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 思考我们的下限和上限
散文随笔 —— 思考我们的下限和上限
最近没有机会外出,每天都呆在家里,其实想了很多东西。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可见很多时候,冷静思考天然就和喧嚣热闹是对立的。社交太多,人就会沉溺在社交圈子里应酬,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读书思考。
今天从数据看,除了鄂省以外的全国其他省区,每天确诊的病例,加起来已经降到了个位数。说明对付这种传染性的疫情,隔离是最有效的办法。虽然在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代价未免太大了。但是只要人在青山在,GDP的损失,早晚还是能够挽回来的。主席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得。”人还在,天地间最可宝贵的资源就在,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
这次疫情对于全国上下的提前消费主义,都是一轮深刻的教育。储蓄是中国社会的传统,多年来,在快速消费主义的风潮指引下,很多年轻人养成了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观念,寅吃卯粮、手停口停,借贷多不储蓄,恐怕时代浪潮一掀之下,就很难熬 —— 不过,中国整体还很好,没听说谁因为待在家里,缺衣少食难以存活的。
想起一年多以前,美国政府停摆。很多公务员只能呆在家里,工资停发一个多月,很多人就受不了,因为各种账单、欠款、保险、税务、学费等等,都是如期到来,这种低储蓄、高负债的生活方式,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毕竟整个社会抗风险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一轮金融风暴下来,很多人就被洗刷得流落街头 —— 想起来,美国的流浪汉也是够多的。
疫情如大考,中国入场赶考,时间过半,整体合格。而且还贡献了很多答题秘笈,形成了“三十天疫情-全世界抄题”的经典教科书。现在看世界各国,恐怕难以乐观。
不仅是对全世界大考,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大考。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叫苦不迭,还有餐饮巨头说是三个月就要倒闭。在我看来,有真实成分,也有很多矫情,甚至借机想要获得巨额贷款。
做过小生意的多少知道,如果一点小事都扛不起的话,1-2个月的停工周期都熬不过去的话,那你凭什么能够熬得过淡季?熬得过行业低谷?哪个行业没有低谷,像长周期的那些行业,比如钢铁,一个低谷甚至几年以上。如今辉煌的华为,当年不也有《华为的冬天》吗?
在中国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每年都会优胜劣汰很多小企业。楼下的商铺,我眼见的就是经常换主人。那些资金链只能顶2-3个月的小微企业,我想即使没有这疫情,也很容易随时倒下,毕竟抗风险的能力太弱了。
另外,很多企业的盈利大周期,大部分都是在下半年。大宗消费,也都是安排在下半年,所以下半年车子、房子的消费量,其实在一年中占比也会比较大,尤其是春节前的突击消费。所以,节后的这一段时间的营业,也不太会影响到全年。
至于大春节的小微企业的损失,我估算大部分也是在泛旅游业,包括酒店、景点、交通、餐饮、购物等等。不过疫情过后,国家会采取措施,包括适度的补贴政策,让这部分的消费回归。桂林一位做旅游的朋友就说,大概5月份之后,他们的业务肯定会非常繁忙。春节的损失,到时候也能够补回来一部分。至于那些春节不能出国的,很多预算到时候会留在国内消费,也是一笔不小的钱。
至于在生产领域,这一段时间损失的产能,只要有订单,完全可以在复工以后抢回来。中国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产能都是过剩的,很多行业的整体开工率不到70%,本来就有巨大的弹性,只要复工以后,有订单下来,不要说产能100%恢复,就算是恢复到70%产能,产量也是惊人的。
更不要说,只要有订单,有资金,以中国产业人的素质、能力,120%产能扩张,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特别急需的产能,比如口罩、防护服这种,一个月暴增9倍产能,也不是什么稀罕。毕竟当初特朗普竞选,下单百万MAGA帽子,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够快速完成。
实际上,我有一个朋友很乐观地说,每次危机都是机会,假如东亚三国另外两个疫情出现某种程度的失控,考虑到产业的重合度,全球的很多订单,都会转移到中国来。产业链非但不会转移,甚至会加速聚集(只不过在中国内部再分布布局),由于中国防控疫病的能力,让全球的产业人在对比中,更放心中国的产业可持续性。毕竟在全球的产能地区,能够有如此强大动员能力,能够快速应付意外情况的,独此一家。
有人担心说,产业链以后会转移到东南亚,比如越南。我就反问他,真的遇到一些极端情况,比如说像眼下的这种疫情,你认为越南能够比中国做得更好?恐怕除了朝-鲜有这种全民动员的能力,全世界的国家,基本都不行。
也就是说,你能够应对多“下限”的恶劣状况,你就配得上更“上限”的产业界地位。就像弹簧,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而不坏,就能够有多强的反弹力。尤其是在这种变化动荡的时代,能够顶得住波澜,经得起淘汰,熬得过低谷,才能够越来越强大。
经过这一波大考,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看到了要补的课。整个社会会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一个已经复工的朋友告诉我,上班以后,90后的年轻人仿佛一夜成熟了很多,对工作有了更多的热情,更加珍惜眼下的机会。我想,这一定不是个案,应该有广泛的代表性。那些迎着危险挺身而上的逆行者,无疑给这个时代以鼓舞。
和平时代太久了,承平日久的岁月,容易形成“逆淘汰”机制,恰如我前一阵说的,善于察言观色、迎来送往、出身名校、有“背景”有资源支持、又善于利用文案制造影响的人,很容易在和平年代胜出。毕竟没有经历过“生死关头”的考验,现实世界里,善于琢磨的“成才”,当然要远比敦厚质朴“许三多”的机会多(后来的现实命运,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而重大的“战时状态”考验,实际上可以筛选出一大批的干部来。加上未来东南地区的用兵,算上之前的“毛衣战”,就未来而言,起码中国20-30年内,都有一批经历过大事考验的干部。而整整几代人,只要超过12岁以上的人,都会对“总体战”、“人民战争”、“总动员”有深刻的记忆。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而言,我们已经在心理上能够承受更多的“下限”,而且也会准备更充足,以防未来更恶劣的情况发生,有了这些应对“下限”的能力,我们会有更灿烂的明天。
写到这里,看到窗外,桂林的气温在回升,树木都吐出了新芽,我仿佛闻到了“春暖花开”的气息,这个春天,依然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