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红:读书是一场自我修炼
杜红:读书是一场自我修炼
我认为读书也是一场自我修炼。一本好书,拿在手里,往往不忍心翻页,不舍得那么快的读完。长篇故事、短篇小说、几段文字、一句话、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每当我拿起一本书来读,都会心存感激的认真对待书上的每一个字符。
随着手机、电脑等这些电子设备的日益强大,生活中我们对这些机器越来越依赖,甚至被它们所绑架。不可否认电脑、手机给我们带来信息极大的迅捷、生活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让我们渐渐失去了心平气和的阅读和内心的平静。我们在手机、电脑上看资讯,只浏览图片和视频,甚至不愿意阅读文字。人们的耐性没有了,许多人已经远离了纸质的书,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快乐和读书的享受。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愿意拿一本喜欢的书,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慢慢的品味书中那些饱含智慧的跌宕情节,优美的文字。我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在十几岁初读这本巨作的时候,就被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牢牢的吸引了,那时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这本书就没有离过手,午饭不吃也不觉得饿。
有时候,我独自望天,非常感性的去打量红彤彤的太阳、娴雅的月亮、优美的云彩、熠熠发光的星星和路边的花花草草。我就像眼前与我凝望的那只鸟儿,非常的孤独。每当有这种感受的时候,我就会记起曾经阅读过的文字,因为仔细体会过作者对这些或美好、或平庸、或邪恶等等事物的剖析,我又感觉我不是独自品味这种孤独。或许有许多的作者文人此刻也正在凝望,或许有许多的前辈在我之前也曾经凝望,甚至在千年以前。书籍带给我精神的力量,我感觉我与他们心灵相通。
阅读像一只木勺,只要我们肯伏下身子,就可以瓢舀一勺甘露,净化自己的心灵,并能矫正自我前行的方向。人类有书籍真好,能够读书真好!
向北,向北……——读小说《向北方》有感
小说《向北方》里的男主人公是一名医生,通过多年的努力一家人终于在美国取得了绿卡,生活也越来越稳定,越来越优越,但他却越来越迷茫。少年时期内心曾澎湃的向北的信念愈加强烈,只为去寻找能够安抚心灵的宁静,祈望开启内心深处仅存的一方净土,而不惜抛妻别子,带着妻子无奈的叹息和十岁女儿迷惑的眼神以及所有的不舍,坚定地一路向北。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积雪终年不化的山脚下的小镇做一名志愿者,为失聪的病儿解除痛苦。在冰冷的皑皑白雪上他看到上演的依然是人性的丑恶与凶残,以及残疾儿童的孤寂与落寞。身心疲惫的他在与女儿通话中说只在这个小镇上落落脚,还要继续启程向北。
我所认识的北就是寒冷,概念和区域很模糊。我很怕冷,一直对南方很心仪,对北方则心存余悸。那呼呼的西北风携卷着大片的雪对我来说不是什么诱惑。我不知道这篇小说什么地方让我内心有一种别样的撼动。过滤掉故事情节,留下的是来自自己内心清晰的向北向北的声音,向北一直不是我的目标,为什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向往同时敲打着我的内心,向北意味着什么?
我开始关注与“北”有关的事物。首先是我认识的雪,除了冰清玉洁,还有初开的梅花用那艳丽的红托着点点白,那是香雪;天女散花般飘洒的雪在无风的天空静静的落下,近乎于超然的世界,有小松鼠从这个树杈轻巧的跳到另一个树杈,雪娑娑落下的声音就是惊天动地。有一次看到狂风席卷着如盖的雪片扫荡而过的影像,不仅双手紧紧的抱住肩膀,随着镜头缓缓的推进,画面中出现了一只体态雍容的北极熊,后面跟着它两只可爱的熊宝宝,它们在雪地上互相嬉戏打闹,熊宝宝笨拙的在妈妈身上爬上爬下,伸出它深紫色的舌头舔舔妈妈的鼻子,一路玩耍中,北极熊们渐渐移出茫茫雪原。虽然远处几座冰山的尖角隐约可见,此景却是如此的和谐与温暖,与寒冷无关。
我知道的北方植物有针状叶子的松树和有着宽大叶子的白桦树,松树为了储存尽可能多的、消耗尽可能少的能量,将自己的叶子缩成尖尖的针,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它依然披着一身绿,傲然站在冰雪寒冷间。白桦树则通过宽大的叶子,最大程度地接受阳光,变成营养储存在它斑驳苍劲的枝干中,当秋风吹过,大片的叶子纷纷飘落,护卫着自己的根系,无论何时都笔直的挺立着身子,就像时刻准备待检的士兵。无论是松树、白桦树还是许多我不知道的北方植物,它们不仅耐寒坚韧,更表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乐观、无畏,霸气的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展示出来。
脑海中关于北的信息实在太少,可内心里向北的声音依然强烈。当我拿起那篇小说重新读过,我恍然感悟到关于北,就是心灵深处向往的那份纯洁、从容、宁静、温暖和坚韧不屈。
小说是这样结尾的,这位医生决定继续向北。清晨当他背上行囊费力的推开被大雪封了一半的门时,看到他曾经救助过的一名失聪孤儿像一个小雪人一样,怀里抱着半块狍子干为他送行。他知道这孩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可是孩子的眼睛依然明亮洁净,当晶亮的雪花静静的在他们身上落满厚厚的一层,医生更看清楚了孩子眼中闪烁着可贵的坚定和希望。他缓缓地拿出手机告诉远在万里之外的女儿,自己决定为女儿带回一个弟弟,返程回家。在纷杂喧嚣的世界里他相信不会再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北。
我想向北和向任何方向都一样,都是心灵所企及的地方。
心生节制
我有一个从小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虽然我们居住的地方距离不太远,但平时的日子里我们只是通过短信和微信交流,见面不多。可能因为我们都有各自的工作、家庭和孩子,也可能因为太过了解对方,了解小时候不为人知的各自糗事和顽劣,了解彼此少年懵懂时喜欢的这个和那个男孩,种种。每次面对面就好像面对着另一个自己。她热情奔放,我比较沉静,虽然脾气性格迥异,但是内心苦闷无法排解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对方。
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一起出去旅游。因为我家孩子马上要考试了,真的抽不出时间,她说那就算了吧。我感觉她可能有事,但我实在没有分身术,也就没太往心里去。过了一段时间,她又跟我联系,问我可不可以一起出去一趟,哪怕只用两天的时间,哪怕就到附近的地方呆一晚。时间恰好在月底,我的工作很忙,而且孩子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我真的连两天的时间也抽不出来。在确定了她真的没事之后,我无奈的拒绝了她。
昨晚,狂风伴着秋雨很阴冷,我独自在家看电视。她给我打电话说今晚无论如何让我陪她,现在就下楼。我惊讶了,难道她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开了近一个小时的车来到了我家楼下?我赶忙下楼请她进家。一见面我吃了一惊,一贯臭美的她不施粉黛满脸憔悴,本来不大的脸也瘦了一圈,我不由得很是心疼。还没等我问话,她说:“就你自己?”我赶忙点点头正待想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一下子跌坐在沙发上,蹬掉脚上的鞋子,蜷缩在沙发的一角,整个身子俯在扶手上,哽咽着说:“别问,你现在什么也别问。”我拿了一床薄被轻轻的搭在她抽泣时耸动的身上。我在沙发的另一角把头埋在自己的臂弯里,静静听钟表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过了许久,她依然保持着那个姿势,对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一个老鼠和猫的故事:
一只形容枯槁的老鼠在它最尴尬的年龄,却欣喜的邂逅了一只符合了这只老鼠心目中所有完美想象的猫。每天老鼠自顾自怜的抚弄着自己的毛发,内心则隆重的登场,只为了能够看一眼或者渴望能够被看一眼。过程冗长,充满了荆棘,这只老鼠不顾被尖刺扎满的伤,痴痴的傻掉了。从日出到日落从暗夜到黎明,心像在有着狂浪的海面上飘着的一叶扁舟,终日惶惶的游荡,不着边际,无处羁靠。那只猫每次走近,这只小老鼠都会激动的瑟瑟发抖,但是猫也只是无比怜爱的拍拍老鼠的肩膀,叮咛它保重身体、注意安全。老鼠被期望和失望同时煎熬,心像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的火炉边,烘烤时炙热离开时冰凉。
老鼠通过长时间的纠结挣扎和痛苦抉择,明白放任自己的感情就是在饮鸩止渴,所以它不停的呐喊着叫醒自己。今天它终于满怀怅惘,含着热泪,转过它衰老了的身子,拖着干瘪的长尾巴亦步亦趋的向着属于它的方向挪去,它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停地告诫着自己,放下,放下!
讲完这些,我们都沉默了。我走到她身边紧紧的拥抱着她,她轻轻地在我耳边说:“我没事了,走了。”直到看到她的车转过小区大门,我才回家。伴着狂风裹挟着细雨抽打着窗玻璃的嘈杂,我给她发了一条短信:孔子曰:发乎情,止乎礼,心生节制!很快我就收到了她发给我的图片:一张含泪的笑脸向着太阳。
鸟儿飞走之后
我的父亲喜欢养鸟。前一段时间给父亲买了一对相思鸟,叫声很好听,羽毛的颜色绿中带黄,小嘴红红的,很漂亮。
以前父亲养的都是画眉、鹩哥等体形较大的鸟,笼子上篦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宽。当时没考虑那么多,直接把两只小鸟放了进去,可一转身的功夫,笼子里竟只剩一只鸟了。我和父亲连忙四处寻找,终于在院子的菜地里看到了两只红爪子,抓住它后重新放入笼内,这次不敢掉以轻心了。老父亲用红绳将笼子缠了一圈又一圈,在我看来比这更小的鸟也飞不出去了。待到我们吃过午饭,想要好好欣赏一番的时候,笼子里竟然空空如也。大家手忙脚乱的翻腾了半天也没找寻到它们的踪影。我想鸟儿是找不到了,怕父亲失望,我赶忙说:“过两天我再去买两只鸟。”不想过了整整一个下午,两只小小的鸟儿竟然都出现了,站在笼子边上啁啾的叫着,我和父亲蹑手蹑脚的走过去,迅速地抓住了它们,因为太用力把其中一只小鸟尾巴上的毛全揪了下来。把它们放回笼子里,鸟儿瞪着绿豆大的小眼惊魂未定的看着我们。父亲又把笼子缠了个密实,这下鸟儿真的是跑不掉了。
平安无事地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傍晚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一只相思鸟跑了,很奇怪它们是怎样从那么密实的笼子里逃跑的。我连忙安慰父亲说:“别着急,相思鸟么,跑了的那只也许还恋着咱笼子里的这只,还能飞回来。”不想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又打来电话,沮丧地告诉我在笼子里的那只鸟也飞走了,它们是从笼子顶端较宽的篦子间逃走的。我心想哪有鸟儿不向往自由的,这回两只鸟都逃跑了,终于挣脱了牢笼,肯定不会回来了。罢了,鸟儿在父亲那里虽然能得到百般关爱,细心呵护,但是它们是属于蓝天的,让鸟儿自由地飞翔也好。
我打算到花鸟市场再去买两只鸟,不想还未来得及行动,父亲的电话又来了,高兴的告诉我一只相思鸟飞到了家门前的小树上,使劲的叫,父亲用网子扑捉没成功,只好在笼子里装好鸟食和温水,打开笼门,静等鸟儿“入瓮”,随后另一只鸟也飞到了小树上,两只小鸟只是不停的叫,就是不往笼子里钻,父亲也没报太大的希望,悉听尊便吧,就回屋睡午觉了。醒来后急忙出去看看鸟儿还在不在,欣喜地看到两只小鸟竟然都在笼子里,吃食,喝水……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娜拉走后怎样》。娜拉冲破羁绊住自己的家庭和婚姻的牢笼,勇敢的出走。多数人都对娜拉竖起大拇指叫好,可鲁迅先生思考的是娜拉走后生活的几种可能。我读懂了鲁迅先生所阐述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是相对的。如果娜拉走后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碰到了情投意合的爱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了富足高品位的生活,获得了有意义的人生,那固然很好。但是,娜拉失去了生活来源,穷困潦倒会怎样?娜拉走后经历了生活的磨难,痛苦不堪会怎样?冲破了婚姻的围墙又遇到了感情欺骗,痛不欲生会怎样?种种可能都有。至于娜拉最终是在外享受所谓的自由还是回归原来禁锢的生活?就不得而知。
如今,两只相思鸟又重新回到了笼子里。父亲分析了一下鸟儿又飞回来的原因:一个是这两只鸟儿是从小由人工喂养的,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自然界生活的技能很差,找不到充足的食物和水;另一个是自然界中的规则是弱肉强食,外面生活着喜鹊等能吃小动物的杂食鸟类,还有时刻觊觎着它们的野猫、老鼠和家狗,充满着危险。对于这两只养尊处优,吃饱了喝足了唧唧喳喳唱几嗓子的单纯的鸟儿,很难活下去。所以它们惊恐万分的又回到了曾经时刻想冲破的鸟笼,饿了吃添加了蛋黄和面包虫的食物,渴了喝干净的冬暖夏凉的矿泉水,高兴了上蹿下跳的健健身,亮亮嗓,真是很悠哉的幸福生活。父亲说现在即使敞开笼子门,这两只鸟儿也不飞走了。
夏天的傍晚,坐在院子里乘凉,一阵悦耳的鸟鸣从葡萄架下传来,抬头看看笼子里的相思鸟真的很漂亮,羽毛丰满,艳丽,很讨喜,难怪父亲很宝贝它们。这两只经历过出走、享受过自由、历经了饥饿、受冻,和惊吓的勇士如今笼子门大敞也不出去闯了。我由此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鸟儿飞走之后怎样”?面前这两只鸟儿给出了答案:获得解放和自由是需要付出艰辛、痛苦甚至生命的代价,并需要为之奋斗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