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凸透镜成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的物理学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四、问题探究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的关系。
五、学情简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头脑中已经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大致了解了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规律,为本节课深入研究凸透镜在三种情况下的成像条件奠定了基础。 六、教具学具 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投影仪、投影片。(选用器材:平面镜、平行
光源、300w 电灯、手电筒)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设计情景,实例切入课题:
投影1:一架老式的照相机,从它的光屏上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即使现代照相机也都是这个原理,它能将瞬间留作永恒。
投影2:一只普通的放大镜,通过它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无论是钟表修理,还是文物研究,处处留下了它的身影,它能将微小变得肥大
我们正在使用的是一台投影仪,它把投影仪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使全班的同学都能观看。把投影仪上方的平面镜掀起,使光束直接投射到天花板上。在同学们的注视下,把一支笔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即刻在天花板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一只小小的凸透镜,可以组装成很多神妙莫测的光学仪器。通过它所成的像,可缩、可放;可正、可倒;可虚、可实。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兴趣来积极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释放心中疑问:
a 、放大镜、投影仪都是成放大的像,它们的成像条件一样吗? b 、投影仪的成像大小与像距是否有关?当像距改变了,物距怎样改变? c 、凸透镜成像的正倒、虚实跟物体到凸透镜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猜想 学生相互议论,作出合理猜想:
a 、放大镜、投影仪都是成放大的像,但它们的虚实、正倒不同,可能成像条件不同。
b 、投影仪的光束是散开的,当像距很大时,像也很大,可能像的大小跟像距有关。当像距变大了,我觉得物距要减小。
c 、我们把放大镜对着窗户、对着课本观察过成像情况。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很大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很小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的成像情况可能与物距有关。 老师归纳问题,明确研究目的:
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和猜想,综合起来也就是“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的关系”。 4、 设计实验 老师加强指导,确定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很大和很小时,成像的情况是不同的。今天就分三个段面来进行实验研究。第一段,使物距很大,u>2f;第二段,使物距较小,2f>u>f;第三段,使物距很小,u
a 、讨论实验需要的器材。向学生介绍光具座和使用方法。 b 、讨论实验方法及步骤。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c 、讨论需要纪录的数据和现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5、进行实验 学生同伴互助,体验探究过程:
a 、在阳光下(或把阳光用平面镜反射到室内,或平行光源,或5米以外的灯光,或手电筒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并纪录在表格中。
b 、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很远的地方(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把实验结果纪录在表格中。
c 、把蜡烛逐步移近凸透镜,分别在u>2f、2f>u>f、u
组 f=10cm
6、分析论证 学生分析表格,验证事先猜想: a 、凸透镜成像虚实和正倒的条件
比较实验1、2、3、4。当u>f时,成倒立实像。 比较实验5、6。当u
比较实验1、2。当u>2f时,成缩小的像。 比较实验3、4、5、6。当u
7、实验评估 学生回顾过程,评说利弊得失:
a 、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其它组相差很大,分析原因是焦距没有测准。测焦距最好在阳光下,凸透镜要正对光源,光屏要正对凸透镜。测量时,还要注意刻度尺零刻线的位置。 b 、我们开始观察到的像不是很清晰,后来才知道是物距和焦距太接近的原因。 c 、我们的观察到的像总是不明朗,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知道了光屏要避开其它光的照射。 d 、为了保证每次实验都能在光屏上成像,要求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九、探究流程 提出问题 合理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交流评估 分析论证 十、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在归纳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