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 不一样的林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部分章节改编而成。全文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作者采用“背面铺粉法”,泼墨如雨地描写洪教头的言行,反衬出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三位名师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关键句段品悟林冲性格特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师生,解读出不一样的林冲。
■以读促悟,在文本深处走个来回(于永正)
师:林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班长过来,我知道同学们怎么说?(悄悄地说给班长听)你们觉得林冲这个人怎么样?
生:是个武艺高强的人。
生:是个谦虚的人
…………
师(问班长):我是不是这样说的?
生:同学们说的您都猜到了。
师:为什么我能猜出来?因为这些方面连三年级的小朋友读了也能看出来。咱们读书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品味。五年级了应该有这个本事。林冲作为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的五虎上将之一,作为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为人,他的人品究竟怎样,他到底哪里非他人能比,仅仅武功高强,仅仅有礼貌,不一定算得上英雄。我在备课的时候读出过一个字,林冲的人品最可贵的一点,用一个字就可概括。我把读出的这个字,写在手心上。(借学生的钢笔在手心上写字)请你们仔仔细细读课文,看看你们能不能把林冲的为人,他的人品,用一个字概括出来,等会儿再看看咱们写的是否一样。
(生默读全文,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文第三、四、七自然段,得出“让”字概括林冲的为人和人品)
…………
师:同学们,一定记住,带着思考去读书,一字一字去读,抓住重点去读,这样一来你的收获就会比别人大,你的本领就会了不起。大家读来读去读出一个“让”字。林冲的为人,他的人品,最可贵的一点,最不同于他人的一点,是一个“让”字。当然说“谦”“礼”“忍”的同学也有道理,尤其是写“忍”的同学,很了不起,但“让”更准确。细分起来,还有许多不同的“让”。这许多不同的“让”就能把你们写的字包括进去。打开书,谁能站起来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五句,读慢一点。
生:第三自然段前五句看出礼让,后面几句表现忍让。
师:第四自然段呢,可以用什么概括?
生:第四自然段强调谦让。
师:第七自然段呢?
生:读第七自然段得出宽让。
…………
■萨特认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语文教学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于永正老师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首先引导学生把字音读正确,课文读通顺,获得对林冲的初步印象,接着抓住重点段,师生研读,将林冲的人品浓缩成一个字――让,最后从林冲的言行中细分“让”的不同内含。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走进文本深处,与林冲的精神品质多次邂逅。于老师的教学过程是“浪漫――精确――综合”(怀特海《教育的目的》)的过程,沿着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脉搏,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以说促思,在寻章摘句中提升(孙双金)
师: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叫好汉吗?
生:勇敢的人。
生:重情义的人。
…………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课文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谁?
生(齐):林冲。
师:(板书:_______ 的林冲)这里黑板上有一个填空,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林冲是怎样的林冲,前面加一个什么词语合适,加词的理由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句子当中能找出这些理由。先不要举手,把手放下,同座位的先讨论讨论。别急,还有一个要求,待会儿我让你站起来讲的时候,不仅要讲出你认为林冲是一个怎样的林冲,还要讲出你的同桌, 他认为林冲是怎样的一个林冲。就是要把同桌的话、同桌的语言原原本本说给大家听,就是要学会倾听同桌的发言。知道了吗?
(生开始互相讨论交流,联系具体语句得出林冲:谦逊、机智、心胸宽广、勇敢、善于思考、镇定自若、武艺高强等)
师:林冲是这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武功了得啊!那是什么样的本事啊。洪教头没有见过大世面,他自认为是柴进的师父,自认为自己有点本事,就谁也不放在眼里了,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林冲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起读读第七自然段。
…………
■吴忠豪教授指出: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们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另一方面,它不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孙双金老师课开始就在学生心中树立好汉的原型,学生带着前期的理解反复阅读课文。孙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之后就隐身于他们的背后,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分享。不同的学生因其心智敏感度的不同,联系文本语言从多个侧面诠释着好汉的本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学生以言语为媒介,将“言、象、意”融为一体,完成外部语言内化、内部语言外化的心理过程。
■以辨促识,在拓展处再现人物全貌(窦桂梅)
师:面对如此狂妄、无礼、骄横的洪教头,而林冲呢?
生:只说了两个字――“不敢”。
师:这“不敢”一个嫌不够,又重复了一遍――
生:“不敢,不敢。”(读出了谦虚的语气)
师:态度如此“谦虚”。人家是柴进的老师呀,不看僧面看佛面。于是林冲连说――
生:“不敢,不敢。”(读出了礼貌的语气)
师:我听出了是一份“知礼”。想到自己是个犯人,已经连遭不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忍着吧,于是林冲连说―― 生:“不敢,不敢。”(读出忍受的语气)
师:多么忍让的林冲啊!
…………
师: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写到林冲与“不敢”相关的内容加起来有14次之多,其中“岂敢”1次,“怎敢”1次,“敢道怎的”1次,“哪里敢”2次,“如何敢”3次,“不敢”6次。将14处“不敢”的不同表达,替换到这里,你猜猜,林冲又会怎样连说呢?
(生练习朗读)
师:尽管多次朗读.我们又怎能完全读出当时林冲真正的心声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啊。朗读至此,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冲?
生:林冲太善良了,能原谅迫害他的人。
生:林冲太能忍了,真是忍气吞声,忍辱负重。
师:你们知道吗,后人对林冲的性格有这样的评价――
(师出示评价,生读评价)
生:林冲性格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窝囊”。
生:他是一个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而谨慎的人。
生:林冲是一位具有懦弱性格的正气英雄。
师:朗读至此,面对着这种和黑板上截然不同的评价,请你陈述你的观点。
生:林冲是有些懦弱,但是他必须忍辱负重,而这英雄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尽管如此,林冲在我心中就是个英雄,而且,对待洪教头,没有把他打瘸、打伤,说明林冲还是善良的。
…………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中国传统思想认识论中一直存在“二元对立”说法,非好即坏,导致了对人的认识不够全面立体。窦桂梅老师用文本教学,并进行适度拓展延伸,以俯瞰的角度,指引学生读出林冲谦逊、忍让的背后所包含的懦弱,林冲在学生心中也就立体、多元起来,这符合生活实际,有人的味道,从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阅读经典,品悟经典的魅力,又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因此,课堂更高效。
综观三位名师的课堂教学,于老师的深度、孙老师的厚度、窦老师的广度各显其美,相得益彰。林冲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经他们指导的课堂解读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丽。(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