里的"知"指理性的智慧,是人格的重要因素。孔子认为"仁"与"知"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进而他指出人若不学习,就会变得"愚",就很难甚至无法"知人"。那么,如何进行学习呢?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一系列学习方法。
(三)仁道五义
什么是"仁"?孔子认为"仁"有五种具体含义,分别是恭、宽、信、敏、惠。"恭",指尊敬,尊人崇礼,敬道守法;"宽"指宽容,以广阔的胸怀海乃百川;"信",指讲信用,说到做到;"敏"有勤奋、敏捷两层含义,奋发有为,灵活应对;"惠",指恩惠,惠及他人,多多益善。做到了"恭宽信敏惠",就完成了行为层面上"仁"的建立。从本质上看,"恭宽信敏惠"是同一精神本体"仁"的五个不同方面,其中的任意一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规范存在,五者相辅相成而又相互独立,作为"仁"之精神的不同产物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安仁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没有私欲和杂念,心怀上德,合乎仁道,不勉强而为,随心而行。这样,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无论自己身处富贵还是贫困都对其没有影响,因此说是仁者安仁;而真正的智者,明辨是非,坚持仁道,因此不会迷失方向,再沿着正确的道路去不懈追求,就一定会有所成,从而造福社会,所以说是智者利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强调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孔子主张仁者"求仁而得仁",但"安"并非"安贫乐道",更非"安于现状",而是为了"仁"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杀身以成仁"。
三、孔子仁学思想对提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现实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经世致用上,表现为组织管理、组织建构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以人为本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几个核心要素: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组织成员遵章守纪;导向力-号召人,引导组织成员把个人理想凝聚成组织目标;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组织成员精诚合作;激励力-鼓舞人,提升组织成员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以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这一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孔子仁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因而人的生存、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会组织等等都是他所关心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以仁为本"。以"仁爱"之心去对待组织的每一个成员,营造和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关心人的利益,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了这样的思想才会尊重组成成员的人格、能力及劳动成果,促使每一个成员充分展示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知人善任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公共部门而言,选贤任能是第一要务,德才兼备是根本标准,知人善任是管理艺术。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选拔知识、能力、技能与工作职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我们现在称之为"人岗匹配",这尤其值得现代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岗位配置时借鉴。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人尽其才,唯有如此我们的公共部门才会在激烈的世界竞争大潮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自律成仁
"恭宽信敏惠"是一种理想状态,并非人人能做到,这时孔子之"仁"强调通过自律来实现,然而个人很难做到完全自律,因而他随即提出"礼",即"克己复礼"《论语o颜渊》,意在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修身的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等。这些运用之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是要求公共部门强调规范力,制定严谨科学的规章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并对其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样,人人才会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整个公共部门才能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四)贵义轻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为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他进一步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就是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于"利"该取的才取,不该取得坚决不取。孔子认为"义"重于"利",精神价值应高于物质价值,要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不在利中迷失自我而导致身败名裂。这些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对于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遇到义与利的抉择时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防止因利而滋生的腐败?在公私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发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思想是提升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人文驱动机制,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学习和探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全面推进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才选拔与任用,重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对其进行探究,从孔子那里找到更多提升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之方法,以有效解决当前的人才问题、退休问题以及绩效管理问题等,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叶童."论语"与现代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汪静雯(1988-),女,汉族,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