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两语”“五词”探病灶】 病灶(全文)

【“两语”“五词”探病灶】 病灶(全文)

【“两语”“五词”探病灶】 病灶复习改病句时,语文教师总会依据考纲,从病句的六大类型来把握,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无可非议,但学生在复习以后面对病句时仍很茫然,找不出句子的问题所在,当然更谈。

【“两语”“五词”探病灶】 病灶

  复习改病句时,语文教师总会依据考纲,从病句的六大类型来把握,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无可非议,但学生在复习以后面对病句时仍很茫然,找不出句子的问题所在,当然更谈不上修改了。笔者以近几年高考病句为例,用“两语”“五词”探寻病句的“敏感部位”,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能快速抓住“病征”找出“病源”。
  “病征”一: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是高考语病题设误的热点。并列短语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同”、“以及”、“及其”等等;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
  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分析“病源”。
  1.概念间是否从属、交叉
  例:(2011江西卷)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分析:看到并列连词“和”,就要有去关注“和”前后所连接的并列短语的意思,分析后我们会发现 “武器物资”中包含了“枪支弹药”,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因而不能并列,属于“不合逻辑”这一类型。
  2.是否因照应不周而导致搭配不当
  例:(2011新课标)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分析:看到“、”,明了其前后所连接的短语“和谐的候车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之间是并列关系,同作了谓语动词“创造”的宾语成分,这样此句就可以分解成“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与“创造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创造……环境”搭配是可以的,但“创造……服务”就犯“搭配不当”之病,可以改为“提供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3.语序是否恰当
  例:(2011江苏卷)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分析:通过分析句子我们发现“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和“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同属“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的结果,虽由“,”连接,但其之间是并列关系。分析句意后,我们可以将“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同时句子“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中,连词“并”所连接的两个动词“改善”、“保障”与宾语“民生”搭配后要体现其内在的关系,应该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
  “病征”二:谓语后长修饰语代替宾语
  这也是病句考查中的一个易错点,学生做题时往往容易受修饰语的迷惑,把修饰语当做句子中谓语的宾语,从而走入出题人的“陷阱”。所以判断此类病句时我们要紧盯谓语,寻找宾语。
  例:(2011湖北卷)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分析:句中谓语动词“遭受”后紧接的是一个长句“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由于句子较长,学生不易发现“遭受”缺了宾语,而往往把此长句当作宾语看待,此时我们分析长句后会发现此长句的中心词是“信息技术”,那么这句话紧缩后就成了“出版业遭受信息技术”,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句子表述不完整,“遭受”缺少了跟它搭配的宾语成分,可在“信息技术”的后面加上“的冲击”。
  “病征”三:介词
  介词造成的语病,有两种情况比较典型:
  一是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淹没:句首介词,往往掩盖了全句的主语,造成“成分残缺”。
  例:(2011年广东卷)《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分析:句中所表达的是“人们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这样看来,“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中介词“让”的存在,使句子缺少了主语,所以可将“让”去掉,由“人们”充当主语。
  二是介词“对”造成主客颠倒:所谓“主客颠倒”是指一个句子中所陈述的主体和客体相互颠倒,是“语序不当”的一种。在遣词造句时,主宾关系往往通过介词“对、对于、和、与”等来反映,介词常引出对象。按常理,介词前是主体,介词后表示客体,即只能是人对物,或主观对客观,若颠倒过来就是背理的。
  例:(2011天津卷)说起饺子,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感到陌生,中国的饺子对外国人也充满了难以抗拒的诱惑。
  分析:按照“介词前是主体,介词后表示客体”的原则,该句主体是“饺子”,客体是“外国人”,是物对人,违背了“人对物,主观对客观”的原则,主客颠倒,可以在“对外国人”后加入“来说”,使其成为主体;或改为“外国人也难以抗拒中国饺子的诱惑”。
  “病征”四:两面词
  每当句中出现正反意义的两面词,如“能否”、“是否”、“是不是”、“高低”、“成败”、“好坏”、“优劣”等词时,特别要注意前后句对应是否恰当。一般地说,如果主语部分涉及几类对象或对象的几个方面,那么谓语部分必须与之相应;句子中如果出现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那就犯了“不合逻辑”的错误;反之,句子前后都出现两面词(含可理解为正反意义两面的词),相互照应,则不是病句。
  例:(2011江西卷)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分析:句中两面词“是否”、“能否”对一面“推动健康发展”,表否定的部分没有与之相照应的部分,不合逻辑。可将前半句中的“是否”“能否”去掉。
  例:(2011新课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分析:乍一看这是一个典型“一面对两面”的病句,前面说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方面,后面说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两个方面。但质量有好和差之分,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大学就办得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差,大学就办得不好。所以这个句子没有语病。因而,我们在做类似的病句题时要注意句中隐含的可理解为正反意义两面的词。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