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精选)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精选)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也许黛玉葬花是一个千秋不朽的话题,总让人迷睨到灵河岸那片空旷的幻景中,那浮悬于人们记忆中的那株绛珠草,宛如一帘幽梦中的影子,晃动了多少心灵。在曹雪芹坎坷岁月中,冰轮碾出。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

  那一帘凄美风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扉

  也许黛玉葬花是一个千秋不朽的话题,总让人迷睨到灵河岸那片空旷的幻景中,那浮悬于人们记忆中的那株绛珠草,宛如一帘幽梦中的影子,晃动了多少心灵。

  在曹雪芹坎坷岁月中,冰轮碾出这一蹊径,且独树一帜,可谓别出心裁,而且凄凛独秀,造诣出一幅千古绝唱的音画,可谓骇世之作。什么叫凄美,或莫过如斯。

  黛玉由于家景萧条,父母双亲的先后离异,独留下体弱多病的她,远离了姑苏那片故乡的热土,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这对一个弱女子的命运变迁,是多么地不堪重负。其实她是多么地无奈,可是无奈归无奈,她没得选择。带着一颗童心走进了在人屋檐下,时刻须谨心,这片拥塞周遭的荆丛。

  可叹的是,偏天生一副美人灯芯草,弱不经风,娇弱的不堪喻言。可怜的美人儿,背负着孤苦伶仃的命,却来到混浊的尘网中。偏偏生性孤傲寡郁,性情直率,出言无意中若人嫌弃。众眸所及的那不过是贾母的心态,试问能有几个与其慰语心知,可谓人际盲无所有。又能有谁为她点津,之所以人途瞎无指路。虽说薛姨妈曾一言慰颦儿,那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足为奇,她绝不会牺牲自己女儿的幸福来成全黛玉。

  常言道侯门深似海,弱质的林黛玉走进了这府邸之门,仿佛是一叶小舟窜进了风涛骇浪中,莫过似盲人骑着瞎马走进了幽谷,暗藏绝地惊险之忧。

  幸好,背着一副才气,夺得咏菊首魁,到底叫人敬慕三分。可是,纵是有才,也挽不回她那红颜命又薄的命运。

  文行至此,隐隐约约想到,黛玉有一回见宝钗撒娇在母怀,她即暗自伤心,觉得宝钗是有意为之。因为她是个孤儿,失去了父爱和母爱的孩儿。有一次贾元春为大观园姐妹赠送东西,赠与黛玉的东西与宝玉宝钗俩的迥然不同,就知道她在贾府人心目中的份量,心中很不是滋味。要知道贾元春的身份是贾府品级最高的,当下她是娘娘,其情可象征着贾府,其景可象征她皇宫尊贵至上的垂照,无可匹及的荣誉。

  虽说有贾母的庇护,但贾母年事已高,自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而生存,梁园虽好,并非久留之地。想想初来浓抹的景象与后来萧疏的情景,随着日月的推移,都在暗暗地发生微妙的变异,她渐感世态炎凉,之所以葬花吟中有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虽有宝玉的一片痴情,可偏偏遇上又谙识人情世故,貌美若仙的宝钗,不依不偏正好是她情场上的克星,致使她无源中亦觉忐忑。

  那年月与现在不同,女子在家听从父母,出嫁听从丈夫,而黛玉来到贾府,当然是听从贾母。

  然而过去多数女儿家是靠依赖、供养似的生存,不比如今女子自可独立。更何况黛玉还是林家小姐,就是想去当丫鬟,贾母也不允,也没有这种可能。所以黛玉只能是贾府笼子里的一只金丝雀,任从命运的摆布,牵从和去留。

  虽说她与宝玉心有灵犀一点通,但要谈婚论嫁,那是另外一回事。过去是父母主婚,黛玉父母双亡,权杖在贾母之手,虽然只要贾母一句话,就是一阵倾盆大雨,可是那句话就如遥远天边的云,雨点怎么也下不到潇湘馆。再说宝玉的父母贾政,王夫人还健在,虽说贾政只要贾母压着,不敢多言,但王夫人看重的是宝钗。而贾母在宝钗与黛玉的取舍之间,本摇摆不定。年深日久,察言观色,凤姐是何等聪明之人,就是揣摩也能掐出几分来。当凤姐掂量出黛玉在贾母心中份量的同时,即百般丛恿贾母,促成金玉良缘,最终贾母以亲疏内外之分,将黛玉凉出了疼爱之门,黛玉终究是被最疼爱她的人送上了不归之路。

  一些事黛玉早已心知肚明,她对贾府根本不存于什么幻想。所以在《葬花吟》中写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临终前她对紫鹃说的那句话足以证明这一点。——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这句话看起来平常,可是她血泪斑斑淤滞起来最后的定论。

  当黛玉一旦对宝玉的感情产生质疑时,她那颗本已脆弱的心,那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敲打着她孤苦伶仃的命。所以她就写了《葬花吟》来疏泄自个的惆怅情怀,影射未来徒亦担心的走向,但最终没能解脱出这张命运之网,没能够走出这种凄惨的结局。

  据野史中是黛玉一场误会引出的《葬花吟》,其实误会或不误会,其结果都会是一样。而作者这样的写法,就如中药用“引”。其实黛玉这种悲凉的心态早已有之,借此一触即发而已。或早就谙识到这一点,之所以在《葬花吟》中写道:“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让人读之,犹触心扉。我想黛玉似乎预感到身离淖境是迟早的事,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结果离开,只是不知道她这孤苦伶仃的命最终会殉葬于谁人之造?

  故词云:“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言辞中流露出一种期盼远离和撂下尘网的意识,有祈求归宿和解脱之情怀流露。

  黛玉在吟诵《葬花吟》的时候,她对于宝玉的情感似乎不寄于什么希望,仿佛连一丝侥幸也不存有。有一种警觉,知其命而发其悲歌。

  然而明义的读后感:“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这首诗确是倾注了怜悯与惋惜,哀婉与不忍的情愫。

  但我觉得“自不知”这三个字有些委婉其意,若论黛玉浑然不知,那“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潜意识从何而来,言出必系心中日常念想所至,更何况这是一句诅咒。芳华正经年的她,若平白无故又何必发泄这样忌讳过悲的诗语。也许这种潜意识或早已是魇在她心灵中的魔影,有挥之不去的预感。

  然“续红丝”如果能够,似可了结一段爱恨情仇。可是,恩以报、泪已尽、这是潇湘妃子的因果渊源,野史正是应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格局。红尘中聚散本无常,再好的宴席都有分散的那一刻。黛玉早就识相这一点,平常她并不趋于聚会,也不憾惜离散,也许这种心态正因是她对自我人生的一种释读。

  作者在黛玉身上印证了三大不幸,一是家景不幸,过早地失去了母爱和父爱,成了孤儿。二是身子骨不幸,带有胎疾,风寒痨咳。三是婚姻不幸,意中人却不如人意。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失,是这么一个命,又是这么一个人,正如篙艾,一旦甘霖源泉枯竭,岂可生机有望。

  其实人境之间,附属凄惨命运之人,比比皆是,远不止区区一黛玉,兔死狐悲,感同身受,或颠沛流离者,或失时不遇者,或有缘无份者,或饥贫伶仃者多也,趋之以感慨,莫不于无奈中长吁——时也、运也、命也而自慰。

  怪不得作者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