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无题小诗有感
读无题小诗有感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浏览家中早年订阅收藏的一些书报期刊杂志,翻着翻着,蓦然间想起了六十年代中期,我在中学读书周末回家,看到了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给爷爷定阅的一份报纸,山东大众日报农村版《农村大众》。当时看了四版一角刊登的一首短诗,说诗也好,说四六句也行,说顺口溜也罢,反正寓意深邃,印象深刻,牢记于心。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反复琢磨,仔细品味,有感而发。
四句短短小诗描写的是你我他,述说的是爹儿孙。印象当中好像这是一首无题诗,如果有题目我想应该名为《示儿》。这是一首教育意义非常深刻的诗。诗是这样写的:“看到我儿喂他儿,想起当年我喂儿,待到你儿我儿大,一样你儿喂他儿。”思前虑后,颇有感触,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联系当今社会,有些现实现状,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不由欣然命笔,画下自己的不平心境,写下自己的不平感想。
本人给四句小诗设想勾勒了四幅漫画,可惜我手拙涂鸦平平,心想简而为之,却不能成形。漫画应该是这样的:一、床上坐着一小儿,儿子的父亲端着鸡蛋在喂他的儿子。二、炕上躺着一老者,衣着单薄褴褛,身体佝偻,伸手向儿子要饭吃,儿子拒绝。三、老人悲愤交加,咬破手指,在墙上题诗一首。四、老人在自家门前投井自尽。整个漫画画面可以这样理解:从前,有位年近八旬的老汉,早年丧妻,撇下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细心照料,痛爱有加,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老汉含辛茹苦,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尿,历尽艰辛磨难,把儿子拉扯长大成人。老汉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为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成了家,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俗语说:“灰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还真应了这句老话,儿子成家后,对老父亲百般虐待,非打即骂。有一次,老汉病了,求儿子给做点好吃的,遭到儿子的无情拒绝。可是儿子却炒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眉开眼笑地喂起了自己的儿子。老汉目睹此情此景,悲从心来,泪如雨下。老汉回想往事,件件桩桩,历历在目,不堪回首。老汉不由仰天长叹一声:“天哪!天哪!天理何在!”当即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了四句诗:“看到我儿喂他儿,想起当年我喂儿,待到你儿我儿大,一样你儿喂他儿。”写完以后就愤然跳井自尽了。这就是一位老父亲的悲惨人生,凄惨下场。
读了这首小诗,脑海中时隐时现这幅漫画情境,我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平静的。画面中老汉的儿子这种做法,简直是不仁不义不道德,太无人情冷暖。中国人讲究的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这是做人的信条,做人的美德。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样的不孝子孙,有悖社会公德,应该受到社会的谴责,世人的唾骂,真乃天理不容,法理不容。
早年曾看过一出很有教育意义的小吕剧《墙头记》,演绎的也是这种情况,善良的张木匠妻子早亡,膝下有两个不孝子孙,大乖二乖。两个儿子也是不赡养老人,最后把老父亲搁在了墙头上,张木匠不久抑郁而死。最后还是张木匠的好友王银匠想法设法戏弄了两个不孝子孙,挖墙寻找银子,墙倒压死了大乖二乖,受到了惩罚。
抚养子女,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美德。为人者,谁无子女?谁无父母?谁无灾病?谁无祸患?谁无年老?对待子女不要娇惯溺爱,“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后汉书》)。要从小教育他们做事做人,懂得道理,发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待父母老人要多加关心关爱,体贴照顾,嘘寒问暖。俗话说的好:“一亩地要个场,一百岁要个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健康长寿,是我们晚辈的福分。试问,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自己的父母老人呢?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你将悔之晚矣,抱憾终生。
家,是子女温暖的港湾,家,是游子坚强的后盾。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父母对儿女的那种心声,时刻提醒忙碌工作的年轻人,再忙也不能忘记乡愁,忘记亲情,忘记父母,常回家看看,看看打小养育你的二老白发爹娘。陈红的《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得太好了,字字句句,沁人心扉,打动人心,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和内心回响,触动了社会的脉搏,唱到了人们的心里,唤醒了子女回家的欲望。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当今的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生活温馨,幸福美满,老人不图什么回报,不要子女付出什么,希望他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