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方案限行 深圳异地货车限行时间
广受关注的教育部异地高考方案近一段时间以来消息频出。 但《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尚未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
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将适时公布。
日前,教育部又公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以一个章节论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提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这些不断释放出的信息燃起了众多外地考生和家长的希望。
而《财经》记者了解到,异地高考方案目前只是原则上要求各地“必须放开”,具体如何放开,由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自主设置条件。
“这相当于把大门打开了,但里边还会有很多小门,小门的门槛怎么设,地方说了算。”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
设立门槛
这份至今未露真容的文件,由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共同研究制定。
知情人士称,早在4月份时,教育部就将方案报给国务院并获得批准,本应于上半年公布。但是决策者认为,面临高考时马上公布,相关政策不但在今年高考来不及施行,反而会引起较大争议,故而推迟到下半年发布。
“文件很短,只有几百字,并没有实质性内容。”上述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文件只是原则性地要求各地放开异地高考。
目前,各地具体的方案尚未成形,而上海可能会先行。
可以确定的是,2013年高考将会适用新方案,这位人士表示:“舆论压力已经难以承受。各种形式的上访每天都在发生。”
《财经》记者了解到,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在决策思路上颇为一致,即设置较高的门槛,“先放开一个小口子”。
5月,上海教委主任薛明扬公开表示,随迁子女有限定,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前提必须家长是进城务工人员,所以必须要考虑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对这个城市有很大的贡献,交纳了社会保险这一类的。”薜明扬说。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放行异地高考最可能的路径,就是与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相挂钩。事实上,上海已经有所尝试。
今年的秋季高考,上海将非户籍人口在沪报考对象扩大到了人才类居住证的范围。凡持有效期一年以上引进人才类《居住证》A证(国内引进人才)和B证(国外引进人才),且居住证至2012年6月7日仍在有效期内的家长,其子女在沪读完高中并毕业后,可就地参加高考。
根据上海市的政策,符合人才类《居住证》申请条件者,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并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形式来上海市工作或者创业为前提条件。
到2011年9月,上海共有37万人办理了人才类《居住证》,不到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同期,常住上海的外地人口多达897.7万人。
自2011年9月后,上海市将申办人才类《居住证》条件放宽到了专科,但申请者仍必须符合上海市紧缺急需专业类别目录要求,主要包括在沪金融要素市场、贸易重点机构、航运重点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里紧缺的人才。
此外,还有42类“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限制,在与实际用工的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后,即可申办人才类《居住证》。
与庞大的外来人口相比,符合以上要求者仍然是极少数。
熊丙奇认为,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后,上海仍然会遵遁“适当解决,但对当地不会造成太大冲击”的原则,放宽尺度不会比现行政策更大。
北京市教委一位内部人士也透露,北京市的方案也可能采取工作居住证加学籍年限为门槛。
1999年,北京市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俗称北京“绿卡”。持有绿卡者,子女在幼儿园至中学阶段入学,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2003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持《工作居住证》满三年,经聘用单位考核推荐,并符合年度人才开发目录要求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但此后,具体考核标准迟迟未出台,“三年之约”至今并未兑现,持有“绿卡”者子女亦无法参加高考。
此次,“绿卡”族子女有望先成为北京异地高考新政的受益者。至于考生学籍限制,上述北京教委内部人士说:“起码应该高中阶段都在北京就读,并且获得毕业资格。”
此前,有教育界人士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即考生可以在就读地高考,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录取。但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种方案并不可行,“北京高考是自主命题,且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一样,在北京考了390分就可以上三本,如果在山东的话,这个分数哪类高校都上不了,所以回原籍地录取根本无法操作。”
此外,还有第三种思路,就是“在学生报考学校的类别上做文章”,即先放开非本地户籍考生报考高职高专这类非本科院校,再进一步扩大到三本、二本等非重点院校。
因为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提升,高职高专在招生中已出现生源困境,而这类职业教育人才在市场上却面临短缺态势,因此从放开高职高专招生入手,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教育部考虑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已有地方展开尝试。今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就提出,“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
破除计划录取
当然,高职高专的放开与普通高校的放开,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像北京上海广州之类城市,只要决心放开异地高考,财力不是问题。阻力之一在于当地市民的反对,他们担心外地人挤占了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此前,便有北京市民激烈反对放开异地高考,且在反对信中称,此举将使北京本地考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中国高校招生实行指标控制,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制定总招生指标,再分配到各部属院校,最后由高校在各个省市进行分配。
在招生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允许非本地户籍考生被允许在当地参加考试和录取,必然导致户籍考生的录取率下降。
“教育部门是愿意放开异地高考的,但本地市民反对的意见很大。”上述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
为此,教育部一度设想,给北京、上海这些城市额外增加招生指标,以消除阻力。
但这会引发新的问题,“给北京增加了,其他省份必然也要求增加。”
而且,近年来,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已引发诸多诟病。再额外增加指标,更会引起教育不公平的争议。
另一层阻力则来自于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压力,尤以北京、上海为甚。
北京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超规划,200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即提出“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
2011年,北京市开始通过住房限购、清理地下室、淘汰小商业等多种手段,试图控制人口。北京市教委内部人士透露,在今年7月,中央高层再次表示对北京人口形势的担忧。
北京、上海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当地政府认为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势必造成新的大规模高考移民。
上海教委主任薛明扬就明确表示,如果父母在城市里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实话实说,那将一发不可收拾的”。这实际上已经把农民工子女排除在了放开范围之外。
因此,综合来看,短期内异地高考方案实质效果并不乐观。
在教育界的改革人士看来,从根本上打破异地高考僵局,在考试制度上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不如下决心改革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
首先要破除的就是现行的计划录取方式,改由高校自主招生,且允许每个考生可同时申请多所院校,实现双向选择。
“学生就可以用脚投票,迫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以及保障招生过程中的公正性。”熊丙奇说。
前述北京市教委内部人士亦持类似观点,他认为,应该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考试,但考试成绩只作为基础知识的考核,而不作为录取的唯一条件,在此基础上由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从而解决异地高考难题。“这样,学生在哪里考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仍然需要从教育资源的相对均等化为前提。若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区,人口仍会向这些城市集中,这仍与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