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费 [垃圾处理凭什么收费_]
日前,国务院批转了住建部等16个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将"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甚至"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作为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手段,收取垃圾处理费本无可厚非,但凭什么收、如何使用仍值得商榷。 [详细]
垃圾收费按收入水平?
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 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制首要注意的应是公平性原则,即要体现污染者付费、使用者付费的原则, 不同垃圾量对应不同的费用。《意见》中要根据"居民收入水平"确定收费标准的做法,显然与公平性原则相悖离。在常见的垃圾收费方式中,均不存在这一征收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唯一目标,就是垃圾源头减量分类。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会按分类要求将垃圾放入垃圾桶。这与垃圾分类宣传的缺失不无关系。
垃圾处理费: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
1972 年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 环境委员会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 (Polluter Pays Principle) , 污染者必须承担清除和削减污染后果的费用。后来该原则又扩展到了"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Polluter and User Pays Principle) , 污染治理的受益者也应当承担一定的费用。生活垃圾收费正是基于以上原则提出的。作为使用者, 居民和企事业等单位享受由政府提供的垃圾收集、运输和最终无害化处理等服务, 应为此支付费用。垃圾收费标准不是垃圾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而是垃圾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的运行费用。 [详细]
多数国家按量收取垃圾费
垃圾收费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即税收方式——将垃圾费收缴附征于一些税收, 如财产税、营业税、人口税和产品税等;附征于公用事业的收费——将垃圾处理费附征于水、电、煤或有线电视费中;直接收费——直接向公众收取垃圾费。直接收费按照计价方式不同, 又可分为定额制和从量制。
垃圾收费定额制因计费成本低、管理难度小,在中国被广泛采用。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定额制对垃圾减量化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居民排放的垃圾数量与所缴费用无直接关系,忽略了公众在垃圾排放量上存在的差异,因此居民无减少垃圾量的动机, 甚至可能引起恶意多排垃圾的现象。
大多数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瑞士、比利时等,均采用按实际排放量的方式收取垃圾费。这些国家通常以垃圾袋或垃圾贴纸或标准垃圾桶为计量单位收取垃圾费, 最能体现"污染者付费"、"使用者付费"原则。 [详细]
不能绕开垃圾分类谈垃圾收费
很多发达国家在多年的垃圾管理经验中都充分认识到,垃圾末端处理的对策是被动的,只有对垃圾采取源头减量和有效的资源化利用,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所在。垃圾收费的重点并非收费,作为一种环境政策工具,只有和垃圾分类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显著的作用。建立完善垃圾收费制度的国家无不是有效施行垃圾分类政策的国家。因此,抛开垃圾分类只谈收费只能是为收费而收费。
美国街头的垃圾收集车
瑞士街头的垃圾回收站,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小小的桶,其实整个地下都是空的。最后一个蓝桶是扔易拉罐和铁罐的,而最远处的黄色小桶是装废电池的。
在寸土寸金的日本办公场所,分类回收垃圾筒仍然会占据一大片空间。
美国多州用鼓励法:让居民自动分类垃圾
美国各州、甚至是州下属的各个城市的垃圾收费政策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减少垃圾量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目标。每周都有人专门负责上门回收垃圾,例如在弗吉尼亚州,不管是公寓还是别墅,生活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必须分开来扔。哪怕一只小小的塑料盒子上,也会画着可回收的标签。在艾奥瓦州、密苏里州和新泽西州、明尼苏达州等地,垃圾则必须用专门的垃圾袋装好,或是需要贴上专门的垃圾标签,才有人回收。而这些垃圾袋和垃圾标签都需要出钱购买,制造垃圾越多花费越多,借此来鼓励人们少扔垃圾。为了让人们享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一些地市政府的垃圾回收站还会专门用生活垃圾制成营养土,供人们免费领取培育植物。[详细]
瑞士垃圾回收率高:得益于公民环保教育
瑞士的垃圾回收率非常高,70%的废纸、95%的废玻璃、71%的塑料瓶和近90%的铝罐都得到了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率也达到了2/3,都处于欧洲领先地位。瑞士各州对于垃圾处理的规定不尽相同,当地的居民大多都会自觉地将垃圾至少分为厨余、纸张和其他垃圾三类,放入对应的垃圾箱中。每一片居民区还会设立一个分类更细的可回收垃圾的回收点,将玻璃瓶、易拉罐、金属之类的物品分开回收。这些都与当地长期的环保教育密不可分,据了解,瑞士的小学里就有环保课,教给孩子们怎样给垃圾分类。 [详细]
日本垃圾分类最成功:投放垃圾严格规定时间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空气中测得的二恶英水平,竟是其它工业国家的10倍,空气与土壤中的二恶英含量均严重超标。因此日本人改变思路,在控制垃圾产生的起点上大做文章减少垃圾产生量的同时,从2000年起,日本先后颁布实施了《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政府为宣传垃圾分类做得也很到位,横滨市给每个市民发了长达27页的垃圾分类手册,有518项注意事项和条款。
除此之外,日本对垃圾投放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市民需在指定时间将分类好的垃圾送到指点地点。垃圾中转运输站等机构每年年初都会给责任区内的每一个家庭发放垃圾挂历,每天收运什么垃圾,在挂历上都有文字图案标明,一目了然。居民们每天只管按图行事,就轻松做到了科学分类回收。 [详细]
韩国垃圾收费从量:变相改变人们垃圾分类意识
韩国最初也并非通过收费来强化垃圾分类这一观念的。1995年韩政府通过垃圾从量制确立了"污染者付费原则"后,韩国市民想方设法分类垃圾,以便减少要用的垃圾袋。施行后,消费者和企业也都发生了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包装能被再利用或容易处理的产品,企业也开始做了适当的调整,如包装轻量化、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等。据韩国环境部"垃圾从量制施行十年的评价结果",人均垃圾排出量从1994年的1.33公斤减少到1.03公斤。据推算,其间的垃圾处理及填埋费用消减了约7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420亿元)。 [详细]
垃圾分类推广十年仍然"垃圾围城"
2000年,原建设部公布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多年时间过去了,除了垃圾分类问题一直在"原地踏步",垃圾围城的现象仍旧愈演愈烈。事实证明,处理垃圾不存在一劳永逸的方法,不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量,单一扩大垃圾处理能力,垃圾处理仍然会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无底洞。
垃圾围城:北京周围的垃圾场。即便如此,全市仍将面临无处投放垃圾的境地。
中国城市垃圾处理量跟不上产生量,“垃圾围城”成趋势
生活水准的提高和居住人口的膨胀,正在成为影响城市垃圾产生量的两大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居民和单位生活垃圾产生量日均达到1.84万吨,垃圾增量目前仍按照每年8%左右速度持续上升。在垃圾产生量增加的同时,处理能力却严重不足。曾有预言,按照目前北京城市垃圾的增长速度,3年内,全市垃圾填埋场就会填满,全市将面临无处投放垃圾的境地。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3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局。除县城之外的600多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详细]
垃圾生产量难降低,中国城市垃圾分类成摆设
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喊着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另一方面但却鲜有城市真正见到实效。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国内绝大多城市都既没有建设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废旧电池处理的专项设备,也没有建立大型分拣中心。因此,城市中的生活垃圾,即使被居民进行了一次分类,但最终还是被混合运走,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这是目前很多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现实情况。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是导致许多城市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详细]
中国的垃圾分类制度起步并不晚,跟欧美等国相差无多但却赶了个晚集,至今仍靠拾荒大军人工分类垃圾,中国垃圾分类收费不是简单的一收了之。在垃圾分类制度从未真正建立前提下,垃圾治理效果难以让市民放心,凭什么认定收费能够搞定现有的城市垃圾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