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时文精选:青年篇
最新时文精选:青年篇
1.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三重要义”
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青年成长,曾多次通过座谈、演讲、回信等形式寄语广大青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高领导人再次寄语广大青年,满怀深情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广大青年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修身养性,脚踏实地,勇攀时代的高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彰显新时代新青年的新气象。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法”在于坚定信念、志存高远。所谓“法”,即实现人生价值的指导方针和思路引领,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方向指引和人生航向的问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最高领导人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广大青年一定要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唯有如此,青年干事创业的步伐才能铿锵有力。反之,信念一旦丢失、理想一旦丧失,青年干事就犹如太空漫步般迷茫而不知所措,飘飘然而无力。坚定信念,首要和根本的是牢固树立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道”在于修身养性、道德养成。所谓“道”,即万物变迁循环中亘古不变的规律,在个人层面体现的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高领导人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三观”是青年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源泉,是青年干事创业的价值基础和道义起点,是青年必须系好的“第一粒扣子”。青年人成长成才固然要靠过硬的本领,但最为关键的是要注重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正确的“三观”。在修身养性方面,古代的贤达之人早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并著书立说告诫后人,比如《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则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位居其首。因此,广大青年立志成长成才,首先要立志做一个“大写的人”,要“积大德”“行大爱”,常在修身养性上“修枝剪叶”,及时清除害虫、拔掉坏芽,给身心营造一个“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成长空间,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努力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为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道德根基。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之“术”在于脚踏实地、砺能笃行。所谓“术”即技术和方式方法,所要解决的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道路和实践路径问题。这个路径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坚持在实践中“砺能笃行”。如果说理想信念是描绘蓝图,是“河对面的风景”,那么“砺能笃行”就是实践路径,是渡河的桥和船。砺能笃行,前提是“能”,关键在于“行”。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广大青年要实现立志做大事的目标,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躬身于干事创业的伟大实践。“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和伟大实践。人们常说,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的努力。“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要始终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对想做喜欢做的事,要敢试敢为,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理想变为现实。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2.舞动新时代的青春鼓点
每一个青春梦想,都是励志之余需要耕耘的地方;每一个努力耕耘的地方,都是梦想青春最激越的鼓点。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表彰会近日在长沙建筑工程学校举行,19岁的梁智滨及其团队获得了10万元奖励。梁智滨说,“我想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继续学习施工或者建筑专业,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感慨于梁智滨的这句,“如果有机会能去当一名砌筑的艺术家或者教练,我也很乐意。”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拥有的梦想也会不同。有些梦想会渐渐消失,于是新的路途中又有新的梦想不断地种下,沿着现实的“土壤”不停地“生根发芽”。梁智滨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他的一个目标。没有进过“象牙塔”,或许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但这个遗憾却成为他青春路上的又一个梦想。立于现实的“地平线”上,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坐标,撒下另一片梦想的种子,确立一个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相比于一些找不到自己人生方位的青年人来说,梁智滨的这个梦想更让人欣慰,值得点赞。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就是我们最大的背景。”的确,祖国就是我们的背景,新时代又给了我们更为广阔的舞台。梁智滨与“象牙塔”擦肩而过,但就读于职业学校施工专业的他,却为自己“砌”出了另一条人生轨道。曾经,我们的父辈们也渴望走进大学的校门,但更多的他们还是在校门外徘徊。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山岭上远望他们的曾经,每一个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的青春梦想都闪烁着属于他们的光芒。
无论哪个时代,年轻人都曾有着最朴素、最纯真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只要我们对未来怀揣梦想,脚步就不会被风雨所阻碍。
江苏95后的运动员刘赟涛,因为天生残疾,种种不便困扰着他。后来他接触到了游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地习惯,再到取得成绩,刘赟涛心里的满足感远远盖过了付出的不易,他拥有自信,也有了更大的梦想。2016年,刘赟涛随中国代表团参加里约残奥会,在男子50米仰泳S4级决赛中,他以45秒01的成绩获得亚军并刷新亚洲纪录。与新时代相向而行、同频共振,保持内心的志向、奋进的状态,从而有自己的收获,这样的青春,舞出了新时代的激越鼓点。
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程。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精彩的梦想和独特的经历,在人生的轨道上不断创造着永不磨灭的价值。年轻人的身上往往洋溢着一个时代的群体风貌。无论我们从事哪种职业,坚守在哪个岗位,我们心中有光,我们就能发出时代之光;我们有梦想,就会有实现梦想的不竭之力。
也许我们没有人生奇迹,但一定要有奋发向上的轨迹。向着阳光奔跑,和时间赛跑,舞动青春之鼓,我们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3.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继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之后,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厦门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2个。如此之多的世界遗产,该以怎样的面貌传给后代?面对文化生态的变化,又该如何守护历史文化记忆?类似的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中国申遗的心态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长城、故宫等申遗,是希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随后丽江、张家界等地申遗成功后的旅游开发,则更看重背后的商业价值、品牌效应,一些地方甚至将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引发了对过度开发的批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突出的普遍价值”作为评选世界遗产的主要依据,如何保护这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使之有益于全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或将是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受益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园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并不简单。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对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在保护世界遗产上,中国还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软硬件保护并举,不能“见屋不见人”,更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社区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则人文底蕴、保护价值就消失了。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不止于菽庄花园的“藏海”和“补山”等有形物,还在于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闯南洋的故事;老屋里赫然摆放的钢琴,让你明白“琴岛”之称名不虚传。
移动互联时代,世界遗产保护还要在精细化、智能化上做文章。比如,江西三清山为强化遗产地的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了“山上游、山下住”“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鼓浪屿动用了数字化手段实施保护监测,订制专门的APP调控游客量的峰值、监控房屋的特征要素。作为旅游者,也当有敬畏之心,理解、遵守这些规定,毕竟保住了世界遗产的原始风貌肌理,才会有更好的再聚。目前,鼓浪屿的登岛游客数量已被限制到每天5万人;莫高窟在2014年也做出参观预约、限流的规定,以减少过多游客带来的湿气、二氧化碳对千年壁画的损害。这些措施都是必需的,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52项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认可,也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诺。把世界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才能更好发挥文化遗产在见证和提升人类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4.2018年,我们怀揣梦想共同向前
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2月29日《人民日报》)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17年已经过去,2018年如期而至。今天《人民日报》盘点出了十大国内重要新闻,标注与盘点了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有些是举世瞩目的大会议、大盛典、大活动,比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员与世界政党高层的首次对话、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阅兵,令人心潮澎湃、难以忘怀。有些是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件、大举措、大动作,民法总则实施、设立雄安新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开,令人心向往之、催人奋进。有些是科技和科技领域的新突破、新进展、新成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国产大飞机首飞令人心驰神往、坚定信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毫无疑问,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你身处何地、拥有何种身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经历者、创造者,都拥有无上的荣誉与幸福,因为我们一起经历着这段历史,并共同创造着历史。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国家的富强路上更应关注于个体,因为我们每个人既是社会化生存,但又是个体化的模式。每个人的梦想,汇聚起伟大的“中国梦”;每个人的行动,凝聚起前进的磅薄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重重障碍需要扫除,这就需要凝聚每个人的情感和信念,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智慧。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蓝图是方向指引,信心是力量源泉。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必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找准坐标、奋勇前行。“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新的一年,让我们踏上新征程,砥砺再前行。
5.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年少时读晚明小品《湖心亭看雪》,只偏爱“人鸟声俱绝”的遗世独立与洒脱。近日重读此文,体会到“焉得更有此人”的惊喜、“拉余同饮”的热情,方才知晓:真正让人着迷的不是孤独的雪景,而是在孤独中遇到相同雅趣的陌生人。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常有人感慨诚信缺失、社会凶险、世态炎凉,笃信“不要随便与陌生人讲话”,心中藏着“不安全感”。对于来自陌生人的援手,不少人尚且抱着警惕、怀疑、拒绝的态度,不敢轻易接纳,更不必说冒着被欺骗、惹麻烦的风险去主动温暖他人。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也快速变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相对静止的结构到快速流动的社会,某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是现代化、城镇化的副产品。因此,既不必过度反思人心,也无需刻意放大人与人之“远”。最重要的,当是透过社会运行的表象,去直面现实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事实上制度层面也已经多有建构,比如《民法总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公正的法律能够激发更多人源自心底的善意。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以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也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6.让“金砖精神”熠熠生辉
“海外青山山外海,凭高纵目气增豪。”当金砖合作的时针指向“中国时刻”,厦门敲响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钟声。怀着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肩负带领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汇聚于此,期待“超越山海”的中国方案。
“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用24个字概括了“金砖精神”的深刻内涵。金砖合作走过10个年头,经过中国力量的镌刻、中国智慧的升华,“金砖精神”熠熠生辉,烛照人们前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时,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孤立的河流与湖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这是“金砖精神”最深刻的启示之一。10年来,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在开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在包容中谋求机遇共享,短短10年,金砖合作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精神”的热度,温暖着无数创造共同利益的发展现场。当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驾驶室的人”越来越难于应对一个又一个的弯道,需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去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四个大洲、五个国家,金砖国家天海相隔、差异巨大,但由于坚持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来,彼此不断增信释疑,在合作道路上行稳致远。金砖国家不是碌碌无为的清谈馆,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动队,数十种务实合作机制,勾画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在发展道路上一同携手走来,感同身受的情怀,让我们深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金砖精神”所散发的思想光芒,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如何让世界更美好。最近,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海内外热播,“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的感悟发人深思。中国外交之所以总是要强调精神的作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崇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观气取势、择其大端的习惯。当“伙伴精神”深入人心,“丝路精神”传遍天下,我们携手各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再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能挡住发展梦想萌芽的力量。今天的金砖国家,虽然难免遭遇不同程度的逆风,但金砖从未“褪色”“变色”,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经验丰富的老船员深深懂得,虽说顺风好扬帆,但一旦找到准确的角度,摸准大潮的方向,逆风中同样可以扬帆向前。中国过去5年不遗余力地高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风帆,顺应并引领的正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引用闽南民众常说的“爱拼才会赢”,描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锐意进取,也预示着金砖合作的前行方向。无论是“金砖声音”传递的对全球治理的思考,还是“金砖+”汇聚和传扬的经验,都饱蘸着发展中国家人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汗水。保持那么一种拼劲儿,让“金砖精神”更加熠熠生辉、照亮前程,我们一定能让第二个“金色十年”更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