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有时候是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的
人生的路,有时候是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的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看传记,通过一本书看一个人真实的一生,真是太有意思了。
看他的童年,看他在人生关口面临选择,看他跌宕起伏的经历,看他的失意和得意,看他怎么面对死亡。
形形色色的人生在你面前展开,你不由得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仰观和俯察他人的人生,是为了想过好自己这一生。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村上春树的自传性随笔《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书里的村上,就如一个老者,耐心温和地和你说他理解的人生是怎么回事。
人生的路
有时候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的
村上春树最初是如何成为作家的呢?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迷茫自己的未来,那村上春树是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呢?
我们习惯了“从小立志然后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模板,其实人生的路,有时候是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的。
以前我总觉得,对于有规划的人来说,未来是可见的,通过人生规划,我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实现既定目标。
现在才发现未来并不总是清晰的,迷茫是再正常不过的,前头的路需要尝试和摸索,人生的路常常走着走着才开阔起来。
村上春树并非从年轻时候就下决定做小说家,用他自己的话说,“29岁之前想都没想过竟会写起小说来。”
他大学没毕业就早早结婚,后来也没做上班族,而是和妻子一起借钱开了一家小店,二十多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一边经营小店一边偿还债务,日子过得辛苦拮据。
写小说对他来说是个没有征兆的偶发的念头。那天他在神功球场一面铺满绿草的斜坡上看棒球比赛,晴空万里,生啤冰凉,心情愉快。
当时,他的四周因为比赛中一个漂亮的进球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这时一个念头毫无征兆也毫无根据地陡然冒出来:“对了,没准我也能写小说。”
没有什么野心勃勃的计划,就是一种坦率而强烈的冲动。但就是这个偶然浮上心头的想法,完全扭转了村上春树人生的轨迹。
白天忙于经营,深夜才能挤出时间,所以每天等家人睡下了,他就在厨房的餐桌上用四百字一页的稿纸奋笔疾书,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
一年后,他接到文艺杂志《群像》编辑的电话,告知他投稿参赛的小说闯进了新人奖的决赛。这个时候村上把自己投稿的事都忘了,甚至连书稿的复印件都没有留下。
所以写小说是意料之外的事,写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最终获得《群像》杂志新人奖也是意料之外的事。
村上说,如果这部作品不知所踪,他大概再也不会写小说。
这个奖引他走上了职业作家之路,之后他继续写小说,后来把小店转手成为职业作家,不断创作,立体地构筑起自己的作品体系。
现在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到几十个国家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冒出过类似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将想法诉诸行动的人却很少。
我们今天当然知道村上春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但回到最初的原点想一想,如果当初他产生了写小说的想法,却从来没有动笔,我们今天还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吗?
未来的路是走着走着才渐渐明朗起来的,如果永远不踏出那一只尝试的脚,就只能在原地无意义地叫嚷着迷茫焦虑没有方向。
这种可悲造成的人生无建树,常常藏着一味安慰剂:即把自以为是却从未发挥出来的潜力当成实力,仿佛只要他愿意,一切唾手可得。
村上在厨房餐桌上写出的《且听风吟》获得了文艺杂志《群像》的最佳新人奖。
有一天,村上春树的一个高中同学到他的小店来,说了句“那种玩意儿都行的话,我也能写出来。”就走了。
被老同学这么一说,当然有点生气,但那会儿村上春树初出茅庐,对自己也没什么信心,他想也许自己写的真的不怎么样。
这个事情有趣的后续是:“不过,后来也没听说这位老同学写出自己的小说。”
多少人就是这个冷言冷语的高中同学啊,把那些没完成的事,通通当成“我有能力做只是我没去做而已”“我要是认真做也能做到”的事项。
去尝试吧,不要想那么多,不要得失心那么重,先做了再说。
我欣赏村上春树的人生态度,他想开店的时候就借钱开店,想写小说就深夜挑灯书写。
结婚后,他不想进公司就职,爵士乐控的他想要一个从早到晚都能听喜欢音乐的地方,就开了一家爵士乐酒吧。
即使开店的时候,经济拮据到家里没有取暖设施,夫妻俩冷得只能抱紧家猫睡觉。
后来他尝试写小说,发表几部小说之后,为了全心全意写作,他又卖掉了已经步入正轨的店,即使这家店的收益当时远甚于他写小说的收入。
如果尝试之后,人生方向很快就明朗起来,当然很好了。如果找到更喜欢做的事,或者不幸地进了死胡同,那就调整方向,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实话,在命运面前我们十分渺小,如果注定拥有不了一个计划周全的人生,那就干脆放心地把生命的绳索递给命运。
二十多岁的时候,村上春树为了还债和经营爵士乐酒吧吃了不少苦头,这些阅历为他日后写小说提供了珍贵的生活素材。
但他最可爱的是:他并没有因为从那段艰苦岁月中获益,而劝年轻人要多吃苦,而是极其坦诚地说,如果不吃苦就能过关,当然不吃更好。
但如果刚好陷入困境,不妨想想:“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会开花结果。”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
忘记最初为什么出发
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去尝试去行动去摸索,未来的路就渐渐明朗起来了。可是真的找到了一个愿意付出心力的方向,如何走得远,又是另一个难题。
村上春树说:“写作这么多年,日本文坛有很多横空出现,才华横溢的新人,常常因为一部作品声名大噪。”
但能持久创作一下的却很少,大多昙花一现,很快销声匿迹。
除了写作本身,写作之外的干扰太多了。村上能走那么远,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始终保有初心。
所谓初心就是真正让你心生喜悦的东西,能让你内心充盈着力量的东西。
你是自由的,你所做的是内心真正想做的,不是为了去和别人对抗和较量,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获得他人认可。
村上春树写作的初心是什么呢?是写作能让他感到快乐、自由。
在最开始写的时候,村上觉得自己写的一般,沮丧、自我怀疑,想着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更别说打动别人
但写作的初心让他丢掉这些负担:从来都没写过小说,写不好也理所当然,老想着写高明的作品反而行不通,不如什么都不想,痛痛快快、随心所欲地把胸中所感、脑中所想表达出来。
后来获得了新人奖,在文坛算是亮相了。但是文坛总是分流派的,哪个国家的文坛都一样。
日本文坛分纯文学还是大众文学等等,作家都在坐标轴里,从坐标轴中被除名就意味着在文艺界被孤立。
村上春树的作品被一些前辈尖锐批评为根本不是小说。
村上说他不愿意被收编,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在精神上成为自由人,我想按照适合自己的日程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喜欢的小说。
对身为作家的他来说,这是最低限度的自由。
还有文学奖,村上在日本国内多次和芥川奖失之交臂,在国际上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因此是非缠身。
他说,流芳百世的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三年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可能记得的人就已经不太多。文学奖虽然能让特定的作品风光一时,却不能为它注入生命。
他不愿去做文学奖的评委、不喜欢接受太多媒体采访和出席公开活动,因为作家最重大的义务是为读者写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他还给自己规定了,不接受约稿。写小说是因为他想写小说了,而不是因为有截稿日期。他希望自己的写作是自由的、快乐的,而不是苦役。
自我怀疑、他人质疑、截稿压力、名气利益、他人的认可和评价……任何一项都可能是前进路上的大敌,给创作带来巨大的干扰。
村上春树能成为一个相对高产的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始终知道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始终没有忘记当初让自己拿起笔的那股冲动,没有忘记最初写作时油然而生的快乐。
他说:“如果不快乐,写小说的意义一开始就不存在了。”
村上说,他想写的小说,有一幅理想图景始终悬浮在透顶的天空中,仿佛北极星一样一般光芒四射。
“遇上什么事,只消抬头往往天空就行了。这样一来,自己所处的位置,应该前进的方向就一清二楚了。假如没有这样一个定点,我只怕会迷失方向,四处碰壁。”
我现在才慢慢开始理解做一件事、专注做一件事、坚持做一件事,保有初心是多么的重要。
如何拾回初心呢?村上说,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快乐。
“如果你从事这一份自以为很重要的工作,却不能从众发现油然而生的乐趣和喜悦,如果工作时完全没有心花怒放的感觉,看起来那里面就有一些不对头、不调和的东西了。
这个时候就必须回归初心,将妨碍乐趣与喜悦的多余部件和不自然的要素一个个抛弃掉。”
问一问自己,还记得当初为什么出发吗?你头顶的天空有没有一颗指引你的北极星?你正在做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吗?
写作是孤独的
无人会赶来相救
以前听别人说写作是孤独的,我觉得矫情,我现在才知道,人家指的是写书!写一篇文章才不会觉得孤独的,写一本书才会!
村上春树这样形容:“时时觉得自己仿佛孤身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
是啊,就是这种感觉,写书需要忍耐常人难以忍耐的孤独,在完稿之前,你活在一个只有你自己的世界,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抓耳挠腮。
一旦开始动笔,你就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人能替你做任何事,你只能自己构思想象,只能自己寻词觅句。谁也不会来帮你,谁也帮不了你。
一本书面世后会有读者,但写作过程只能作者一个人默默承担所有重负。
这种孤立无援,这种负重前行的压力,太容易让人焦虑、疲惫、气馁、松懈、放弃、逃跑了。
即使是村上春树,他也会时不时感到厌烦,心生倦意。
怎么办呢?村上春树坦率真诚得可爱,“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一错再错,反复尝试,终于摸索出的属于自己的做法”。
读书时候总有一些同学,暗地里用功,却装作自己不需要怎么努力,很轻松就能考得很好的样子,炫耀自己的智商。
村上完全可以假装自己写作是天赋异禀,但他却直言自己不是天才只是普通人。他的日常写作方法,不是天才型作家的方式,而是普通职业作家的工作方法。
写一篇文章可以靠灵光乍现一挥而就,但灵感是不可靠的。
职业作家不能蹲守灵感,他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可以长期稳定地输出,让自己处于照常营业状态。
写作最难的就是这个,写一篇好文章不难,写一本好书对某些人来说也不难,但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却极不容易。
村上春树的办法是把写作变成例行公事,绝不打乱节奏。每天五六个小时集中心力,倾注全部的能力和才华去写东西。
告诫自己:不要辩解,不要为自己开脱,不要发牢骚,不要找借口。
“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400字。用苹果电脑就是两屏半的文字。即使心里还想写,也照样打住,如果今天提不起劲,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
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地意义。写得顺手就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不写,这样就产生了不规律性。因此像打卡考勤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
这和我原先想象的作家生活完全不一样,我以前总以为作家都是是靠灵感写作的,兴之所至,一坐到桌子上前就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自己开始写书之后我才深刻地领会,村上春树说的是对的,没有把写作当成例行公事,仰赖捉摸不定的灵感,注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状态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写完一本书。
如果像我一样辞职写作,那问题就更大了,所有的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工作和生活之间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你特别容易放过自己。
如果没有截稿日期,写作计划会被无限地拖延下去,如果有截稿日期,就会像学生时期临开学补做暑假作业一样手忙脚乱、草草了事。所以写作必须变成严格的日课。
还有一点,和我想象的作家生活完全不同。从前总觉得写书不过是坐在电脑前打字,是脑力活,不是体力活。
现在才知道大错特错,持久写作需要强壮坚韧、非同寻常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村上春树建议。
身体是思想的根据地,即使只是小小的牙疼,也能让你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年轻的时候还可以任性,但中年后身体就没有那么任劳任怨了,必须训练体力,村上的办法是每天跑步或游泳,把运动和写作一样变成严格的日课。
他跑步三十多年,把感悟写成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持之以恒的写作是艰苦的考验,无人会赶来相救。但村上春树摸索出有一套可靠的工作方法来对抗这种考验。
其实岂止是写作无人会赶来相救,人生有些路啊注定要一个人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无人会赶来相救的时候,有的人原地抱怨,有的人奔走呼告,有的人想办法让自己能够独立应对人生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