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通用)

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通用)

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凭教书匠一般的劳动是。

我重视的职业因素_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因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康的审美趣味以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凭教书匠一般的劳动是不行的。核心问题是要张扬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个性——以人为本,最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潜能,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而实现这一转变,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不也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马克思也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都有七情六欲,好者乐之趋之,恶者厌之避之。现代教学论强调,不管哪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求知获能活动。
  一、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
  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创设和谐的感情氛围的责任。
  1、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感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在课堂上,教师究竟以什么样的情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的确定。如教《纪念刘和珍君》,情感应是激愤的;《沁园春长沙》,情感应是豪放的;《故都的秋》,情感应是忧郁的。总之,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感情倾向,要因文而异。
  2、精心设计课前导语,唤起学生无限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要使课前导语能引人入胜,唤起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广泛的深入生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审美趣味,结合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的,设计出恰当的导语。当然教学导语无定格,但导语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语文简洁,富有文采,情感强烈。切忌粗制滥造,漫无边际,分散学生注意力。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在课堂上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更不能因学生的小错误而大动肝火,让学生丢面子,造成课堂气氛的紧张、压抑。众所周知,认知活动的启动、维持和发展,离不开情感的参与。由于情绪的错落或波动,由于感情的压抑或抵触,认知活动必然处于低效状态,甚至难以维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保持一种饱满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教与学过程中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而在这对矛盾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目标(智能的、审美的),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只有读者的积极主动接受,才能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得到最终实现。我们把接受美学的这一观点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也可这样说,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接受,教材的价值和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豪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就失去了求知的内驱力,也就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接受教材所负载的知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注意激发兴趣,从感情上打动他们,因为情感对认知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还三权(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于学生,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能视学生为被动的知识容器,而要把他们从“教师讲,学生听”那种单一的教授关系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接受,从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改变消极被动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培养健康的审美品质
  语文是人类的基本课程,它肩负着培养学生情感的特殊使命。语文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的载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情感的教育,而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又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在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也只有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实现语文课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根据教育对象来看,也只有通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才会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步完善其人格。无论是情感教育也好,还是审美教育也好,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是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因为它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荟萃,特别是文学作品占了四分这三的比重,“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教材中的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人生理想的跃动,精神目标的闪耀,心灵急流的奔泻。一名话,都灌聚了他们强烈的思想感情。因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有必要,大有可为。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教材是审美客体,学生是审美主体,教师是教材于学生二者之间的中介。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呢?
  一是要深刻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作者的情感是艺术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开动想象这条星际飞船的强大动力,是带领作者(随后好带领学生)步入艺术殿堂的向导。她像一团火,可以引燃学生的心。它会使作者对生活的感受,通过学生心中被点燃的激情,变成学生自己的体验。只要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就找到了作品情感溪流的源头,循着作者思路进展的轨迹,便能进入作品深邃意境之中。
  二是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作品的情感脉络是贯通在形象的塑造和意境的描绘之中的,因而要钻研教材,在形象和意境的研究分析上下功夫。教师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情感以后,就可以通过美读、情讲、设疑等多种形式,把教材中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审美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健康的审美品质的目的。
  拿“雷雨”来说,要体味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感情纠葛,就得感悟教材第一场“客厅相逢”。在周相园的内心深处有着对现实婚姻的不满意,才有对早恋的眷念和咀嚼。他一生结过三次婚,经历的人多了,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他对侍萍怀念有加。鲁侍萍也对三十年的的周朴园保留关窗,绣着“梅”字旧衬衫产生了第二次幻想。当发现站中面前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时,他就原形毕露,前后态度形成巨大反差,说明他对侍萍的幻觉是建立在不得危及他的家庭、地位上的。一个伪善、自私的形象脱然而生。为了让学生对作品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组织学生在一周内把它搬上“舞台”,同学们顿时行动起来,分配角色,每个角色都用心地朗读背诵台词,照着原版,加上自己的想象,有板有眼地比划起来。最后演出时,同学们把剧中人物的语言、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学生的兴趣就这样在无声中调动起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就自然地体现出来了。
  总之,一个真正的教师,不仅是能够准确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且更应当是能够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情感因素,去感染、诱发学生的内在功能,变书本的抽象和生活的含蓄为可感可触,变学生被动吸收为积极参与。这样,语言教学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