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那一份家国情怀
散文 | 那一份家国情怀
纵观中国古今历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真正做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却屈指可数。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宝元年间,西夏国屡犯宋地,先于三川口大败宋军,又于好水川斩杀宋兵逾万。至庆历二年,又分兵两路大举攻宋。两军会战于定川寨,宋军大败。西夏兵乘胜追击,挥师南下,朝野震动。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仅率领六千骁勇拒敌,连续苦战迫使西夏军队撤退。此后,范仲淹又筑城练兵,进一步稳固了边防,令西夏国不敢再犯,并最终向北宋称臣。
范仲淹自幼苦读及第,官拜参知政事。政治上励精图治,军事上守土安邦。但后人对他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他的文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秋思】精彩绝美,若不是常年戍边的军人是写不出来的,也无法深刻体会。范仲淹更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岳阳楼记》,写于1046年,收录在《范文正公集》中。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然成为千古金句!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所谓天下指的就是家国,忧先乐后是深重的忧患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体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这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心中缓缓流淌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像范仲淹这样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西汉名将霍去病战功卓著,汉武帝论功行赏,下令给他封侯造府,但霍去病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唐代诗人杜甫,自己过的几乎是穷困潦倒的生活,当茅屋被秋风毁坏,他想到的却是他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为光复失地、重整山河而殚精竭虑:“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正是这样的中华民族精英,植根于祖国的土壤,用他们毕生的心血浇灌着人类文明之花。
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不管什么时候,无论你是“居庙堂之高”的公职人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平民百姓,负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保持住一份家国情怀,懂得居安思危,知道忧国忧民,都不算是多余或奢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艰难且漫长,即便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长足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国家还处在多事之秋,我们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诸多的挑战。我们甚至还没有远离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断然没有“此间乐、不思蜀”的道理。诚然,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我们有理由享受安定祥和、幸福快乐的生活。但也绝对不能高枕无忧。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中华思想文化精华也值得当世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