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完成了与世界告别的科幻行动】 潘家铮科幻作品集简介
“虽然目前讲这个有点不合时宜……” 2010年,83岁的潘家铮先生给水利部上书,建议从长江调水帮助黄河冲沙。他知道设想太大胆可能会碰钉子,斟酌之后,在正式建议前加了上面那句话。
潘家铮享有“三峡之子”与“科幻大牛”的双重荣耀,至死都没有离开争议的风口浪尖。这种人并不多见。有两院院士身份的中国科幻作家,在7月13日之后。一个也没有了。
做水电人,潘家铮生逢其时。毕业于浙江大学,借着新中国兴修水利的重大机遇,潘家铮参加了新中国几乎所有重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论证:新安江、乌溪江、锦屏、磨房沟、葛洲坝、凤滩、龙羊峡、二滩以及举世瞩目的三峡。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
“文革”期间,幼女新丧,‘天天挨批斗,自己朝不保夕时,潘家铮写下“可怜壮志死前休”,他的“壮志”就是三峡水利工程。他属于支持上马派。1990年代三峡上马,他说自己的愿望是“将身躯永远铸在大坝之中”。
潘家铮对三峡工程的热衷见仁见智。而在科幻圈,潘家铮有些不合时宜。他的小说拿了很多奖,却很难卖出去。对主流读者是青少年的中国科幻圈来说,潘家铮的“技术叙事”门槛太高,主题也太沉重了。
直到2003年,76岁的潘家铮还在寂寞地写着“不合时宜”的小说。新小说里,中国将发明一种奇异的机器,叫“PMP(拍马屁)机”,植入一个芯片,就能使人的言行保持“政治正确”。
很多时候,潘家铮并不忌讳发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声音。
2002年初,三峡左岸大坝出现79条裂缝,引发三峡质量问责狂澜,面对国内外媒体的轮番质疑,潘家铮站了出来,为三峡人辩白:“大坝发现的裂缝是表面的、浅层裂缝。三峡工程总体质量良好,甚至相当好。”
作为一个习惯于坚持己见的人,他对自己的反对者同样致以感谢:“反对者是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思想层面的坚守却会因技术上的局限而受挫。那些实现不了的水电理想,潘家铮写进了科幻小说。
在小说中,他不必面对质疑、否定、非议。他的小说中往往充满着华丽的工程运演,技术的狂飙突进。只要他愿意,高峡出平湖,既无生态危险,也无移民负担,科幻给了他一片“绝对真空”让他去做他的科学梦。
做过潘家铮科幻小说研究的学者吴岩说,潘家铮“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在他看来,和这个世界告别,更像是潘老“酝酿了很久的一次科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