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花布棉衣
散文:花布棉衣
十一月份的北方,一早一晚已经有了寒冬的气息,叶落草枯,冷风簌簌,街上的行人也都裹上了厚厚的冬装。傍晚下班回家,碰到邻居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孙女在小区门口,就开心的走过去打招呼。孩子皮肤白皙、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笑起来,露出两颗小乳牙,可爱的不得了,尤其是穿着那身儿手工做的小棉袄、还有包脚棉裤,漂亮的简直就像年画儿里的娃娃。
小时候,我就是穿着这样的手工棉衣长大的。听母亲说,我和弟弟从小到大的棉衣都是姥姥亲手做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物质条件匮乏,书包、布鞋、靴子、衣服大多都是自己亲手缝制。农村的冬天一片荒凉,用天寒地冻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困难的环境中,炼就了自力更生的生存本领,他们用自己种的棉花,自己动手缝制棉衣御寒。
每年冬天到来之前,母亲都会到集市上买几尺纯棉花布回来,洗净晒干之后,便给姥姥送过去,姥姥都会提前把我们兄弟姐妹的棉衣做出来,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暖暖和和的过冬。
姥姥年轻的时候,是村子里做针线活的一把好手。一团棉花,几尺棉布,在姥姥的手里,只需半天功夫,就能变成一件漂亮的小花袄。
小孩子穿棉衣最讲究,学会走路之前,穿偏襟小袄、包脚棉裤;学会走路之后,穿对襟棉袄、敞口棉裤;这些做工复杂的小棉衣,姥姥都能做得有模有样。小孩子穿多大尺码,姥姥只用眼睛看一看,手杈一杈,就能做的服帖得体。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守在姥姥跟前,看着姥姥做棉衣。姥姥总是先把裁好的棉布平铺在床上,然后一层层的往上絮棉花,直到所有的地方都厚度均匀了,姥姥就开始着手缝线。
小小的我,总是早早的帮姥姥穿好针线,等待着姥姥使用。姥姥总说,外面买来的再贵,也不如自己做的舒服暖和。
最近几年,我们兄弟姐妹大多已经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过年过节,看着四世同堂一家亲的景象,姥姥乐的合不拢嘴。
前些年冬天,姥姥还给这些重孙子、重孙女做棉衣。如今姥姥已经八十多岁了,眼睛老花严重,做棉衣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即便这样,姥姥还总是叮嘱我们晚辈,冬天给孩子穿暖点,千万别冻着。
姥姥用双手缝补了祖孙四代人,也温暖了四代人。那每一针每一线里,都饱含了姥姥深深的爱;那一件件花布棉衣,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让每一个冬天变得如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