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精选)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精选)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档案以泛黄的纸业呈现脱贫之路上经典的故事,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人民对脱离贫困的向往,一件件实物记录着贫困人员及扶贫人员为脱离贫困所做的努力,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国。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

  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2篇

档案以泛黄的纸业呈现脱贫之路上经典的故事,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人民对脱离贫困的向往,一件件实物记录着贫困人员及扶贫人员为脱离贫困所做的努力,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国际档案日征文,希望大家喜欢!

  档案见证历史,责任成就未来

  ---国际档案日征文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兼任着学校的档案工作,在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汇报交流一下两年来我对档案工作的感想与思考,共同探讨新时代下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祝愿档案事业越来越美好!

  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档案的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这样说:有人类的活动,就会产生档案。档案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是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能够资政存史,传承文明;对普通公民而言,这是一生生命轨迹的缩写。

  档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劳动成果汇总,是一代又一代工作者的智慧凝聚。档案给我们后人讲诉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迹。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档案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

  1980年,党中央提出开放档案的方针,同年国家档案局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直到2016年9月,在全国档案事业全面恢复、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文书档案正式立卷。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将1956年—1978年的档案采用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把老领导、老教师们提供的素材用大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了。随后采用档案局监制的标准档案盒、档案封皮,规范制作卷内文件目录、案卷备考表及各项案卷要素,按照标准,将往年的文书档案资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1979年—2018年共收集整理文书5363件,专业档案646卷,科技档案191卷,会计档案1482卷(其中凭证1132卷,账簿261卷,报表88卷),照片档案447张,实物档案169件,电子档案98件。制成的档案编目规范、内容完整、要素齐全。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对我校制卷水平的促进作用。

  档案资料真实的再现了我校在各项管理、教学、科研、服务、活动等过程,翔实的内容记载,鲜活的场景展现,真实的感情流露……,翻阅页页档案,展现了我校的工作风貌和干事激情,档案不会说话,但是它什么都记得,多少年过去了它还是那样的一如既往的真实,档案可信不仅仅在于那枚鲜红的印章痕迹,更在于它无法复制的载体和信息的完美结合。

  打开一件档案(总结、方案、通知、任职、审批表……),便展现了历史的过往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不说它形成时倾注多少人的辛劳,亦或为它增添的几丝白发,也不说它前身在执行过程中发挥着的作用,只说它所蕴涵的意义、传承的文明,拥有的独特和无可替代的孤本,使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智慧的结晶、文明的沉淀、历史的记忆,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诚实可靠,一旦遗失便是永久遗憾。也许它的价值不能马上显现出来,但是犹如田玉华(我校党支部副书记兼报账员)来档案室查档维权时所说:“档案是命啊,不用的时候不知道”,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在档案库房安静沉睡着的档案心声啊,“空口无凭、档案为证”。

  档案利用是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的体现,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档案的生命在利用中熠熠生辉,档案人的自尊和自信在档案利用中得到慰藉。我们档案室遵从校办服务理念,这也给档案价值的实现一个有利的条件。尤其是近3年的档案利用,主要是用于业务迎检、工作参考、完善制度等,几乎每周都要接待1-3人次,一次接待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有时一天都是为档案利用者服务,随着档案信息化的不断增强,档案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档案查全率和查准率的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如来查档案的刘华同志说:“来档案室的好处就是可以用很短时间查到档案,而不用花费长时间翻阅自己或前辈几年存留的没有经过科学整理的文件资料”。

  档案工作不是外人看似简单的一份清闲美差,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平静的心理素养,如我校刘锋松校长所说:“档案工作不是光靠档案部门、档案系统同志就能完成的,尤其在档案收集中,如果没有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就不可能有如此内容详实、信息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做好档案工作离不开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

  对于档案工作人员来讲,做好档案工作需要有“三心:即要有一颗认真细致的心,在档案收集、整理、登录、鉴定、编目等环节中时时在意、处处留心;要有一颗不厌其烦的心,在档案交接、清点、催交、利用等环节中反复核对、重复操作;要有一颗严格谨慎的心,在档案调阅、阅览、复制、借阅、注销等环节中注重制度、审查权限。做好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一个专业的档案队伍,也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政育人的作用,也才能将档案工作推的更好更远。

  档案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忠于真实”。纵观古今,它始终保持初衷,表露真我,对历史、对事实忠心不二,一以贯之。档案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链条,它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客观地面对一切世事变迁,忠实地记载历史的美丑善恶,有力地匡正着花样翻新的野史和传言。它以其特有的客观和公正,为后人保留了真实的历史。如我校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访万家等活动中整理保存了68张珍贵而又真实的照片档案”。

  其实,档案员的生活真的很平淡,工作很单调,从事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他们是一群最平凡不过的人,整天面对一大堆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数次地重复着归类、抄写、装订等一系列机械的工作。然而,正是这简单重复的工作,真实地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没有哪一项工作可以像档案工作这样能够穿越时空横贯古今。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实践,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崇敬这份工作,因为它能“对历史负责”;我热爱这份工作,因为它能“为现实服务”;我理解这份工作,因为它将“替未来着想”。这就印证了我校工会主席刘卫国的一句常言:“档案是历史的见证,但它离不开档案员的细心、耐心、执着与责任心。”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看由多所学校合并成的xxx初级中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就看到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档案见证小康之路,聚焦扶贫决胜期

  -----90后乡村女教师的脱贫之路

  档案以泛黄的纸业呈现脱贫之路上经典的故事,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人民对脱离贫困的向往,一件件实物记录着贫困人员及扶贫人员为脱离贫困所做的努力。档案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着小康之路的历程。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由此,一项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正式打响。转眼间,6年时间就快过去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6年时间减少了8000多万人。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少不了贫困群众的自立自强,积极脱贫,但也离不开党的政策和各级扶贫干部的辛苦付出。

  我是xxx初中的青年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刚刚走上小康之路的精准扶贫对象。我出生在夷陵区雾渡河镇三隅口村,我们村是一个重点特困村,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交通比较闭塞,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在实行“精准扶贫”以前全村有31%一的人口属于贫困人口,村里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各项设施配套不足,村民的思想落后,致富本领不强。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村干部带领贫困户发展特色经济,种植茶叶、发展药木瓜、扶植种植养殖业等等措施帮助贫困户改善经济条件。通过“雨露计划”助力“因学致贫”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通过教育扶贫脱贫。通过“健康扶贫”政策帮助“因病致贫”家庭摆脱贫困,同时保证贫困人员“看得起病”。通过“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等措施巩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村在扶贫攻坚中实行干部群众结对帮扶制度,村干部每人联系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深入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为贫困户制定脱贫措施,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经过实施脱贫攻坚,现在全村已经基本实现脱贫。我们家也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顺利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

  从小到大,“贫困”一直是我成长历程当中最难克服的问题。我们一家人为了脱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我们才真正摆脱贫困。和很多贫困家庭一样,我们家的脱贫之路走的并不顺利。2014年我们家“因学致贫”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我们家顺利脱贫。但是仅仅脱贫一年多,2019年1月母亲检查出胃印戒细胞癌晚期,我们家“因病返贫”再次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和帮助下,通过我们一家人的努力,2020年我们家顺利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这条脱贫之路走的艰辛但却温暖,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在我的脱贫之路上得到的帮助与支持。

  一、“雨露计划”助我完成大学梦,实现人生理想。

  2013年我考上大学,成为小山村里少有的大学生。拿到通知书那天,父母有喜有忧,既开心又担忧,开心的是我有机会走出大山,担心的是学费和生活费怎么解决。那个时候父亲在家务农,主要种植玉米和养猪,有隧道工程需要农民工时会去打几个月的零工。母亲身体不好,因为修缮猪圈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造成腰椎骨折,卧床休养了大半年,伤好以后也基本干不了农活。一家人的收入基本就是父亲种地和打零工的收入。爷爷奶奶当时七十多岁丧失劳动能力,奶奶风湿腿脚不便,爷爷患脑血管疾病,要长期吃药,弟弟正在上初中,父亲一个人要养活一家六口人,家庭负担沉重。家里根本拿不出我上大学的费用,还好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我申请到了无息助学贷款,每年可以贷款6000元。大学四年的学费问题算是解决了,但是生活费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年上学舅舅借给我5000元再加上自己勤工俭学做兼职,勉强读完了大一,以后的生活费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2014年我们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雨露计划”的救助下我每年都可以申请到3000元的助学金,可以解决我部分的生活费,向家里少要一点,我也可以帮助父母减轻一些负担。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是被关心的,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同命运较量,因为我知道有一股温暖的力量一直在身后支持我!在国家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学业。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心存感激,我感激我们这个时代、感激国家、更感激国家的好政策。生在这个好时代,赶上这样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动家庭摆脱贫困。在梦想面前为了生存挣扎时,是国家拉了我一把,毕业以后我从事了从小梦想的教育行业,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成才。

  二、政府扶植种植养殖业,助力农业生产,提高家庭收入。

  2014年,我们村实行干部群众结对帮扶制度,村干部每人联系帮扶一户困难群众。我们家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村干部帮扶下,我们家种植了200多棵药木瓜树,一亩多的茶叶,发展核桃树八十多棵。每年茶叶和核桃可以为我们家创造2000多元的收入,另外种植玉米和油菜每亩可以获得50元的补贴。父母在家积极的发展养殖业,每年政府都会免费发放60只麻鸡,养殖一头生猪也可以获得300元的补贴,养猪和养鸡极大的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将我们家慢慢拉出贫困的泥潭。2017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我们家顺利脱贫。

  三、“健康扶贫”政策,助我摆脱人生绝境。

  疾病是脱贫路上的一只拦路虎,2019年1月母亲检查出患胃印戒细胞癌盆腔转移库肯博瘤。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刚刚脱贫的家庭再次陷入绝境。在大病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无力,想想高额的医疗费,母亲一度想放弃治疗。好在国家有“健康扶贫”政策,区内所有公办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住院结算“一站式、一票制”,健康扶贫对象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预收款服务,母亲在夷陵医院和宜昌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除了进口药和靶向药以外其他住院医疗费用基本报销了90%,这极大的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让母亲有了治病的信心。母亲治病期间,因为病情复杂在武汉同济医院接受了四个月治疗,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医疗费用了,在村干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之下为母亲筹到了治疗费用。虽然母亲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她得到了应有的治疗,没有因为没钱看病而放弃治疗。在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和社会的帮助让我走出人生的绝境,健康扶贫政策真正实现了“让穷人看得起病”。

  四、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助力小康之路。

  2020年以前,我们家居住的是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土坯房,居住面积只有50多平米。房子墙体多处裂缝,屋顶大面积凹陷,已经属于D级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风险。从2014年开始,村干部多次过来查看并多次建议拆除重建,但因为家里负担过重一直没钱重建。今年三月,村干部再次来走访建议重建,贫困户改造危房可以获得2.5万元的补助,在亲戚朋友和村干部的帮助下,终于拆除了土坯房建起了砖房。居住条件的到了极大的改善,再也不用担心房子随时会有塌掉的危险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2020年我们终于真正的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档案无声,但它见证了历史,记忆了历史,承载了历史;档案有痕,它让历史跨越漫长时空传承给没有亲身经历过和体验过历史事件的人们。透过档案,让流逝的岁月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历史的记忆迸发出更加催人奋进的力量。在扶贫攻坚的历程中我是一个经历者,也是一个见证者。我只是千千万万脱贫人员中的一员,我的故事只是小康之路中的一个缩影。我们都见证了扶贫攻坚给贫困人员带来的帮助,见证了国家在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行动,我们也见证了全面小康确实能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环境更好,更有自豪感,更有幸福感。我也始终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可以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