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结题报告学校公告...】
文章摘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思维、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rdquo……
一、课题的界说:
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思维、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等要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低中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的目的,从而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二、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的需要.
从一个千年转入另一个新千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时间的变迁,更主要的是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信息为元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人才的竞争关键是教育的竞争.我们的学生走向新世纪,面临的是竞争与挑战,他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了使学生以后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与挑战,就教育而言,必须用“主动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解放”学生,给学生以“自由”,使他们从继承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为达此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当务之急.
(二) 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教育肩负着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动和活力的、有利于新颖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教育新模式.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则是其关键和基本的内容.
(三)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仅靠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知识已不可能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再说,学校教育只是其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最至关重要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四)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受着一些陈旧模式的影响,理念、思想、方式滞后,已凸现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极不相宜的问题.具体而言,目前教育中存在问题表现在: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学生在校的学习方式与在家里的学习方式相悖,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方式是放纵、杂乱、无序.
针对以上问题或更多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如:“研究性学习”、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动手的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等,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的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弊端,没有解决好学生如何自主学习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其具体目标中指出:“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就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识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对学习活动中的教师主导而言,应该是以“儿童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引导”.这引导,应渗透着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者负有的道义上的责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因此,我们在探究“受教育者在学校如何高品质的学习”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同时,也探究“教育者如何高品质施教”,也探究“家庭里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形成共同重视、关注和实践的合力.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是整个小语教育的起点.我们在一、二年级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实验,就是要探究在学习过程中,一个个的个性心理和一般化的心理交融的情况下,如何建起一套适用于低年级儿童学习“语言规律”的方式方法,以期更有成效地推进我校的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方案这一课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得到发展,突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的、自觉地参与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能主动的领悟与积淀,那么,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不会是遥远而空泛的感念了,在自主学习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给学生以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及学习方式的权力,让学生能在兴趣昂然的读书、积极主动的思考、无忧无虑的提问、有的放矢的讨论、热情洋溢的辩论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创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手不管,而应努力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真正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组织者,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真诚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发现探索的导航者.为此,在此次小学低中年级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方案实验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验:平时强化课前预习,加强预习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学能力,不能有形无实,使学生读懂课文,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收集的资料中,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由发挥,自主学习以形成一套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实验目标、内容、范围
(一)、实验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通过实验,把国家研制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付诸于实践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探索落实自主学习的途径、方法,寻求规律,验证其可行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从总体上把握《课标》的特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把理念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素质教育观念,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教育重心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实验内容:
1、低中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如何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低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发挥好有效地主导作用.
3、针对低中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规律的特点,怎样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4、低中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规律,在自主学习中的一般模式.
5、怎样把自主学习延伸于家庭学习.
(三)、实验的范围及规模
2011年春,我们按照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教材的要求.实验中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七个班的300多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担任实验研究任务,师生配合,共同搞好自主学习探究工作.
四、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设计
(一)、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的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全面深入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对课题进行论证,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
(1)、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研究理论.
(2)、建立课题研究组.(成员是:梅和丹、梅松莲、张显旺、向华清、张文珍、谭英姿)
(3)、制订课题实验方案.
(4)、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实验的意义、作用、要求.
(5)、不断学习和收集关于自主学习的有关资料.
2、全面深入实施阶段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请王校长和教科室甘主任担任课题指导教师,并付诸实施,于2011年5月—2011年9月进行中期论证,形成阶段研究论文及个案研究案例,同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进行实践的再深入,理论的再升华.具体计划如下: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标.
(2)、查阅有关课题实验的资料并做好笔记.
(3)、教课前预习的方法,初步培养自学的能力.
(4)、课堂上给学生一点自由学习的空间.有意识地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尽量养成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
(6)、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实践的能力.
(7)、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事情,确定实验的措施和方法.
(8)、在课题教学中,营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使课题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
(9)、实验教师之间“分头实施、经常交流、共同总结.
(10)、实验教师分步实施,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收集个案资料.
(11)、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进行终端研究,形成研究论文序列和个案研究集.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邀请市中区教科研专家进行鉴定,并将研究成果予以推广.
(1)、实验教师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文字,为课题的全面总结做好准备.
(2)、全面的补充、收集、整理各类实验资料,并将各种研究成果汇编成集.
(3)、撰写教改论文,总结经验成果,接受课题的评审,结题.
(二)、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法和途径)
主要采用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观察法、对比法等.
在途径方面,课内课外结合,以课堂为主;家庭学习与校内学习结合,以校内为主,个人测评与集体测评相结合.
1、开展形式学习状况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的科学性状况等等.这是整个教学工作体系赖以存在的事实基础.这种调查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是经常性的.因为学生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保证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1)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状况
(2)学生知识学习的科学性状况
(3)学生具体知识掌握的状况
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根据调查所显示的情况,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核心是积极性的激发、升华和稳定,以及学习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指导的方式要全面,即有总体的学习指导课,又有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内进行的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根据年级出现的共同问题而开设的年级指导课;以及根据学生个别问题而进行的学习个别辅导等等.只有指导面向全体,发式多样,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可以说是整个新的教学工作体系的核心.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科学性.
3、教师和家长的学习培训.教师是整个新教学工作体系的最终操作者,家长是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的、潜移默化作用的不在编的“教师”,教师和家长能否转变观念,真正正确地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动性”是新教学工作体系能否正确运转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学习培训工作成为新教学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设计.
②运用行动研究法实施过程研究.
③运用经验总结法和科学统计法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端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课改精神,研究课程标准,钻研实验教材,探索教学方法,着重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创新,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创新,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创新.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学习边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与理论水平,为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⒉人人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归还于学生,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获取有价值的语文知识,力争由“匠人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
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
⑴建立以人为本的良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到情感需要,而且使教师由职业的需要上升为职责的需要,事业的需要.如果师生间的关系很融洽,那么学生就会由对教师的信赖转化为对学习的自主.在教师民主的领导下,学生较喜欢学习,自主性强.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学习顾问,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活动时空,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
⑵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去.课堂上,除了以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基础外,还要以灵活多变,富有情趣的教学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创设问题、操作、竞赛、游戏等情境,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在呈现学习任务时,教师提供具体的、能完成的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尝试,使其成就动机中的三种成分(即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共同发挥作用,内外作用,调动其学习自主性.教师的信任和宣传的榜样作用都能大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者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⑶ 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放”字上做文章.在时间上“放”:教师每节课讲课时间最多为15分钟,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在空间上“放”: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个别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
⑷ 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动获取知识,才能当好真正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法的指导,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1、自主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起来看,就是“布置预习——引入作品境界——指导自学方法——扫除自学障碍——组织学生交流——帮助总结提高的“预习六步引导法”.
(1)预习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课文.除了预习字词外,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同时布置适量的查找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预习的要求
我们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各年级的阅读要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才能把握好尺度,做到因教材而异,因年级而异,因学生而异.各年级的预习要求是逐步提高的,有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比如:关于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3-4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佳句抓住重点词进行赏析.另外,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我们从三年级开始让学生尝试着预习.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完成?
(3)预习的方法
预习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口头预习,可以直接用铅笔在书上作批注,可以把疑难问题写在纸条上直接交给老师,可以是一定数量的书面作业.我们主要采用批注和书面作业两种方法.对于生字部首、组词,词语解释,读书随感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内容采用在书上作批注的方法进行预习.做书面作业也是预习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们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栏目指导学生进行新课的预习.
a、字谜新天地——根据小学生喜玩好动爱动脑筋的特点,张旭老师让学生精心搜集制作几条生字谜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寓识字于愉快的猜猜玩玩中.投石激浪,新课前也让学生来给新课生字创作谜面,让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出字谜猜一猜,比一比,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既避免了出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的抄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潜能.如:又多一点——叉;拔了一根毛,做了一顶帽——宅;某一种火——煤;广场外种树,广场内堆土——桩.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收效很大.
b、佳句赏析亭——结合新课,可要求学生在反复读文的基础上,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品读评析,从而逐步培养读感和赏美能力.曹阳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收集好词佳句,学生不但兴趣很浓,而且还能很好的把好词句运用到作文中去.
如:“刚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一个“细”字写出了春雨飘飘,迷迷蒙蒙,仿如牛毛又像花针,落地无声.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写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这句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c、自主阅读预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教材中值得探究的信息点,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处理、整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张开萍老师就喜欢在学生自主阅读上下工夫.有的课文在“预习”中指出了让学生“想想”的要求,如第八册的前两组教材,训练的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预习的要求便是“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我’看到的?看到什么?”对这一类“想想”的要求一定要落实.教师要根据具体课文,或设计勾画,或设计填空,或读书后找出要点在小组会上说说,把“想想”变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操作程序.
学生预习后,教师再进行检查,看看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可能“不理解”的是否弄明白了,并要安排汇报交流的环节,展示理解过程.如理解词语时,是如何选义,怎么在上下文中体会的等等.凡有需要通过训练揭示某种规律的,则要在教师指点下总结归纳,当堂练习.
d、设计一点问题咨询——鼓励学生在预习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课堂上向老师和同学质疑.如:
生:“五彩池的池水颜色那么多,那么奇,叫它为七彩池不是更好吗?”——《五彩池》
生:“三个水柱都有井口那么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这一句中三个“冒”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趵突泉》
生:“爸爸望着白杨树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白杨》
(4)预习的指导
布置预习作业是整个语言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同样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然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指示,才能使他们学有方法,学有信心,学有所获.而且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要贯彻于整个预习过程之中,预习前,估计学生茫然的地方作必要的提示;预习中,给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预习后,指导跟检查作业要联系在一起.另外,对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也要进行教育提出要求.
但从根本上说,我们每天的教学都是对预习的指导,而且是最根本的、最经常的、最有效的指导.一种自觉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本领,马上布置学生在预习中加以运用;教师发现预习中一些问题,马上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指导和训练.就这样,课堂上的教学,课前课外的预习有机结合,互相交流,互相促进,“逐渐扶翼正,终酬放手愿.”
预习的指导贵在“适当”,如果过多过细,等于课堂上的讲授,失去了预习的意义.同样,如果认为预习是学生的事,因而不重视或放弃指导也显然是不对的.
(5)合理的安排预习:①内容要有层次.②时间上要有节制.③课内课外要交叉进行.
2、自主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掌握读书的规律,从而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阅读的训练,实际上是一种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训练,学生具备了“自能读书”的能力,便能独立阅读有关书籍,以较快的速度较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只有经过自已的内化吸收,才能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白,读书不能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应该边读边思.例如,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利用词典尽可能扫除文字障碍,划出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仍然弄不懂的词语和句了.接着把课文的字读正确,句了读通畅,带着课后的问题,边读边思,运用已有的知识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包括课后思考题,我所布置的预习作业必读课文五遍,并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写出课文大意.
(2)、探索读文,深入理解.
再读课文时,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可设计这样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你从课中知道了什么或了解到什么,懂得了什么?这一问题答案不是唯一,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如教《卢沟桥的狮子》.通过读课文,了解了卢沟桥的历史背景和地埋位置,了解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形态各异.从课文中可以体会课文对卢沟桥狮子特点的描写,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卢沟桥狮子的阵容真了不起.狮子形状各不相同,栩栩如生的神态,而这座桥是联拱石桥,非常坚固,可见古人的勤劳智慧.从中使学生认识了中国古老的历史,感知我国的文明和伟大.此时需要把握的是学生对课文的了解肤浅的、感性的、不必要求过高,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能了解文章大意即可.
(3)、检查读文,解决问题.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方面巩固获得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读来发现文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我又提出了这次读课文的要求,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问的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应该承认学生阅读能力是有差异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自读自悟,找出问题后,就将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疑难问题,相互合作,尝试解答,组长应归纳出本组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质疑,教师可按字、词、句、篇几个方面向学生答得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解答,如在学完《钓鱼的启示》》以后,在教学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a、违反规定钓到的一条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既然儿子喜欢为什么父亲还要求儿子放回去?
b、既然能够开放,在哪个时间钓到鱼有什么区别么?
c、为什么说把钓到的鱼放回湖中是严格的教育?
d、从《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回味诵读,感悟积累.
有些文章,文质兼美.有些段落,句子,没有必要作过多过碎的分析,那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应该让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设计这样的问题,找出自已认为写得特别优美的段落,句子,先自己有感情地练读几遍,然后读给大家听.从读中领悟感情,从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读中受到教育.
以上读书的步骤符合“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较科学读书的方法.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上述步骤进行自读训练,就能渐渐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
3、自主作文:
作文是个性的释放,更是生命的律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这是快乐作文与真实作文的前提.试想,倘若老师总是用自己固定的尺子去衡量学生习作的优劣,随意地“剪”去学生习作的“叶”,“修”掉学生习作中的“枝”,令学生习作失去原汁原味不说,更叫学生失去了倾吐的心灵自由,没了表达的心理安全,久而久之,写作的信心贻尽,还会有清新活泼的新作文吗?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用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作文的有效途径之一.
a、在习作教学中当好“主导”,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作文指导中,教师的指导,应体现在“导而勿牵”上,通过教师教给方法,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说去写去创造,但实际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命题”、“审题”、“选材”、“列提纲”、“读范文”、“闭门造‘车’”,这一套路全是教师预先在备课时设计出来的.教师为学生想得面面俱到,命题一篇篇按序列操作,指导一套套按模式进行,不得越雷池半步,这样越俎代庖,用简单的灌输代替学生的思考,用老师的指导代替学生的学习,丝毫不顾忌学生是否对提出的话题感兴趣,无从发表见解,写出来的文章根本没有个性,当然更谈不上创造性.
我们认为指导作文,就是要抓住训练的重点、难点,每次选择一两个侧重点讲深透.对一般问题则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钻教材,吃透命题,了解学生,抓住关键,估计问题,努力于精,把要解决的问题凝练在有限的讲述里.从模仿向创造过渡,从作文依赖性向独立、自主性发展.教学中注意:
一退.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或思考,能感知到的内容和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退而不讲.
二让.学生有不懂的、有争议的,教师要让出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尝试.习作开始后,学生对如何选材、谋篇,各抒己见,以便互相启发,扬长避短,教师可以借助提问、点拨等,激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从中悟出各类文章的谋篇布局,这样,学生作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卖弄,自主性强.
三补.如学生困惑,难于理解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如一节作文课,我想指导学生写“由一件事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文章”.我不是出一些大无边际的《难忘的一件事》、《值得学习的一个人》等,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努力创设话题兴趣,使得学生能有意见可说、想说.
我在全班众多崭新的书包中,瞄准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抽屉里的一个旧书包,让同学们从这个旧书包说到这个人.
大家对这个大伙熟悉的人和书包,我不去讲,而对背旧书包是不是丢人能不能读好书,提出让全体同学讨论,对大家不理解的我作出关键性的补充.众多同学的话匣子打开后,百感交集,同样对一个人对一个书包,各种各样的文章开头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构思出来了,各种各样对书包的描述出来了,各种各样歌颂美德的句子出来了…….通过交流,发现光题目就异彩纷呈,有《和隔壁位同学比书包》、《记一位背旧书包上学的人》、《这个书包对我的教育》、《书包的启示》、《背旧书包不丢人》、《背旧书包照样读好书》等等,这些题目看出学生对话题滋生了浓厚的兴致,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反映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却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成功了.
b、在习作练习里体现“主体”,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作文的教学任务在于:依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人类积累的写作基本理论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经验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写作的主体,教学的主体甚至社会的主体.然而,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一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应有的尊重和发展,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哪有主动性可言.他们的写作兴趣被扼杀,创造性被束缚,加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没有自己想说的话,对写话提不起精神,甚至怕写作文.我认为,写作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之一,学生应该充分享受自由表达的权利,焕发起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激发起学习写作的兴趣,学生才会感到写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从而对作文产生浓郁的兴味,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我平时注意运用三个倡导:
第一,倡导“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因为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同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生活中还应该多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例如当我们读到“祖国像一只大母鸡”这样的句子时,不应以简单的对错去判断,而应欣赏表达的独特性,真正让学生心中怎么想,口中怎么说,手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口直抒胸臆.
第二,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大书,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即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来写,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提供基础.然而,不少学生“身在宝山不识宝”,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加留意,没有素材积累,于是每到作文时便搜肠刮肚,作文就难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了.因此,教师要把“厚积而薄发”的道理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随时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题材库,防止“材料用时方恨少”.
第三,倡导“写个性张扬的‘放胆文’”.林语堂曾说:“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变成八股.”张扬个性,就应该牢记林语堂先生的教诲,给作文“松绑”、“降温”,摈弃“拷贝文”、 “葫芦文”、“框架文”,少用命题形式,改变作文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的习作环境.真正做到让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拘形式,不管章法,“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习作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没有了羁绊,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禁锢,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以淋漓尽致地焕发,学生的眼光就会投向时代发展的方向,投向校园外那片无边无际的灿烂天空,投向沸腾的生活“超市”,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一朵花、一条鱼、一滴雨露、一缕阳光……舒畅表达,乐此不彼.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认真处理好“学生学写作文”和“教师指导作文”的之间关系,实现“主体”和“主导”的相互运作,协调统一,学生就一定会打造和经营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写出新颖鲜活、独树一帜、丰富多彩的新作文来.
4、自主作业
“做语文作业”是目前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语文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应当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
在语文作业设计中,积极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进而逐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形式呢?下面结合我们的语文实践和研究体会,谈几点认识.
(1)、设计弹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有机设置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①、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可以背诵,阅读,听写,作业练习等,让学生没有拘束的练习.这样既放松又没有压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体现了作业要求的自主性.
②、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或选择一组有层次的课外作业,比如收集诗歌,好词好句,近、反义词,多音字,填空,听写,组词,排列顺序,阅读,作文片段练习等.
③、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作业的形式要有变化,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常用的作业形式有:①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②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③自批作业.学生将某次作业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当一次小老师批改作业.
(2)改革作业评价: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我们要在评价中进一步体现这种思想.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比如,在作业完成的多少和质量上,稍有进步的学生可以通过,及时订正到全对,可以给一个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不仅保质保量而且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的优+.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他们完成作业并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
设计分层作业,体现自主性.以自学为主体,大量增加主动学习分量.以合作为手段,增进同学间的互相写作,积极尝试小组学习途径.以探究为目的,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精神.发挥检测功能,养成虚心评价的习惯,激发学习动机.
5、以合作为手段,积极尝试小组学习途径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以下做法:
(1)、改变以前四人学习的方式,可自找学习合作伙伴,组成6~8人一组.
(2)、培养好小组长,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3)、每节课安排10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学习.
(4)、安排好小组学习的基本程序.
目标定向 独立学习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评议小结 巩固测标
目标定向是指南,独立学习作基础,小组讨论为重点,全班交流达高潮,评议小结促深化,巩固练习测达标.
6、以探究为目的 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精神
(1)、学会质疑问难.看似乎平淡的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形式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
(2)学会求异思维.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以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反驳意见.
(3)珍视独特理解.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7、发挥检测功能,激发学习动机
通过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学习”在学习语言规律中的积极作用,让每个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
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课堂上,我们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使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采取多种方式,如把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既对学生书面作业情况做出评价,又通过观察、提问、交谈等方式对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附: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见最后一页])
八、课题的延续:
通过上述自主学习的探究,我们实验课题组在教育教学中也有若干收获:
第一、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作为指导者的教师,为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需要,我们也不断地改变着教学的一些陈旧理念,教学时采用的技术手段、模式等更为贴近学生.
第二、已初步改变了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向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三、三年来的实验过程,渐进地改变或更新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等内在品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不断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的新需求.
第四、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学习品质得到提升,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学习中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第五、从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状况看,“能学”的意识信心得到加强;从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的状况看,“想学”的内容和学习的意识体验,得到了强化;从学生学习的策略的发展的状况看,“会学”的方法、途径、更为灵活、广泛、有效;从学生意志努力的发展状况看,“坚持学”的信心、决心、快乐、目标等更加持久.
但是,我们在实验中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改进:
其一是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从而带来教师观念的一系列变革,要破除所谓“师者之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中心论”等旧观念,树立教师不再主要担当讲课者,传授者角色,而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备课设计教学为例,不再过多地去研究某某知识点如果讲深讲透,或如何设问、启发,而应该是越过这一层面,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低耗高效的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不要忘了学生“自主”,即使学生需要帮助,教师也只能指引方向,“导而费牵”,让学生自己去行走.这里的“导”可以是必要的讲解示范、设问等,但始终学生是“主”就是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请君入瓮”,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所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者和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的权威论述的要求.
其二是致力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唤醒和学生主人角色的确立.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性的发发展,主体发展的显习惯内形标志是主体自觉,即学生主体性被唤醒,学生“我”的凸现与个性的张扬,我能行,我自主、自立、自律,我是自己的主人,我是自己活动的选择者、决定者.我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切是基础背景,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充分表现为主任翁,“主演”的角色,决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听众、观众、甚至奴隶的角色形象,实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主动让位,不再是“中心”,“全体”“主演”“霸主”;其次要让学生角色真正确立,充分体现主角“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成功感,这也是〈〈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必须做到的.
第三,要致力于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是实现自主的手段,学习运行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方法的支撑,好怎样制定学习目标研究的问题,学习方向,学习材料,勾画批注,图解分析,朗读背诵,演演做做,重点词句,添加省略及交流学习结果,该用怎样的方法呈现,总结学习内容与过程等等,这些可以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但重要的是如〈〈课标〉〉所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实践表明当学生主体精神被唤醒,真正让他自己学习,学生的创造潜能展现出来大得惊人,他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靠长期养成,其行为倾向更稳定,更自主化,这都得益于良好的自觉性,自觉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四,要建立一套强化自主学习的运行机制,要实现自主学习,仅限于科学,限于课堂是不行的,还要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唤醒学生主体精神,要建立一套自动化运转机制,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深刻体会,比如课堂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能否落到实处,谁来监督控制?分组学习时谁主持,谁维持纪律?课文学完后谁设计作业,谁来批改作业,我们创造了大班中的小班模式,小班中人人都是班干部(周周轮换),人人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着,人人有事情做,事事有人做,自动化运转,对于后进生我们采取了“1+1”,“n+n”互动模式,对学习中的困难,采用不主要由老师讲,还有一般测试的命题,阅卷,讲评试卷,我们有“专家助教”模式,而教师就是这套机制的设计者和控制者,使之高速有效的运行,全部学习活动成了全班每一个同学好玩的事情,学生自主学习就这样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