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碾
故乡的石碾
沧海桑田,祖辈们传下了一根根推碾棍,使故乡的石碾从古转到今。饱经风霜的石碾光滑亮泽,既富有光荣传统的写照,有记载着乡亲们从贫穷落后到现代文明的生活史册,详实地印证了时代的变迁。
我的故乡位于泰山西麓,陶山之阳的肥城,其碾子是用石基支撑碾盘,上面固定着个石磙,经人力推着绕碾盘滚动,将谷物碾轧去皮、破碎或变平。石碾虽然结构简单,土气笨重,可是在过去乡亲们却对它有着迷信色彩的崇拜,仿佛它有通天之灵,每逢过年或隆重的农历节日,人们一大早就清洗它,并休碾一天,在碾盘上摆上贡品,烧香磕头,祈求他与土地爷通融,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严禁孩童到碾上玩耍嬉戏,以免得罪“神灵”,降灾于人间。虽然如此虔诚,依然收成欠佳。
古往今来,碾道一周被踩凹填平,填平了有被踩凹......不知洒下了多少代人的血汗,留下了多少代人的足迹。远无考证,近如《南征北战》等影视里就有解放区人民日夜推碾,加工粮食,支援前线的镜头。我村的长辈们也曾经这样支援八路军打鬼子,支援解放大军打了 淮海战役、莱芜战役、渡江战役,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做出了无私的贡献。陈毅元帅生前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和苏北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而“推出来”之前的粮食正是从石碾上粉碎而成的。
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亲们白天下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晚上还要推碾。由于石碾少,功效低,只好轮流着推,有的边挨号边干手头活。那时候我到晚上常跟着推碾的爹娘 去玩耍,有时玩到深夜。石碾旁是个热闹场所,晚上,男女老少自发地赶来侃大山,老人们不停地抽着旱烟袋讲故事,我听得入了迷,久久不肯离去,他们便讲起如聊斋般的鬼怪故事,吓唬我回家睡觉。当我稍大一点,长帮着娘去推碾,总觉得这活很累,只有在娘用竹箩筛粮时才能休息一会。后来村里通了电,有了磨面机,功效比石碾不知高过多少倍,乡亲们却花不起或舍不得花那点加工费,大多数仍然沿着老祖宗的足迹去推石碾。
自改革开放以来,故乡的各类个体专业户和承包经营户蓬勃兴起,手工业者和进城务工者逐年增多。农民致富后手里有了钱,饮食上有过去的粗粮杂粮改为细粮精粮。大众菜肴变为鸡鱼肉蛋,连咸菜缸也换成了电冰箱。当村里要铺水泥路面时,决定扒掉早已被冷落了的几盘石碾,结果被一些观念守旧的老人站出来保住了三盘。
跨入新世纪后,吃腻了鸡鱼肉蛋的乡亲们悟出了科学饮食的道理。为了预防血压、血脂、血糖的三高和心脑血管等“富贵病”的发生,逐步倾向于绿色食品和粗茶淡饭,提倡粗细搭配,以素为主,经常把粗粮、杂粮和青菜、野菜、树头菜摆上餐桌。别看这类饭菜土里土气,却粗中有细,淡中有味,花样繁多,土而不俗。为求得原汁原味,保护营养成分,用料加工要粗细适中,颇有讲究,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掌握好它,况且加工量不大。于是,古老的石碾又被派上了用场。虽然其效率不高,农民则认为已被高科技解放了生产力,若再不干点活对身体不利,推推碾子既代替了散步,有活动了筋骨,比专门买台健身器强多了。
石碾,乡亲们的亲密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