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故乡的惊蛰(精选)

故乡的惊蛰(精选)

故乡的惊蛰  故乡的惊蛰故乡有句谚语:早晨惊了蛰,后上拿犁别。意思就是早晨过了这个节气,黄昏就可以准备春耕了。惊蛰一过,鸟儿的叫声似乎不那么粘稠了,土坷垃里的积雪开始融化,故乡人就开始翻腾那片贫瘠的土地了,这个节气好像是他们从冬天到春天的一。

故乡的惊蛰

  故乡的惊蛰

  故乡有句谚语:早晨惊了蛰,后上拿犁别。意思就是早晨过了这个节气,黄昏就可以准备春耕了。惊蛰一过,鸟儿的叫声似乎不那么粘稠了,土坷垃里的积雪开始融化,故乡人就开始翻腾那片贫瘠的土地了,这个节气好像是他们从冬天到春天的一个入口。

  那时候全然不懂得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无知的小脑袋里自然不明白节气和节日有什么区别,只是期盼着那一天能满足下口腹之欲。

  后来才明白,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农人们就用这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公历每年3月5日——3月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童年的时光贫瘠的如同我的思想,而土地上那些灰头土脸的亲人们也和我一样,多少光阴像是一张张被撕的日历不知道翻卷在岁月的哪个角落里了。日子像是一根线,而那些节日或者节气像是线上打了一个结,稍微逗留就是提醒,偶尔驻足就是幸福。

  故乡人关注节日,更是关注节气。因为节日即使你不关注,每一个节日都会以优雅的姿势醒目地伫立在你的面前,你无法绕道而过。可是节气们都装在他们的心里,是农人们心里的一个风向标。哪一天开始天气晴朗草木茂盛了,哪一天风筝飘飞了,哪一天该播种大麦豌豆了,哪一天向日葵露出了笑脸,他们都清清楚楚。节气在故乡人的心中更像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一样,它不像节日那样张扬而又喧嚣,更无须以不同的方式庆贺,证明它们来过。

  二十四个节气就是一个轮回,从立春到大寒,我们看到了土地解冻小草吐绿到草木凋零雪花纷飞,三百六十五天像是一本线装书,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二十四个节气像是二十四枚精美的书签,农人们的谚语,骚人们的诗句都是夹在这本书里的最美的书签。比如“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等等,我们似乎从这些文字里触 摸到的不是辛苦与忙碌,而是浪漫与诗意。一株小草,一朵雪花,一片叶子,一声蝉鸣都是这些节气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我们目睹的是花朵的笑靥叶子的容颜,嗅到的草木的清香泥土的芬芳,听到的是蛙声虫鸣鸟儿欢唱。这些节气,无需用心记住,可是他们从来不会忘记。而小时候我能记住的节气也就是惊蛰了。

  在庄稼人质朴的意念中,吃就是对节日最好的尊重和最隆重的庆贺方式,比如端阳节的糕卷儿,中秋节的月饼,十月初一的麻腐包子等等。每一个节日女人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精心制作,农人们吃出的是一种敬畏,一种感恩,那是对生活最高的礼遇,也是对节日最好的尊重方式。可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故乡人唯独把惊蛰当成节日来过,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惊蛰的那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炸面疙瘩,故乡懵懂的春天好像就被菜籽油的清香唤醒了,香味挂在光秃秃的树梢上,鸟雀们在枝桠间飞上飞下,似乎也交流着节日的心得;绵长的香气附着在低低漂浮的尘埃里,似乎尘土都芬芳了每一段土路,那是一个飘香的村庄。

  油炸面疙瘩是故乡的一种特色面食,做起来简单而吃起来香甜,只是把面粉用开水烫好,清稠适度之后就用筷子用尽搅拌,搅拌均匀之后等油开了就放在油里炸,放进去随着“扑棱”一声,面疙瘩就在油锅里开出一朵朵肥硕的黄色的花朵,像是鸭子在水中欢快地游玩。女人们在油锅跟前忙碌着,孩子在不远的地方翘首企盼,香味在空气里肆意地弥漫着,那是童年的盛宴。厨艺好的女人们炸出来的圆润、酥软,而厨艺差点的女人们那个面疙瘩就像是螃蟹一样张牙舞爪,可是口感也还是极好。

  惊蛰吃面疙瘩这个习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沿袭下来的,似乎别处没有这个传统,只是故乡有。这也许是和特定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许是故乡人对春天的美好的期盼。

  故乡人生活清贫,可是对春节这样庞大的节日一点也不敢轻视,到了腊月的时候把那点不很精道的面粉折腾各式各样的馍馍,又是蒸、又是炸,因为过年的时候走亲访友都要拿馍馍。可是年过完之后,剩下的最多的也就是馍馍了,不过是自己家的换成了别人家的而已。年过完之后,因为气温低,馍馍都冻着,孩子们脏乎乎的小手里拿着硬邦邦的馍馍,红红的脸蛋上看不到春天的影子。那些冷冰冰的馍馍孩子们早就吃腻了,就盼着惊蛰的面疙瘩的柔软对抗冻馍馍的僵硬,其实也是故乡人对春天到来的最好的庆贺方式。孩子们盼着吃,也盼着春天,那是春节过后最值得期盼的日子了,那一天,孩子们都抹着油乎乎的小嘴巴好像把春天挂在嘴角。那一缕香味唤醒了故乡的春天,惊蛰过后人们就开始上地了,女人们裹着头巾,扛着榔头去打土块,男人们扛着钯开始平整土地,漂浮的尘土几乎覆盖了那个村庄,故乡的春天还是灰头土脸。

  小时候我们家里穷,孩子多,香油更是奢侈品,有时候母亲会使唤我们东家借一瓶子,西家借一罐子。可是到了那一天,我们也依旧会炸面疙瘩。也许清贫的日子里更能体会到节日的重要吧。

  记得我上小学三年的时候,那时候母亲不在家。惊蛰那天是爷爷给我们炸面疙瘩。爷爷是个慈祥而又内敛的老人,其实农村老人是很少进厨房的,可是别人家的香味黯淡了我们的眼神,也有知道我们内心的焦灼。爷爷便张罗着烫面,因为孩子多,锅里的油少,而灶台又高,爷爷是蹲在锅台上炸,因为炉子里火不旺,我们便在里面放些柴火。那个早晨风很大,烟怎么也不走正常的烟囱的渠道,就在屋子里弥漫,我们一个个眼泪汪汪,可是眼神还是在面疙瘩上缠绕,一个个黄亮的面疙瘩在烟雾中显得越发诱人,几乎就是现炸现就充实了我们瘦瘦的肚皮。

  等到快中午的时候,终于炸完了,爷爷一个也没有吃就蹲在后院里呕吐不止,我们以为他让油烟呛了,其实根本不知道爷爷已经是肺癌晚期了。

  我记得从那个惊蛰之后爷爷就一病不起了,后来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爷爷的生命在夏天还没有来临的时候一口一口吐完了。无知的我看到爷爷穿着崭新的衣服,周围都是亲人,我不知道死去意味着什么,还一脸茫然地看着爷爷眼角流下的最后一滴泪,在大家的哭声中我也跟着干嚎,可是胸腔里没有悲伤,只是想着也许以后再吃不到他炸的面疙瘩了。

  爷爷走后,这个节气我似乎再没有当成节日对待过,尤其是离开那片土地之后。

  而今天,爱人却一次次念叨,说故乡人一定要炸面疙瘩了,从他的眼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叫眷恋的情愫。

  晚自习下了回家之后,我也开始像故乡人一样过这个节气。当一个个面疙瘩像是油锅里开出一个个肥硕的黄色的蘑菇,我心里泛着亲切的疼痛。孩子夸赞说,妈妈,有时候我感觉你挺能干的,我不知道你能炸出如此好吃的东西。看着孩子油乎乎的小嘴巴,我似乎又看到了一个小时候的伙伴一样。走远的日子似乎又灰头土脸的站在我的面前,陌生而又亲切。这个夜晚,我忽然在醇厚的香味中嗅到了故乡的味道,似乎故乡的春天就站在我的窗外。那些单薄的记忆簇拥着我,我说不出的踏实和温暖。

  如今的面疙瘩,有些地方叫油泡泡,听上去比面疙瘩要文雅含蓄多了,像个网名或者笔名,我依旧喜欢叫它面疙瘩,像故乡人一样率直和朴实。也许无法冷落这个节日,是因为我们的灵魂里还弥漫着泥土的气息,我们的记忆中还飘荡着故乡的那一缕炊烟。

  有时候记住了一个节日,只是忘不了一种味道;记住了一个节气,却是灵魂深处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这个冬天没有雪,故乡的春天也一定是一张干巴巴的脸,那片土地上还能播撒出他们希望的种子吗?

  节日是属于大家的,充斥着热闹、喧嚣;节气是属于农人们的,流淌着清风、充斥着雷电,看到的是落叶飘零,感受着地气回升。这个夜晚,我分明感觉到那份温暖从我的脚下一直弥漫在我的心里,又从心里蔓延到我的眼里,对小村庄突发性的思念就无法自持。

  当这个节气又以节日的方式回归到我的生活中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离开那片土地已经很久了,那个慈祥的老人在天堂里已经好多年了,我只是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烟熏火燎。

  我知道,那缕清香飘过,故乡人又开始忙碌了,他们走不出我的记忆,就像是我一直走不出那个村庄一样。

  那个小村庄也像是蛰伏在我心中一个虫子一样,在不经意的瞬间醒来,轻轻啃噬着我的心,让我在疼痛中有几分熨帖。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