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公文语言的准确性:语言准确性
试谈公文语言的准确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大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可以说,准确是公文的生命。 ••••结合本人的有限经验与知识,我认为要想达到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用贴切的词语,使公文语言表达准确。
••••语言是由词汇组合而成,而对现代汉语丰富的词汇,选用词语必须确切,明白、准确无误地表达发文机关的意图。
••••1.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同一个基本意义,有很多词可以表达。这许多词之间,意义上有着某种细微的差别,如果把握不住这些词义上的细微差别,在词语的运用上就可能要出错,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
••••例1:要统筹安排生产和生活用水,把城市所有用水大户逐步纳入计划,按季分月下达用水指标,严格执行,认真考核。
••••此例中,对已纳入计划的用水指标,不能用“考核”。“考核”是考查审核的意思,如“考核干部”。这里应改为“查核”或“核查”。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2:作为一名下岗女工,不到一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如果没有劳动局的热情帮助,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地步的。
••••此例中“达到这种地步”是用于贬义,表示消极意义的,不合评语的感情色彩,应将其改为“有这样快的进步的”。
••••3.有些词虽不一定是同义词,但由于语言或语义方面的原因而用错了的情况也不少见。
••••例3:科技人员在工作之余通过劳动获取合理报酬的权力,应得到尊重。
••••此句中的“权力”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权力”;《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权利”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故此例中的“权力”应改为“权利”。
••••(二)语言要得体。
••••公文语言的运用,首先要合乎发文单位的身份、权限,公文撰写者要确定站在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态度、用什么词语和语气来写公文,也就是要适应自己的角色地位。其次,要考虑受文对象,了解受文单位或受文群体的情况,以适应对方的角色地位,从而确定公文语言的表达方法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再次,要考虑公文的流向,是上行文、平行文,还是下行文,语气要得当,用语要妥贴。如不能用下行文的用语和口气来写上行文和平行文。有一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在县政府当秘书,在写给市政府的请示中,用“希酌办”的字样,就属于用语口气不当、语言不得体了。 ••••(三)用语要准确明晰,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
••••公文的制作目的、内容、对象和范围都十分明确,语言表述上一定要准确。 ••••1.公文中的概念要准确,严格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结论也要准确。
••••例4: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这是对劳动合同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下定义。
••••例5:会议认为,由于机械故障而发生的这起空难事故,是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民航局局长×××同志有失职守,对这起空难事故负有领
导责任。
••••这段结论性公文用语讲究分寸,对人、事的定性准确。如“重大责任事故”是对事故的定性,用“有失职守”而不是“玩忽职守”,用“负有领导责任”,而不是“直接责任”,准确地指出了民航局长的错误性质。
••••2.语句表达准确,不要引起歧义。
••••例6:厂领导经过慎重的论证,采纳了一个工人的建议,使企业的发展出现了转机。 ••••这里的“一个工人的建议”,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工人所提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工人提出的一个建议”,应将“一个”改为“一位”或“一项”,避免歧义。
••••(四)适当运用模糊用语。
••••由于公务活动的复杂性,适当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语言更准确,行文更严谨,避免表义绝对化。
••••例7: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当然,模糊用语不等于语言含糊。模糊用语的使用要从特定的语言情境出发,不可滥用。更不能玩文字游戏,用来掩饰问题,搪塞责任。
••••例8:请同志们本着节约的精神,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此句中的“不必要”修饰“浪费”不恰当,浪费没有必要与不必要之分,这种修饰不当,造成语意含糊。
••••总之,不管哪一项要求,哪一种方法,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公文语言必须准确。尽管现代公文种类繁多,每年都有大量公文公布,但如果达不到准确性的要求,也就不可能取得有效的实用价值。因为,准确是公文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