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导入,成就精彩课堂|小学生趣味手工小课堂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历史的教学经验,从多媒体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以及温故导入法四个方面,谈谈历史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巩固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有效的几种导入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多媒体导入法
近年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使莘莘学子们获益匪浅。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在做新课导入时,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教学情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影视情节导入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功能,先为学生播放了视频《甲午风云》,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一下翻开了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看完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同学们都对这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颇有感悟,深深的体会到了那段时期民族的血泪和兴衰,自然也为我讲授新课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甲午战争的印象,以及黄海大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2.歌曲导入
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们播放了红色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什么花开似火,什么人不怕远征难,什么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本色不能变……”以及红军们个个不怕艰险的画面,歌曲一播出同学们的心情一下子振奋起来,深深的感受到革命前辈的那种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值得代代相传,也为理解课文中红军长征是一个伟大而又艰苦的历程以及长征的意义所在做好铺垫。然后再通过适时的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在启发学生理解是为了在危急时刻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长征的同时成功导入新课。
3.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一事件有所了解,因此,我就在《历史上的今天》官方网站上搜集了较多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图片进行导入。在同学们观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真的能避免吗?”由于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史实”,同学们个个都如身临其境般的体会并谈论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事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听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而且,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小学明显加重,如果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来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可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生适当地放松其紧张的大脑,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考虑到这节内容需培养学生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从学生熟悉的“狼来了”的故事引入“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再引出正题“春秋战国”,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都听的津津有味,了解了周幽王自食其果被杀的过程,也记住了“东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导入新课:“其实这一时期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尝胆’;也有很多著名的战役,如‘长平之战’;也有很多的历史名人,如齐桓公;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如‘纸上谈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一中国古代史上战火纷飞,但却色彩斑澜的年代——春秋战国。”很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三、设疑导入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心理学也认为,设置悬念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的遭遇和未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有种急切的期待,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吊起学生的“胃口”,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构思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巧妙的悬念进行导入新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我先讲述了“火烧赵家楼”的始末,让学生对这一背景知识有所了解,知道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再抛出问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五四青年节是我国的重大节日纪念日,那么,五四运动到底有没有取得成功?它到底意义何在?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一抛出,同学们一下子很有兴趣的议论开来,急切地想从新课内容中知道问题的真相。通过这这样的问题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温故导入法
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和铺垫,很自然的引出新知识,不仅温习了旧知,也在旧知的温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了新知,这样更能理解知识间的因果联系,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用学生已有的认识来为新的知识铺路搭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们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我就让学生自己谈谈秦汉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帮助学生回忆起在这一时期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之后,我再用过渡语导入新课:“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时期,在这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再例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在学生的回答中我总结并说出了新文化运动的由来,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因为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通种这种方式导入,容易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中不知不觉的转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其它的导入方法,如诗句导入法、史论导入法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应以学生为根本,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最终原则,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恰当的导入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才会使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变得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华裕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J].考试周刊,2009,4:17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2012,1:148
[3]冯兰兰.好课从导入开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策略之我见[J].学周刊,2012,8:100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