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馆里看乡愁
乡情馆里看乡愁
村里的乡情馆建成有些日子了,听说从乡亲们家搜罗了许多老物件、老古董,于是,喜欢怀旧的我,就想找个机会去看看。
这几年,因为搞新农村建设,我们唐莫村的乡亲大都搬进了现在的保庄圩,原先家里的老物件、老古董什么的,能卖的卖,不能卖的当垃圾扔。那些东西,有的人家保存了几十年,某些甚至是从祖上传下来的,而在现在的中青年人看来,陈旧过时的老物件、老古董,放在家里碍眼,卖了扔了清净、干净。
其实,老物件、老古董寄托了乡亲们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老物件、老古董陪伴他们度过艰难困苦的日子,卖或扔,他们舍不得啊。
乡情馆的建成,给村里老人们感情的回味和往事的回忆找到了一个适合的安放的地方。
一些老人不用动员,就自发地把老物件、老古董等送来乡情馆让挑选,被选上的兴高采烈,遗憾淘汰的叹息连连。
走过了会留下痕迹,生活过了会留下记忆。
老物件、老古董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记忆的载体,从此以后,不论我们走到天南海北,想起那些老物件、老古董,心头都会情不自禁涌起浓浓的的乡愁。
进入乡情馆,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泥土灶。
早先,乡亲们做饭用的就是泥土灶。
泥土灶不花钱,而用砖块砌个屋顶冒烟的“洋灶”,那要一笔数百元的花费,乡亲们几乎家家拮据,一般人家砌不起。
一堆泥土,一抱麦草,泥土麦草搅掺到一起,用水拌和,就可以照着旧土灶抹新土灶了,先抹二分之一,过几天,快干定型了,完成余下的二分之一。
土灶锅做饭,烟熏火燎,常常呛得人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天长日久,灶屋的墙壁上像抹了黑漆似的,乌溜溜的发亮。
不过,土灶保暖,冬天里,平时最不愿烧火的孩子,老爱往灶后钻,边烧火边把冻红的小手放在灶口“呵呵”地烤着,有时,还在火塘里埋两个红薯,饭烧好了,红薯也烧熟了,面面的红薯,又香又甜,想想都是满满的温馨。
我边走边看,在心里感慨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无情。
是的,过去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和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历史的汰选下,成了乡情馆里供人们追忆过往的念想。
在一个石磙前,我再一次停下脚步,脑海里闪现出吆牛拉着石磙打麦的情景。
十几岁时,我打过麦。头顶热辣辣的太阳,老水牛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拉着沉沉的石磙一圈一圈地转,我无精打采地跟在旁边,看着满满一大场待打的麦子,仿佛艰难跋涉遥遥的没有尽头的路似的,让人又怨又无奈。
但是,当打完麦子,把麦糠扬净,看着一堆堆新鲜饱满的麦粒,劳累和抱怨一下子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腰酸腿疼脸上笑,累并快乐着,是收麦时节乡亲们的共同表现。
陆续来了几位老人,他们在乡情馆里缓缓地走着,在每一个老物件、老古董前仔仔细细观看,不时还用手轻轻抚摸抚摸,依依感情油然而露。
跟随老人而来的孩子,应该是老人的孙子或孙女,他们不时地指着问这是干什么的、问那是干什么的,老人们认认真真地给他们一一解释着。
老物件、老古董对孩子们是陌生且遥远的,于他们可能没有任何意义,而对于这些老人,则寄托了他们悠悠深深的乡愁,并伴着他们的讲解,把这份乡愁传承下去,儿孙们抑或更久远的下一代,看到这些老物件、老古董,大概能想到老祖宗是如何生活、怎样生活的吧。就像我们看到远古的文物,依稀能辨识出古人的生活。
乡愁不是虚无缥缈的想像,他是依附于一条河、一条路或一个物件上的情感的牵挂,我们人可以走出去很远很远,但乡愁永远留在了家乡的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物件上。
乡情馆里看乡愁,乡情馆里留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