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人类社会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由此产生了普遍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不仅能促进人们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能使人聪慧文明,使人高尚完美,使人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正是适应这一时代发展要求提出的:“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该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思想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极大关注。在我国,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表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想胜任本职工作,仅仅靠几年的专业教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不仅是教师教学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前提下,我们该做一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的教师呢?我想至少应当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一,教师应当树立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教育,而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的。正如陈云同志说的那样:“四化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广大教师的辛勤努力,就沒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内容。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但师生关系又是教育工作中平等的、基本的关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谆谆教诲,都体现了人民教师的爱心。有教师说得好:“教师爱学生,实际上就是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热爱。”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像陶行知先生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会像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第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为人师表。由于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必须有真才实学。要具备真才实学,教师就得不断地勤奋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向学生传授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说到底,愿不愿学习、钻研,有沒有进取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面貌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第四,教师要通过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的言行是教学中的隐形课程,师德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影响学校校风、学风,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杠杆,也是教育和感染学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师是否具有优良高尚的师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之所以对“为人师表”的师德提出了很高很严的要求,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师德对人们的影响、对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各项内容在新形势下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比如说,“基础知识”原来主要指“读、写、算”等各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而新科技的发展则使“基础知识”有了新的内容。美国发表的《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基础已不仅是读、写、算,还包括通信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素养……这些新基础是所有学生都必需的。”美国等国普遍要求中小学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要接受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教育;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是教好功课的需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直接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效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正确理解其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则必须具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同时,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吸收知识的信息源是多方面的,每天学生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以及网络等扩展其知识视野,随时都可能向教师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虽然教师不可能完满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却应该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文化科学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
三、精修专业知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要具有教育专业知识,努力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评价等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不仅需要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教育专业的知识。具体来说,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又包括三个方面:
1.教育学科知识。要成为一位好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了解和遵循教育工作的规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教育理论和知识。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与教育测评、青少年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当代世界教育思潮。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具体的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将自己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比较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这些教育学科知识,从具体内容上看,既要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又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所以,如果说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境并能够有“远见卓识”,那么,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将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
2.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所从事的是具有特定专业的实践工作,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准,教师才有可能进行有效教学。而且,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理解学科知识是如何创立、构建并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因此,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3.实践知识。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新的转向,开始关注“教师经验”问题,并提出了教师的“实践知识”这一概念。通过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之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成效的因素不仅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和“如何教”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作为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四、掌握多媒体技术
当代教师置身于信息社会,除了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还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分析、综合和运用,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捕捉信息、运用信息,学会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指导自身的工作和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这个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功能性文盲”教师,并终究会被淘汰。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授课。提高多媒体教学技能,教师可以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要改变观念,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小学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人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名知识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