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有诗为证的北京小吃_有关北京小吃的诗(精选)

有诗为证的北京小吃_有关北京小吃的诗(精选)

有诗为证的北京小吃_有关北京小吃的诗  众所周知,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在精彩之处,爱用“有诗为证”一词,其作用甚多:一可渲染气氛,顿使笔下生辉;二可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眼球;三可旁征博引,彰显作者文才。  北京小吃能在全。

有诗为证的北京小吃_有关北京小吃的诗

  众所周知,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在精彩之处,爱用“有诗为证”一词,其作用甚多:一可渲染气氛,顿使笔下生辉;二可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眼球;三可旁征博引,彰显作者文才。  北京小吃能在全国闻名遐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便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北京小吃在数百年传承中,不仅吸收了宫廷食品的精华,还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食品的长项,从而在包容中,不断改进、发展、定型,得到北京广大市民,以及出入京都的官佐、学子和商贾等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但毋庸置疑,有诗为证,确实让北京小吃受益匪浅。这就是历代文人学士不遗余力地将北京小吃纳入诗词,在聚会、唱和中,热情讴歌北京小吃,极力传扬北京小吃,并将北京小吃以诗歌形式载入典籍。
  据研究,以北京小吃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基本采用竹枝词文体。竹枝词源自古巴蜀一带民歌,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填词、唱和、创新后,便品位升华,日渐流行。竹枝词的外在形式同古典七言绝句本无差异,但对平仄格律等内在要求却甚宽松。特别因其长于记事,使用白话,且可加注,更给人以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感觉。说得直白些,竹枝词虽非打油诗,却又不乏打油诗的味道。故而,竹枝词既上得了文人唱和的高雅殿堂,在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中也有广泛市场,还吸引了一大批诗词造诣一般的人士成为竹枝词的热心作者和传播者。所以,到了清代,北京竹枝词的作者中,既有创作过《桃花扇》这样戏剧名著的文学大家孔尚任等人,撰写了以描绘当年白云观庙会盛景为题材的《燕九竹枝词》多首;还有许多普通作者也热衷写竹枝词,更有不少佚名竹枝词。以竹枝词吟诵北京小吃,不仅使竹枝词的创作更贴近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也使竹枝词本身平添了更多京味,反过来竹枝词又成为传扬北京小吃的重要载体,这就提高了北京小吃的文学品位,遂使北京小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今享誉全国。
  以嘉庆年间成书的《都门竹枝词》(佚名)80首为例,按内容分为12个门类,饮食是门类之一。其后,又有道光年间出版的《都门杂咏》(杨静亭)百首,分为10个门类,食品也是门类之一。不论饮食还是食品,内中所述则多为小吃。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杨米人)百首中的一首:
  “凉果炸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该竹枝词通过“聒耳多”、“刚买得”和“又听”三个词,在活灵活现地描绘北京庙会那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叫卖声的同时,竟然一揽子给读者介绍了凉果、炸糕、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和硬面饽饽等6个品种的北京小吃。由此可见,竹枝词虽只短短4句、28个字,但在文人笔下,容量相当可观。上述6种小吃能被文人选入竹枝词,可见其当年的受欢迎程度;而这6种小吃能传承至今,名扬海外,这首竹枝词可谓功不可没。
  也有多首竹枝词吟诵同一种北京小吃的,这突出反映了该小吃在众多北京小吃和广大北京市民心目中的位置。这种小吃就是艾窝窝(又称爱窝窝),吟诵艾窝窝的竹枝词,除上述《都门竹枝词》外,还有两例:
  一是《首都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形似元宵不用摇,豆黄玫瑰馅分包。外皮已熟无须煮,入口甘凉制法高。”
  二是《燕都小食品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诗后还注曰:“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这两首竹枝词互为补充,互相佐证,把艾窝窝的原料组成、制作方法、形状大小、食用口味描绘得一清二楚。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曰:“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可见其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至于艾窝窝的来历,清·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认为:因有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当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宫人说:“御爱窝窝。”后来此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因不能说“御”,便直称“爱窝窝”。《金瓶梅》一书第七回记述:“妇人安排酒饭,与薛嫂儿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个小厮安童,盒子里盛着四块黄米面枣儿糕、两块糖、几十个艾窝窝。”说明此食品早在明代已走入民间。
  在北京小吃的传承中,一些老字号功不可没,对此竹枝词多有记载。仅致美斋就有两种小吃被选入《都门杂咏》。
  一是馄饨,诗曰:“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致美斋的馄饨因何“味胜常”,看来“馅融春韭嚼来香”和“汤清润吻”“滋味长”是其特色。
  二是奶油槽糕,诗曰:“蛋黄和面啖如饧,松子擎来香最清。妙制品惟供上用,奶油风味溯兴京。”
  致美斋的奶油槽糕好在何处,一句“妙制品惟供上用”告诉人们,它绝不亚于今日“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之类的食品。
  又如向来以宫廷小吃菱角糕、豌豆黄、小窝头等著称的仿膳,《旧京秋词》中写道:
  “菱糕切玉秫黄窝,午膳居然玉食罗。饭饱湖浜同辍茗,夕阳窗外见残荷。”
  诗中不但赞扬了这家老字号的宫廷小吃,还透露了它优雅的餐饮环境,可以在北海公园“饭饱湖浜同辍茗”,或是“夕阳窗外见残荷”。
  再如月盛斋的烧羊肉:
  “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
  若问今日月盛斋的烧羊肉质量及口味如何,这首竹枝词可为检验标准。在清监察御史朱一新等所撰《京师坊巷志》中,记有:“户部门口羊肉肆,五香酱羊肉名扬天下。”所指即月盛斋,其五香酱羊肉、烧羊肉驰名始于嘉庆年间,后经慈禧太后“恩准”,赐其四道“腰牌”,作为宫廷特供,可见其盛名不虚。这煮得又香又烂的嫩羊肉,既无膻味,又不腻喉咙,看来作者是不止一次地品尝过,所以笔墨之细腻,从备料、工艺、火候到口味食感,都叙写得形象具体、生动诱人。如果连同作者对致美斋的馄饨、奶油槽糕等的赞美,可以想见,作者应是一个对北京小吃颇有研究和鉴赏口味的美食家。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