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观思考_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我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接受着西方的文化,深受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影响,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价值;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80-02
一、文化、价值和价值观
关于“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大概有一百多种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三个层面。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由于时代、区域、民族发展历史不同,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不同,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文化涵盖内容也不同,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价值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指客体的某种功能或属性能满足主体需求的关系,它包括来两个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功能或属性的肯定和认可;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能满足主体的需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又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核心价值观是指某一个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
根据价值和价值观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价值观简单的理解为:在文化领域里一些现代和历史被重视或被否认及言行所引起的感想,是指主体对文化的基本认知和观点,包括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产生、本质、作用等方面的认识。通俗来讲,所谓的文化价值观,即作为文化主体人认为什么样文化是好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对好文化和不好文化的判定。文化价值取向是作为一种适合自己的人生信仰。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既表现出积极科学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合理的一面。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分析
改革开放既是一次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也是一次文化思想的大解放,社会出现多种文化、多种思潮并存的现象,在这种多种文化撞击的信息大爆炸时代下,90后的大学生对国外文化、非主流文化十分敏感,多种文化的撞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个性、自由,日益以自我感觉为价值标准。由于所处的时代,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个人需求相对容易满足,加之网络信息的传播,使他们能接触更多东西、更新鲜的东西,在这种大环境中很易促使他们张扬个性,注重标榜自己,他们中很多不在乎社会的看法,认为别人不同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压抑,应该不去理会,社会责任感有所降低。由传统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向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
第二、对高科技文化知识的执着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而社会急缺高技术人才,这样,就促使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文化过多崇拜,过多的追求。多数大学生很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出现考研、出国、考博热,这些也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最新、最高端的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
第三、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淡化,西方文化模式强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使大学生接受文化知识载体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课本和传统的说教,出现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由于这个区域目前缺乏监管,导致良莠不齐的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进出大学生的头脑,泛滥成灾的商业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文化和行为方式等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生活观、交往观和公平观,侵蚀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使之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既有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批判,甚至企图以外域思想文化取而代之。根据本人所在学校调查,6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中50%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
第四、政治意识日渐淡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信仰缺失。据调查显示,60%以上大学生每天最关注是经济和娱乐,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关注政治。绝大多数对主流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也不了解,甚至怀疑它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部分学生经不住诱惑,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而新兴起的非主流大众文化更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获得价值认同。
第五、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与新生价值观的成型。其一、自我的利益观。大学生追求更加现实化、更加物质化生活,大学生更加注重行为投入与产出,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急功近利已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二、粗放的消费观。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为了突出个性,追求格调高雅、讲究生活情调,大学生开始追求名牌产品,并将名牌产品视为高质量生活的象征,追求产品的符号价值,追求时尚文化。其三、随性的婚恋观。随着西方文化、伦理的传播,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遭遇到巨大冲击,大学生对于婚外恋、离婚、年龄差距、同性恋的看法愈发随性,在选择婚恋对象方面,他们越发看重财富和权势背景。其四、多变的择业观。当代大学生缺乏一定职业规划能力,没有结合自己专业、兴趣和周边环境深入思考研究,通常跟着感觉走,随大流或啃老族,常抱有“各方面都尝试下,多锻炼下自己”的心态,出现大学生换工作的频率高的现象。这样既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又不利于自身长期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下的行为方式分析
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出现不合理、不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行为,结合自己观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西方的生活方式盲目追随。西方生活习俗如今在大学校园日益盛行,其影响力逐步扩大,主要体现在节日元素的西化。像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深受当代大学生喜欢,他们在这方面投入要远大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投入,他们对西方节日的认识也远大于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而且部分大学生将过“洋节”作为一种时尚,形成一种习惯,视为表现自己的一个舞台,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尽情的放纵地狂欢、发泄,表现自己无拘无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二、热衷于网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网络、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3G、4G、WIFI技术和智能手机普及。如果不带手机他们会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课堂上出现“低头族”,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人曾做过这样的调查:如果上课时课本忘记带了,结果只有不到50%学生会回去拿,如果上课时手机忘记带了,结果会有70%以上的会回去拿或者让同学代拿。据调查:40%以上的学生一周上网时间超过30个小时。他们把网络视为自己的“贴心朋友”、“小伙伴”、“助手”。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加之网络有很多不合理的内容,会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会使大学生开始慢慢脱离现实集体,不利于他们的群体生活。
第三、热衷于实用的文化知识学习,而忽略传统文化知识学习,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基础课思政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很功利的现象,追求实用,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他们课堂的学习中,他们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基础课和思政课课堂受忽视,到课率比较底,认为这些课程的学习不重要,也不必要。另一方面,在他们的课外的文化学习中,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大学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很少涉猎。
第四、热衷于社团和娱乐活动。如今的大学校园可谓是“百团大战”,批量大学生不慎重考虑就涌入各种社团,而且经常出现一个学生加入多个社团,美名其曰“锻炼一下自己”。另外,现在大学生娱乐取向多样化,他们更热衷外来的娱乐方式与文化产品。娱乐取向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生活,但也反映出学生们的空虚迷茫,他们借多样的娱乐活动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在这方面如果处理不当,会耽误大量学习时间,既消耗自己的精力又增添了家庭经济负担。
第五、追星族、偶像崇拜在高校校园一直存在。现在大学生还有很多大学生在“追星”,他们追求他们风格,模拟他们穿着、行为,甚至是思维方式等,追求一些远远脱离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校园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核心价值观引导及策略探究
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和文化行为出现不合理、不科学的一面,总结一下有如下几点。首先,经济全球化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文化冲突,大学生缺乏一个合理科学而又清晰的判断标准,很容易迷失自我。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改革及其取得成效对文化认知的影响,加之外来文化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冲击。再次,高校教育模式相对滞后,传统教育模式越发无法适应塑造和维系大学生文化学习的需要,道德教育环境的变迁、高校道德和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乏力,内容的枯燥和教学形式的单调使大学生对基础课、思政课缺乏兴趣,缺少认同感,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最后,互联网等媒体无序挤压,通过互联网,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大学生的头脑,产生了激烈的冲撞与融合,影响其价值判断。
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培育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加大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要高度关注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提供了依据,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主观对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要有具体实施的策略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起到其引导作用。基于此,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究。
第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组织高校的师生认真学核心价值观,解释其深刻内涵,讲解其应用价值及意义,党员同志要起带头作用,师生共同参与,增加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并具体落实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政治文化认同教育。重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正确讲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主义理论体系,宣扬社会主流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第三、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重视大学生政治情感培育,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政治观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要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其次,注重政治理论的熏陶,政治理论灌输上要注意内容的发展性、开放性,重点强调其启发性、引导性,灌输方式上既要继承发展又要批判创新。
第四、在各种文化冲突下,优化文化结构,树立主流文化。一方面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加强民族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实质,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产生由衷的认同。另一方面借鉴西方文化,培育跨文化交往能力,西方文化中科学、民主、开拓创新的精神等先进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那部分是值得借鉴的,面对西方文化,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敢于敞开胸怀,大胆批判地吸收,在激荡中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但要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第五、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科学设置人文社科方面课程,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加深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化。同时,加大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及传播阵地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既影响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加大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既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实际需要,意义重大,影响至深。
参考文献:
[1]田景博.当代大学生文化观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5).
[2]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