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读[三国演义的结构]有感】
机械104班 22号 余青
读《三国演义的结构》有感
纵横交错的网络 环环相扣的情节
小说《三国演义》全书是由三条主线和三条副线结构而成的 。三条主线分别为魏 、蜀 、吴 ,所以名之曰《三国演义》 。 为补充三条主线的不足 ,又设计了三条副线 。 以刘 、关 、张桃园结义和诸葛亮辅佐刘备两条副线补充对刘备政治集团的描写 ,以汉献帝统治一条副线衬托对曹操政治集团的表现 。 这三条主线与副线均按照作品主题的需要展示情节 ,安排故事 。 在情节设计上 ,一故事又可派生出许多支脉 ,形成了既各自独立又环环相扣的整体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 其艺术结构 、叙事方法和人物描写不仅具有开创意义 ,而且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 特别是在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 ,由于此前我国仅有短篇小说 ,所描写的人物较少 ,故事简洁 ,篇幅自然也短小 。 虽然写好短篇小说也非易事 ,但如果与长篇小说比较 ,毕竟还是差一个档次 。 《三国演义》虽然是在艺人平话 、杂剧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作品 ,但从故事的庞杂 、人物的众多和情节的曲折变化来看 ,作家能将东汉末年至司马氏篡魏成一统 ,近百年的历史故事 ,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讲述得如此生动有趣 ,实在是令人佩服的 。 我们认为小说创作最难处理的是作品的艺术结构和故事安排 。 清人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时曾谈到小说的结构 ,但我们认为毛氏的评论十分粗略 ,尚不到位 。 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与主题的表现确有许多特点 ,小说虽然是以章回体结构全篇 ,其故事情节的布局安排却突破了中国传统话本小说的结构形式 ,所采取的主线与副线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新颖独特 ,而且达到了珠联璧合的美妙佳境 。
一 、小说的三条主线和三条副线
(一)三条主线
《三国演义》主要描写的是汉末时十常侍弄权 ,黄巾起义 ,董卓乱国 ,引起各路诸侯纷争 。 先以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为名 ,围剿黄巾起义 ,后又讨伐董卓 ,在动乱中形成了诸多政治集团 。 他们各自招兵买马 ,扩充地盘 ,在不断地相互吞并中逐渐形成了魏(曹操) 、蜀(刘备) 、吴(孙权)三个实力雄厚的政治集团 。 小说即是以魏 、蜀 、吴三个政治集团为主线 ,附之以三条副线为支脉而形成网络 ,结构成了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是以曹操为首的政治集团 。 曹操在围剿黄巾起义中得降众
青州军三十余万 ,随之雄踞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东讨西伐 ,至曹丕称帝 ,曹叡继之 。 这一条线是与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相对立而存在的重要结构线 ,安排的人物 、情节也很多 ,描写也十分充分 。 这条线写了曹操谋杀董卓未成 ,逃归陈留与其父散家财招募义兵 ,各路诸侯纷纷响应 ,发动了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 曹操在讨伐董卓中声誉大振 ,又在围剿黄巾余党中招贤纳士 ,逐渐形成兵多粮广 、具有一定实力的政治集团 。 随之在下邳擒吕布和宛城败张绣中扩展势力 ,终于在官渡一战中打败北方劲敌袁绍 ,逼得刘备南 逃 ,逐渐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 继之 ,南下长江流域 ,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 曹操病逝后 ,曹丕 、曹叡先后继位 ,起用司马懿多次伐蜀 。 直至被司马氏篡位 。二是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 。 刘备从围剿黄巾起义起家 ,
至西蜀称帝 ,刘禅继位 ,诸葛亮北伐 。 这是一条体现主题的结构线 。因此 ,作家给它安排的人物 、故事最多 ,描写也最充分 。 作家通过这条线写了刘备救国救民的英雄业绩 。 幽州太守刘焉为讨伐黄巾而招募人马的榜文行至涿县 ,刘备便与结义兄弟关羽 、张飞聚集乡中勇士 ,打造兵器 ,投奔刘焉 ,参加围剿黄巾的战斗 。 刘备在回答督邮的问话时曾说 :“自涿郡剿戮黄巾 ,大小三十余战 ,颇有微功 。”刘备即是在围剿黄巾中起家 。 后又参加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北海救孔融 ,败走投袁绍 ,荆州依刘表 ,直至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博望屯用兵 ,火烧新野 ,赤壁之战 ,大败曹操 。 再后又有进军西川 ,刘备进位汉中王 ,正位继大统 ,充分描写了刘备的丰功伟绩 。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 ,诸葛亮又进军西南七擒孟获 ,上表北伐 ,六出祁山 ,直至诸葛亮病逝军中 ,西蜀的势力开始衰落下来 ,后被曹魏所灭 。三是以孙权为首的政治集团 。 孙权是继承父兄基业的 。 孙坚从围剿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中起家 。 特别是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获得了传国玉玺 ,返回江南后 ,其势力逐渐加强 。 孙坚逝世后 ,孙策引兵居江都 ,招贤纳士 ,屈己待人 ,四方豪杰投之 。 大败刘繇后 ,聚数万之众南下 ,安民恤众 ,深得民心 。 孙权继位 ,攻夏口 , 杀黄祖报仇 。 又广造战船 ,分兵把守江岸 ,周瑜日夜教练水军 。 实现蜀 、吴联合 ,于赤壁大败曹操八十万大军 ,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 。 继之 ,孙权大战张辽 吕蒙袭取荆州 ,陆逊火烧连营 。后孙权继帝位 ,孙亮继之 ,传至孙皓被司马炎所灭 。小说《三国演义》即是由这三条主线构成框架 ,描写了魏 、蜀 、吴三方争夺天下的斗争 ,所以名之曰《三国演义》 。
(二)三条副线
三条主线虽已统领故事主干 ,构成了小说框架 。 但血肉尚不够丰满 ,作家又设计了三条副线(当然副线不止此三条) ,使其网络交织稠密 ,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 。一是以刘 关 、张桃园结义为一条副线 。 这条副线起源于桃园三结义 ,终于白帝城刘备托孤 。 这一副线是为刘备政治集团服务的(多处是与主线糅合在一起) ,目的是为了突出刘备思想品德方面的忠诚 、仁义 。 刘 、关 、张桃园结义后 ,三人情同手足 。 刘备任安喜县尉 ,与关 、张一起赴任 ,三人朝夕相处 ,形影不离 。 曾因督邮勒索钱物 ,张飞怒鞭督邮 。 后来兄弟徐州失散 ,张飞奔芒砀山 ,刘备投袁绍 ,关羽降曹操 ,三人虽各自东西 ,却能心心相印 ,不忘兄弟结义之情 。 特别是关羽在曹营数载 ,曹操待之甚厚 ,终不忘兄长旧情 ,听说刘备在袁绍处 ,遂挂印封金 ,夺关斩将而去 ,兄弟三人终于古城相聚 。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进军西蜀 ,令关羽镇守荆州 ;刘备进位汉中王 ,封关 、张为五虎上将 。 关羽 、张飞先后遇害 ,刘备发倾国之兵伐吴报仇 ,最后被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连营 ,病逝白帝城 。 这条副线充分展示了刘 、关 、张的结义之情 ,特别是刘备对关 、张的兄弟之情 。二是以诸葛亮辅佐刘备集团为一条副线 。 这条副线始于刘备三顾茅庐 ,终于诸葛亮六出祁山 ,病逝军中 。 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经“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大败夏侯惇 ,火烧新野 ,到舌战群儒 ,智激周瑜 ,草船借箭 ,七星坛祭风 ,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 。 后又促成刘备进军西蜀 ,智取汉中 ,辅佐刘备进位
4
汉中王 ,正位续大统 。 刘备逝世后扶持幼主 ,安居平五路 ,七擒孟获 ,上表北伐 ,大破魏兵 ,最后病逝军中 。 正像他自己在枟后出师表枠中所说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一副线补充说明了刘备善于用人和诸葛亮善于用
兵 。三是以汉献帝的统治为一条副线 。 这条副线起于董卓废立 ,终于曹丕篡夺帝位 。 此线多为暗写(亦称虚写 、侧写) ,通过描写佞臣欺君罔上来表现汉献帝的软弱 。 献帝九岁登基 ,其朝政被董卓把持 。 董卓常带剑进宫 ,随意杀戮大臣 ,夜宿龙床 ,奸淫宫女 ,曾激起十八路诸侯征讨 。 后又有曹操专权 ,许田打猎欺君 ,行凶杀董贵妃 ,杀伏皇后并二皇子 。 被曹丕部将逼索玉玺 写诏禅让天下 。此线在全书中延续了八十多回 ,几近贯穿全书 。 同时对汉献帝一线的描写也是汉末群雄割据的由来 。小说《三国演义》中除上述三条副线外 ,尚有周瑜一条线 、姜维条线 、司马氏一条线等 。 但这几条线与上述三条主线 、三条副线比较 ,均居于次要地位 。 周瑜一线在小说中影响颇大 ,但周瑜这个人物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存在的 。 赤壁之战中周瑜虽为兵马大都督 ,但草船借箭 、七星坛祭风等关键性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诸葛亮而设计的 ,周瑜多为陪衬 ,且在书中也仅存在十几回(从第四十四回至第五十七回) 。 姜维一线为小说后部分的主要情节 。 诸葛亮逝世后 ,西蜀主要是姜维与司马懿对阵 。 小说中写了姜维降蜀 ,献诈降书 ,大战牛头山 ,斗阵破邓艾等情节 。 但就全书的整体设计来看 ,他乃是司马懿的陪衬 ,不如上述几条结构线重要 。 司马懿一条线在书中存在时间较长 ,影响也较大 。 司马懿第一次在书中出现是刘备病逝后 ,他向曹丕献计 ,兴五路大军伐蜀(第八十五回) 。第二次出现是曹丕病逝 ,曹叡继位 ,司马懿乞守雍 、凉二关(被孔明以“离间计”所败) 。 以上两次出场 ,均是为以后描写司马懿埋下伏笔 ,司马懿真正在故事情节中发挥作用 ,是在小说的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敌擒孟达”以后 ,引兵夺取街亭 ,兵临西城 。 以后又入寇西蜀 ,占北原渭桥 ,败公孙渊 ,佯病赚曹爽 。 司马懿病逝后 ,司马师 、司马昭继之 ,最后司马炎灭吴三分天下归一统 。 这条线虽然写得很充分 ,但它只是为了描写诸葛亮而存在的一条副线 。 如街亭一战 ,虽然司马懿取得了胜利 ,但紧接着描写的便是诸葛亮西城设“空城计” ,表现了诸葛亮的过人韬略和非凡胆识 。 此外像“出陇上诸葛妆神” 、“上方谷司马受困”等 ,无不如此 。 至于诸葛亮逝世后对于司马懿的诸多描写 ,也仅是为了说明汉末群雄割据的激烈斗争 。 由此看来 ,这些线索均为小说结构网络中的支脉 ,汇成大江河的小溪流 。 不仅不能与魏 、蜀 、吴三条主线相比 ,也不能与刘 、关 、张桃园结义 、诸葛亮辅佐刘备集团和汉献帝统治三条副线相比 ,其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表现及在小说中存在的时间和影响 ,都远不如上述三条副线大 。 因此 ,我们认为 ,小说《三国演义》是由三条主线和三条副线组合成交织的网 ,构成了全书的框架和脉络 ,是有一定道理的 。
二 、为表现主题服务的结构形式任何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 ,都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而确定的 。有利于表现主题之处则大为发扬 ,而不利于表现主题之处就要毫不怜惜的弃之 ,哪怕是作家十分欣赏的巧妙设计 ,也要忍痛割爱 。因此 ,我们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出发 ,亦可以评价作品结构的优劣 ,检验作家结构设计的成败 。 我们就《三国演义》的艺术结构来看 ,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家时时处处都是在以表现主题为宗旨来结构故事和设计情节的 。小说《三国演义》是通过魏 、蜀 、吴从汉末诸侯纷争中崛起 ,到司马氏统一称晋的历史过程 ,表现了“反对汉末各政治集团的割据 ,呼唤刘氏天下的统一”的主题 。 小说中作家为了表现“尊刘贬曹”的思想 ,描写了大量的社会生活 。 “从时间上看 ,起于东汉末年 ,止于西晋统一中国 ,近百年 。 从空间上说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几乎遍及全国 。 出场人物四百有余 ,大小战争四十余次 。”
作家要将这诸多的生活内容 ,完美地表现在小说中是不能不进行一番 4
思考 ,求得一妥善的艺术结构和表现方法的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史书结构都是传记式的 。 如枟史记枠 、枟汉书枠中是以“纪”写帝王和以“列传”写著名人物的 。 实际上都是以为人物作传的形式写历史 。 汉以后的小说 ,也多有学习枟史记枠 、枟汉书枠结构形式的作品 ,如唐宋传奇中的枟南柯太守传枠 、枟李娃传枠 、枟长恨歌传枠 、枟绿珠传枠等 ,虽非完全为史书形式 ,但基本上仍未脱离传记的路子 。 而至《三国演义》 ,罗贯中则开拓了以诸多线索交织结合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方法可以容纳更多的生活内容 ,要比传记的内涵丰富 ,对主题的表现也更为自由 ,更为有力 。 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在几条线索的交替描写中 ,突出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一条线 ,除描写刘备南征北战 ,东讨西伐 ,扩充地域 ,增强实力外 ,还着重描写了刘备的思想人品 ,以利于
作品主题的表现 。第一 ,表现了刘备是一位“思民苦 ,救民难”的英雄 。 书中利用
多种艺术手段加强对刘备高尚品格的描写 ,极力将刘备塑造成是可以拯救战乱的英雄豪杰 。 故事一开始就写刘备为“破贼安民”与关 、张桃园结义 。 三人设誓 :“结为兄弟 ,同心协力 ,救国扶危 ;上报国家 ,下安黎民 „ „ ”这可以视为他们结义的政治纲领 ,也可以视为刘氏集体的政治纲领 。 但又多次描写刘备有帝王之相 。 写他入川时“群星聚于蜀郡 ,其大星光如皓月” ,有神灵保佑 。 又写刘备深得民心 ,他入成都时百姓张灯结彩相迎 。 但在取汉中后 ,众将推刘备称帝时 ,他又说“刘备虽然汉之宗室 ,乃臣子也 ;要为此事 ,是反汉矣” 。 最后在众将的说服下 ,暂为“汉中王” ,他还觉得僭越了名分 。 一再表现了刘备是在为国为民打天下 ,并已深得民心 。第二 ,描写了刘备是一位谦让爱民的君子 。 小说“陶恭祖三让徐州”中写到 :“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 ,语言豁达 ,心中大喜 ,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 ,让与玄德 。”玄德只是不受 。 曹操退兵之后 ,“谦延玄德上座 ,拱手对众曰 :‘老夫年迈 ,二子不才 ,不堪国家重任 。 刘公乃帝室之胄 ,德广才高 ,可领徐州 。 老夫情愿乞闲养病 。’”刘备仍是不肯 。 直至陶谦病危 ,再次相让 ,玄德仍是推脱 。 最后在大家的劝说和徐州百姓拥至府前苦拜相求的情况下 ,“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 。 这条主线不仅表现了刘备谦让的美德 ,而且还多方面描写了刘备爱民的事迹 。 其中“刘玄德携民渡江”中的一段写得最为生动感人 。 荆州刘表卒 ,刘琮将荆 、襄九郡献与曹操 。 伊籍 、孔明劝其乘机夺取荆州 ,刘备坚决不从 。 曹兵来的紧急 ,只得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 众百姓闻知 ,都愿跟随刘使君 。 刘备不忍相弃 。 至襄阳刘琮闭门不出 ,只得又往江陵而去 。 “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 ,大小车数千辆 ,挑担背负者不计其数” ,日行仅十余里 。 哨马来报曹操追兵将至 ,众将都劝刘备“不如暂弃百姓 ,先行为上” 。 刘备却拥百姓缓缓而行 ,终不相弃 。 这些生动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刘备的爱民精神 。 由于小说中的刘备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人物 ,因此 ,作家利用这一条线又极力描写了刘备的优秀品德 ,以达到“尊刘贬曹”的目的 。以曹操为首的政治集团一条线 ,在描述曹操为统一天下 ,用兵
征伐其他诸侯的同时 ,也着重描写了曹操的思想性格 。第一 ,表现了曹操狡猾 、奸诈的为人 。 小说中描写曹操为获取政治权利 ,经常用狡猾 、奸诈的手段骗取他人 。 在“曹阿瞒兵退斜谷”中写曹操怕别人暗中谋害 ,就是待卫
他左右的人 ,也不许在他睡觉时近身 。 他吩咐左右 :“吾梦中好杀人 ,凡吾睡着 ,汝等切勿近”一日 ,昼寝帐中 ,被子落地 ,一近侍慌取复盖 。 曹操跃起 ,拔剑斩之 。 复上床睡着 ,过一会起身假装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众人告之 。 曹操痛哭 ,厚葬死者 。 充分表现了曹操的狡猾 。 再有“曹孟德会合三将”中描写因战乱百姓逃离家园 ,麦熟而不能收割 。 曹操命令“大小将校 ,凡过麦田 ,但有践踏者 ,并皆斩首” 。 但是无巧不成书 ,偏偏是他自己的马惊践踏了大片麦田 。 最后曹操却以“割发代首”骗过他人 。 可见曹操为人的狡猾 、奸诈 。第二 ,表现了曹操的凶狠残忍 。 小说中描写曹操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或为泄私愤而大量杀人 。 如“报父仇曹操兴师”中写曹操为报父仇 ,泄己私愤 ,不许陶谦赔罪 ,不听别人劝阻 ,“起大军洗荡徐州” 。 最能说明曹操狠毒凶残的是他下令 :“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 ,以雪父仇 。”“大军所到之处 ,杀戮人民 ,发掘坟墓 。”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凶残景象 。 再有“宴长江曹操赋诗”中 ,只因刘馥对他的诗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无枝可依”为不吉之言 ,即被曹操手起一槊刺死 。 此外 ,杀杨修是因为他聪明过人 ,处处识破曹操的计谋 。 杀王垕是为了借以稳定军心 。作家通过这条线充分表现了曹操的凶残性格 ,给小说“尊刘贬曹”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证据 。以孙权为首的政治集团一条线 ,在小说中没有前两条线描写的充分 。 在三个政治集团中 ,孙权的势力较弱 ,又因地理位置偏于江南 ,小说中对他的描写较其他两个政治集团居于次要地位 。 作家写孙权仅是不惜全力保卫疆土 ,北战曹操 ,西征刘备 ,是个独霸一方的军阀 。 但孙权这一条线除表现人物外 ,在全书三条主线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 因为 ,如果只写两条线 ,强弱对比鲜明 ,而这种强弱对比的形式也不易转变 。 由于有了孙权这一条线 ,在魏 、蜀两种力量的斗争中 ,就具有了不断变化的条件 。 赤壁之战时 ,蜀 、吴联合大败曹操八十万大军 ,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 ,后来蜀 、吴因荆州而关系破裂 ,“孙权降魏受九锡” ,这时足鼎立的政治平衡就发生了变化 。 这种政治上的变化在小说中就引起了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 ,产生了吸引人的艺术力量 。 可见孙权集团一条线除在表现主题上的意义外 ,在全结构上亦起着加强故事情节和形成鼎足之势的重要作用 。在小说主题的表现上 ,除上述三条主线外 ,还有三条副线也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 这三条副线 ,其中有两条(刘 、关 、张桃园结义和诸葛亮辅佐刘备集团)都是为描写刘备政治集团而设计的 ,可见作家对刘备集团的重视 。 因为作家主要是通过描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优秀品质 ,来说明刘备可以继承汉王室的天下 ,对他便不能不进行充分描写 ,通过主线写了刘备救国救民的英雄业绩(破黄巾 、战吕布 、救孔融) ,表现了刘备谦虚谨慎 、屈己爱民(三让徐州 、携民渡江)美德 ;而通过两条副线又表现了刘备的忠诚 、仁义和善于团结人与善于用人的本领 。 刘与关羽 、张飞三人情同手足 ,刘备因破黄巾有功授安喜县尉 ,与关 、张一道赴任 。 到任后 ,三人“食则同桌 ,寝则同床” 。 后因督邮索贿又一道愤然离去 。 进入西川刘备进位汉中王 ,封关羽 、张飞为五虎上将 。 而特别能表现刘备忠义之情的是关 、张遇害以后的兴兵报仇 。 其实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 ,是完全错误的 。 因为这一行动且不说西蜀的军事力量如何 ,能否取胜 ,仅从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式来看 ,它破坏了蜀 、吴联合 ,失去了与曹操抗衡的力量 。 小说中许多地方都写了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但在诸葛亮劝阻刘备出兵伐吴时 ,刘备却不听了 ,诸葛亮的劝说也仅是轻轻的一笔带过 。 因为这一情节是意在表现刘备对关 、张的忠
贞 。 如果让诸葛亮劝住刘备发兵 ,就无法表现刘备为结义兄弟报仇的精神 。 因此作家此处只能牺牲诸葛亮而成就刘备 。诸葛亮辅佐刘备一条副线 ,又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 、用人 。 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至第二次相请时 ,张飞曾说 :“量一村夫 ,何必哥哥自去 ,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 :“汝岂不闻孟子云 :‘欲见贤而不以其道 ,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孔明当世大贤 ,岂可召呼 !”不顾天寒地冻 ,不避风雪翻飞 ,必亲自往访 。 特别是第三次 ,三人离茅庐半里之外 ,玄德便下马步行 。 叩门后 ,童子说先生在草堂昼寝未醒 ,玄德便不让通报 ,吩咐关 、张二人在门外等候 ,自己徐步而入 ,拱立于阶下 。 童子再次欲报 ,玄德乃不让惊动 ,直到
先生睡醒方见面 。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 诸葛亮出山后 ,曹操命夏侯惇引十万大军杀来 。 刘备让孔明布阵迎敌 ,关羽 、张飞见孔明太年轻 ,不相信其有何本事 。 而刘备不仅将全部军权交给孔明 ,而且还要关 、张不得违令 。 结果是博望烧屯 ,大败曹军 。 由于刘备识人 、用人得当 ,刘氏集团自此时来运转 ,在战场上屡屡获胜 ,不仅建立了荆州根据地 ,而且西进成都 ,建立起蜀汉政权 。 由此可见刘 、关 、张桃园结义和诸葛亮辅佐刘备集团两条副线 ,在人物创造和主题表现上的重要作用 。
任何小说的故事情节的设计 ,都是为了展示人物性格和表现主题服务的 。 如果不能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再好的故事情节作家也是不会选用的 。 而小说《三国演义》中 ,正是通过这些不断派生出的故事 ,使人物性格刻画的更为生动 ,主题表现的更为鲜明 。 如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 ,就生动地表现了孔明的聪明智慧和过人胆略 。 一是他早已算就了天将大雾 ;二是料到曹操不敢出兵追击 。 所以才能那样坦然的饮酒 ,那样轻松的谈笑 。 因为他知道保证能将十万支箭按时交差 。 孔明那在鲁肃惊恐万状的神态衬托下的优雅举止 ,实在是令人称羡 。 再有借荆州中刘备过江招亲的弄假成真 ,七擒孟获的几次擒而又放 ,都充分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性格 。小说《三国演义》正是通过这些不断派生出的故事情节 ,借孔明等人物来歌颂刘备 ,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统观小说《三国演义》恢弘的艺术结构和生动有趣的情节设计 ,实在是令人拍手叫绝 。 虽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在民间故事 、平话 、杂剧基础上的创造 ,但我们认为那些姊妹艺术中的故事大多是些零散的 、不系统的 。 罗贯中能将这许多分散的故事集合于一体 ,结构成七八十万字 、一百二十回的长篇历史小说 ,是不能不付出艰辛的劳动的 。 罗贯中的创作可谓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