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摄影画廊里观孙大虹摄影展随笔】漫步云端张韶涵
早就听人说孙大虹正在筹划举办一个题为《毛主席是咱家里人》的大型专题摄影展。内容大约是云南26个民族很多人家中至今还悬挂着几十年前就张贴的毛主席画像。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我见过,而且还不只一两个地方。这是云南少数民族人民对新中国缔造者,对伟人毛主席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表达,那种情感是感恩,是信赖,是依靠,是崇敬。久而久之,毛主席俨然已经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心目中无比尊贵的“神”,在一些群众家中。供奉的香火常年不断。这是一种真真实实的历史现象。
由于地域偏僻,中国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贫穷,但在精神上,我以为他们比富裕地区的人们幸福。他们善良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和睦,互相关爱,生活节奏慢没有精神压力,他们居住的地区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只要勤劳,温饱不愁。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哪一个时代像新中国建立以来这样关心、爱护、尊重少数民族,也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各民族人民团结和谐,其乐融融。他们感恩毛主席和共产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个影展当然是希望通过摄影真真切切展现各民族人民团结和谐、健康幸福,而毛主席则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领袖,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
前些天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孙大虹的影展如期举行。到现场一看,那场面令人瞠目,政界、影界名流一应到齐,热闹非凡。
孙大虹何许人?云南省公安厅原副厅长(正厅),云南省人民政府防范办公室原主任、党组书记,人民警察一级警监,现任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除此之外还有一大串头衔: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公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云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令人头晕目眩。
说句真话,我一向对官员摄影就不以为然,何况是这样的高官。与普通人相比,官员摄影占尽了天时、地利、人脉。很多官员投稿时其身份早就“不胫而走”,有的甚至是专门得到影赛举办方的特别邀请,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在中国,如今都趋利(势)而往,连佛门圣地都不清净,这协会那协会还能清净么?评出的奖项又有几分可信?此外,官员还可以任意印制自己的摄影画册而自己不掏分文,画册自然也可以售罄一空。
当然我们不排除官员里头极个别人对摄影悟性很高,修养亦很高,这是没办法的,你总不能因为人家是官员,就否定人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不准人家成为艺术家吧。何况,中国历史上不仅官员,皇帝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呢,唐朝、宋朝的皇帝中就有几位造诣极高的艺术家,艺术界并没有因为他们是皇帝就否认他们的艺术成就。
《毛主席是我们家里人》,这个命题很温馨,也很诱人,而我则是充满了好奇。虽说孙大虹是朋友,而且都是摄影人,我还是带着成见去看孙大虹的摄影展的。但步入位于海埂民族博物馆的展厅时,我还是惊叹了。这些摄影作品林林总总大约有200余幅,不仅拍摄质量很高,而且制作十分精良。但这不足为奇,奇的是26个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就算是走遍全省,又怎么能找到家中张贴了毛主席画像的人家?而且还要原汁原味、每个民族都有一组。毛主席去世都快40年了,并不是家家都有张贴他老人家画像的啊,简直就是海底捞针,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是热爱毛主席热爱摄影,有谁能承受这样的艰辛,又怎么可能做到?我能理解孙大虹的这份情感和毅力。
这太有意义了,撇开政治的因素不说,仅从历史和民族民俗摄影的文化意义来看,都是值得收藏的。我以为孙大虹正在进行的这项工作,还是一项民族民俗文化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因为我们的民族民俗正在快速地消失,而毛泽东时代与我们也渐行渐远。我立刻联系孙大虹讨要画册,可惜还没印出来。
我开始修正自己的观点了。就摄影的意义而言,“成就”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摄影艺术的成就,另一种是摄影记录的成就。例如方苏雅,如果不是方苏雅用照相机多角度、多层面记录了云南百年前的地理景观、民风民俗和世态百姓,云南人乃至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印象不过一抽象的符号尔。方苏雅的摄影作品让时光倒流,把我们带进了尘封百年的历史,以影像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云南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其摄影作品一个世纪后浮现在云南人眼前,不仅震撼了云南,也震撼了中国。没有人把方苏雅称为摄影艺术家的,但他以摄影记录的力量,令中国摄影界和世界摄影界也感到震惊。
至于孙大虹这批作品,则是浓缩记录了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唤起了我们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情感和记忆,仿佛时光倒流50年,令人百感交集,心灵震撼。我们可以把这些作品的艺术的成就留给别人去评说,但单就记录的成就而言,我以为这是孙大虹摄影生涯中可以流传后世的一个巨大的成就。他做了一件别人想做或者想到,而没有去做的事。这个影展可称之为云南摄影界的一件盛事。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孙大虹有这个条件去做。但有这些物质条件的人还大有人在,去做了吗?做得到吗?
据孙大虹说。这些作品还将在全国展出。应该去展!而且它还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拍遍全国56个民族。值得期待。
毛主席对80之后一代年青人来说,只是一位陌生的遥远的逝去的老人,但对我们这些生于50、60年代的一代人。毛主席就像我们的亲生父母一样曾经和我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记忆里栩栩如生,刻骨铭心。因为我们是在电影、电视和广播里亲耳听着毛主席的话语长大的。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像一位父亲,但比父亲伟大、崇高。至今我还能一字不漏的记得他老人家讲的那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当时我还是一名少先队员,每次听到毛主席的这段话,耳朵里像钟声一样,余音不绝,心情十分激动,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近半个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段往事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但如今偶然听到用这段话谱写的那首歌曲。猛然间又会唤起那段尘封的记忆,不禁心潮起伏,激动而又酸楚。往事如烟,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啊,那时没有私人轿车,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繁华的街道。没有晃眼的霓虹灯,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攀比,没有失业,没有奢侈浪费。当然也没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没有卖淫嫖娼,没有**泛滥。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苦但快乐着。人们讲节俭、讲奉献,解放军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播里每天都要播放《国际歌》,医生、教师、警察是人民心中的好人,是社会的楷模……想起那个时代,再看看眼前的世界,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