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信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信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信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信客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2.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分析人物的职业命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信客]】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信客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感知课文内容,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

情景创设、自主学习、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分析人物的职业命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索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人情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交流并解决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2.难点

探索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因素和人情因素。

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创设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

透读感知文意、叩读文本探究拓展。

3.课时安排

一课时。

4.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

5.课前预习

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在以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还没有电话的年代,人们依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吗?(写信)对,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非常流行写信,交笔友。在城市里,有邮局,邮递员可以骑着自行车分发信件。但是如果是在很早以前,交通极不方便的时候,这些信件该由谁来传递呢?(信

客)而这个信客传递信件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今天我们就要来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信客。(出示PPT1)

二、文本探究,对话教学

(一)信息、信用、信念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小信客为乡人们带来了什么信息?(出示PPT2)

预想:①只是来看看热闹,看看各家出门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希罕物品。„„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②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③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④柔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⑤信客,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

(学生寻找的差不多后,出示PPT4)

2.信客又给外出谋生的人带去了什么信息?

预想:①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有了不祥的事。

②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

③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学生寻找的差不多后,出示PPT53.小信客不做信客后,连接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是靠什么来连接的?

预想: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出示PPT6)

4.老信客在文中共说了几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出示PPT7)

预想: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学生寻找的差不多后,出示PPT8)

5.小信客在决定不做信客后,为什么要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出示PPT9)

预想:小信客的一生都在完成老信客的心愿。“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这成为两代人的信念。(出示PPT10)

(二)对比

1.在二三十年的送信生涯中,小信客是如何坚守“信客”这个职业的?(从所处的环境和人物行为来阐述)(出示PPT11)

2.老信客是用什么方式来坚守信客这个职业的?(出示PPT12)

(提示)老信客既然已经不做信客了,为什么还逼着小信客讲各个码头的见闻?

3.阅读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说说:(出示PPT13)

预想:相似点——为了一个信念,历经坎坷。不同点——前者为了自己的命运,后者为了乡村的通信;前者在单一的环境中坚持,后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坚持。

4.根据对比分析,用标点符号表明“两代人”职业/命运的代代相承图。(出示PPT14)

总结:在时代巨变面前,他们最终放弃了苦苦撑持的信客生涯。小信客无可挽回地成了乡村地最后一个信客。他们默默地忍受着,苦苦地坚持着,这样地坚守更为悲壮,也更为感人。

(三)时代

信客这个职业为什么在小信客这一代就结束了?

(出示PPT15、16、17,补充资料)在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农耕文明„„

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剧变中,乡村社会所受到的冲击和孕积的矛盾已经是前所未有„„

晚清乡村社会在剧烈的变动过程中„„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 „„”

——《信客》

1878年,总理衙门同意海关试办邮政。

1896年,光绪正式批准开办清邮政官局。

1897年,各邮局正式对外办理业务。

1919年,浙江邮政管理局附设邮政储金局,办理邮政储蓄业务。„„

绿色邮箱

包办邮寄

血脉

——《信客》

大龙邮票→邮箱→电子邮件

总结:在时代的变迁下,通讯方式的改变让信客这一职业最终消失了,正因为此,两代信客为之付出的努力更为悲壮,也更为感人。

三、观看影片片断,结束课堂

看《那山、那人、那狗》其中艰难跋涉送信的片断,更直观的感受信客这一职业的艰难,强化学生的感受。(出示PPT18)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作为信客墓碑上的墓志铭。

教学反思

《信客》一文的材料也许是作者从乡人处听来的,也许是作者发挥了主观性的艺术想象力,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副民国时期作为必将消失的职业的从业人——信客的生存图景,让我们穿过时光的尘埃看到了在中国僻远的乡村所曾经发生过的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事。透过这些事,我们似乎隐隐听到了作者发出的一丝叹息。(由于作者用笔过猛,也就是在用笔方面过于浓烈,使得我们认为作者对人物的命运有着深切的体悟,似乎还有一种悲悯

的情怀。)作者笔下那个平凡中隐隐渗透着传奇的乡人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在城市和乡村的两端行走,一直走到白发苍苍,一直走到心力憔悴。其间的人间百味也许只有他才明了。还有那位老信客。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蛛丝马迹”。就是这些“蛛丝马迹”让我们产生了好奇,对他的命运投以关注,对这些生活在远离我们视野范围外的一类人投以关注之情,并产生这样一种疑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如此命运多桀?(尽管在这方面作者并没有深究。)作者写下这些事件和这些人的意图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悲悯和记录湮灭的史料吗?收录于《文化苦旅》中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将此视为一起文化事件?

我想,既然教材编选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带有史料意味的文本,其间传递了一些并不翔实的信息,关于人,关于事件。我们能否理解、丰富、深化这个人,这个事件呢?在这样的思路下设计了本课。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