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错误”教学资源,演绎精彩化学课堂] 关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摘要:化学课堂中的“错误”蕴含着大量教学资源,我们应善于捕捉和运用,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能将“错误”变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演绎出精彩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化学教学;错误资源;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20-02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以教师语言、板书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以及学生的正确掌握情况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认为犯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在以前的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并努力不使其犯错,授课过程中不容许有丝毫错误的存在,力求达到“天衣无缝”的完美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引起了不少弊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由于担心错误教学而不敢过于发挥,导致课堂思维过于狭隘,知识面难以开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想压力过大,不敢出错;在课堂中突发错误状况时,为了追求教学的流畅性教师往往故意忽视或一带而过,而学生也不敢提出质疑,反而导致了错误教学。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而另有一句古话:“失败乃成功之母”。既然不完美不可避免地存在,而历史也证明每次失败都可能开辟成功的新旅程,那么在课堂教学领域我们是否也该考虑从另一视角挖掘一下“错误”的价值呢?布鲁纳就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现代的教育模式正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而课堂中的“错误”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人们能从错误中学习到不少东西,杜绝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1]。面对这么宝贵的财富,我们应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站在新的视角上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一、巧用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课堂习题课中有些习题本身是易错点,大部分学生思维会被题目表象错误地诱导,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首先顺着学生思维得到矛盾答案,继而再揭开题目本质,这样反而提高了学生尝试错误的愉悦性,激发了其探究的兴趣。例1:仅用Ca(OH)2溶液,鉴别NaHCO3和Ca(HCO3)2溶液,简述鉴别步骤、现象和结论。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很多同学很容易想到: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适量待测溶液,再分别加入适量Ca(OH)2溶液。但很快发现思维似乎没有进展,得到错误答案,上述反应为:NaHCO3+Ca(OH)2=CaCO3↓+NaOH+H2O(1);Ca(HCO3)2+Ca(OH)2=2CaCO3↓+2H2O(2)。发现两支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无法鉴别两种溶液。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分析已有步骤中蕴含的可利用信息进行探究。反应(1)、(2)现象相同但产物不同:(1)中多了NaOH的生成。若用NaOH溶液再和NaHCO3溶液反应,无沉淀产生;若用NaOH溶液和Ca(HCO3)2溶液反应,则有沉淀产生。其发生反应式为:NaHCO3+NaOH=Na2CO3+H2O;Ca(HCO3)2+2NaOH=CaCO3↓+Na2CO3+2H2O。由此我们改进鉴别操作:取一只试管,在试管中适量加入一种待测液,然后滴加适量Ca(OH)2溶液(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接着在上层清液中滴加另一种待测液,看有无沉淀产生。若有沉淀产生,则一开始滴加的待测液为NaHCO3;若无沉淀产生,则一开始滴加的待测液为Ca(HCO3)2。像这样让学生完成从错误中找到真理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预设错误,引导学生反思实质
教师对教材内容十分熟悉,那么根据教学经验,可以预先意识到某些错误的可能性,在课堂教学中故意设置错误,抛出矛盾,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掌握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2]。例2: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①标准状况下,1molCO2和H2O所占的体积均为约22.4L;②1molO2所占体积约22.4L;③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体积相同。一些细心的同学很快会发现这些叙述中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肯定这些发现并组织学生一起指出这些错误并改正,最后强调注意点。像这样预设错误,既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三、剖析错误,促进学生辩证思维
错误往往蕴藏着无限的知识潜力,善于挖掘这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有逻辑的剖析,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例3:25℃时,(1)pH=2的HCl加等体积的水稀释,求pH?(2)pH=12的NaOH加等体积的水稀释,求pH?在(1)中,根据稀释前后H+守恒,很容易建立等式:10-2·V=c(H+)·2V,从而算出c(H+),进而求得pH=2.3。第(1)小题的pH学生很容易算出,基本上不会出错。但在第(2)小题中,大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共有以下3种:①c(H+)=5×10-13mol/L pH=12.3;②c(H+)≈5×10-8mol/L pH=7.3;③c(OH-)≈5×10-3mol/L c(H+)=2×10-12mol/L pH=11.7。不同的答案出现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首先可以肯定的是,3个答案中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这时可以提示大家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判断,基本可以锁定答案,分析如下:第①种情况,在稀释的过程中pH由12到12.3,c(OH-)在增大,不可能碱溶液越稀释,碱的浓度反而越大,所以第①种情况不正确。第②种情况,在稀释的过程中pH由12到7.3,pH=7.3已经和纯水的pH非常接近了,不可能碱溶液仅稀释一倍就使原有的碱溶液就变得和水差不多了,所以第②种情况也不正确。第③种情况,在稀释的过程中,pH由12到11.7,c(OH-)在减小,但减的也不是太多,符合稀释一倍这个客观实际。但作为自然科学,我们讲究的是严谨性,我们得剖析出为什么按照①和②的算法是错误的,只能按照③的计算方法。可以先以第(1)小题中pH的计算为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在第(1)小题中等式的建立,是基于稀释过程中溶质HCl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我们可以近似用HCl电离产生的c(H+)进行计算。在第(2)小题中,稀释的过程中不变的是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我们只能基于NaOH电离产生的c(OH-)进行计算,而不能用c(H+)进行计算,因为稀释前后H+的物质的量不守恒。于是我们“以点衍面”,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的溶液稀释时求pH的计算依据。我们成功创造了对与错的矛盾并在此细细考究,运用辩证思维进行思考分析,最后找到症结,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体验被知识魅力感召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错误的契机,并科学合理地利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还能提高教师教学效率,让它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发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3]。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错误”,挖掘其中蕴藏着的巨大的教学潜在机会,使其成为“正确”教育的先导,把课堂设置成“错误—探究—真理—进步”的良性循环,让化学课堂演绎出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放.以退为进,将“错”就“错”——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错误”的利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6):46.
[2]赵青.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美丽”错误[J].中学教学参考,2011,(11):102.
[3]陈伟.化学教学中合理开发与利用学生的错误[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