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作文大全 2017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精选)

2017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精选)

2017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六)(世界现代史)一、选择题:1.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

2017高考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

2017年高考历史最新信息押题卷(六)

(世界现代史)

一、选择题:

1.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

A.十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3月18日革命 D.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同时,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这反映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状况。故选D。十月革命和七月事件发生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通知时期,排除A、B;3月18日革命是指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排除C。

2.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说明应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

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应选D项。

3.下图是纪念十月革命中的一个镜头,老人和孩子的脸上流露出对十月革命的深切崇敬,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思想认识达成统一

B.俄罗斯要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C.俄罗斯要向社会主义国家表示友好关系

D.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和图,可知十月革命在俄国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实质说明了十月革命的深远影响,故选D。A、B、C三项与图文无关。

4.某学者把苏联(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次,是面对现实的实验,指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5.“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好转后进行的调整,它是在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度到资本主义的时代的政策,材料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说明当时的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了困惑,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不同。

6.赫鲁晓夫曾说:“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

经济的强有力手段。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这表明赫鲁晓夫想通过改革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C.巩固斯大林体制的地位 D.推动荒地开垦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能力。材料有效信息“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故选 A。

7.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

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时间判断,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代,对斯大林体制虽有触及,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仍然存在,这一点为五年计划报告内容所证实。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B项正确。

8.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答案】D

【解析】勃列日列夫改革的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D项符合题意;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A项错误。他的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B项错误。C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

9.“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经济危机的理解。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故选 C。

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专号,

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C

【解析】 抓住题中的时间:1933年,可知西方大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知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故选C。

11.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 “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因此, 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

12.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其直接影响是

A. 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 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 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危机对世界的影响。经济危机期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引发关税大战、贸易大战,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矛盾日趋尖锐,故A项正确。B、C、D三项属于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自身的影响,可排除。

13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C.经济危机冲击贸易自由化政策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答案】C

【解析】 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实力逐渐超过了英国,而从材料信息可知,在不同时期,英国的关税税率整体上低于美国,故A不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界金融体系,与关税税率升降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从表格信息看,与其他时间相比,1931时,英国和美国的关税税率都是比较高的,这和两国在经济危机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14.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930~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数额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造成1930~1936年中国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长期战争的影响 B.国共对峙的影响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理解。材料的时间是20世纪中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中国商品的出口受到影响。

15.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

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只有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可见“蓝鹰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一行动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故选B。

16.1937 年5 月24 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我

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罗斯福主张限制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工人工资,这反映在新政措施中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选B。

17.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把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后来罗斯福新政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据题干情境说明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A为治理纳西河流域,符合题意。

18.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依据相关教材知识考点再现以及根据“二战后”的时间关系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政策的变化是其主要原因,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19.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

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答案】D

【解析】题干反映的凯恩斯理论失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 AB项排除;70年代苏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说法错误;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是80年代的经济滞胀,D项正确。

①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此题用排除法,这一时期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排除 ②,选A。

21.下面照片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直接背

景是

美国国营铁路公司 法国国营铁路公司 日本国营NHK电视台 联邦德国国营铁路

A.西方社会危机十分严重 B.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

C.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归纳能力。根据题干中四图的主要信息特点分析,其共同点是“国营”企业,这是二战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体现,其产生的背景应归结到西方社会的严重危机,国家只有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才能消除这些危机。

22.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答案】C

【解析】 观察表格,其数据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工业比重变化的趋势。A、D项表格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项表述有误,故排除。从1960——2000年发达国家积极开展科技革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得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结果使得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

23.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推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

24.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D.富人乐于输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税前和税后工资差距明显缩小,反映的是通过国家税收政策可以起到缩小贫富悬殊的现象。故选C。

25.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有

①经济持续增长 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 ④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就业人数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则在逐年走低,故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故选A。

26.图10为小王整理的《美苏争锋》一课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图10

A.争霸 丘吉尔 古巴

B.冷战 马歇尔 古巴

C.军事对抗 肯尼迪 柏林

D.冷战 丘吉尔 柏林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冷战格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形成的标志,根据冷战相关史

实回答。主要对抗形式①中应是冷战;②应是美国对欧洲实行的马歇尔计划;③中应是古巴导弹危机。

27.右图是某一国际组织成员国分布示意图。该

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A.遏制苏联

B.控制亚洲

C.对抗美国

D.南北合作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从图片的标志

以及成员国家分布主要在欧洲、美洲等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来判断应该是北约。北约成立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

28.图10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两期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

图10

A.“冲突加剧了” B.“盟国时代来临了”

C.“冷战该结束了” D.“美国人输了”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时间“1988年和1990年”和图中美苏领导人的交往分析,此时处于冷战的末期。其余三项不符合史实。

29.有人把苏联的一次行动称为“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了一只刺猬”。下列图片反映了此“行动”的是

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 1961年修建柏林墙 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62年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

A B C 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从材料看,苏联的行动造成美苏关系紧张,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处于核战争状态,故D正确。

30.图6所示局面的出现

A.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B.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

D.标志着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后的格局

图6

【答案】C

【解析】考查图片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解的能力。知识点:美苏争霸。从图片中的“平壤”、“汉城”、“1953年形成的军事停火线”,可知反映的是朝鲜半岛分裂。ABD说法错误。

A.工业化运动 B.美苏争霸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政治形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表格数字看,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都呈下降趋势,纵观这一时期苏联的形势是美苏争霸。其它三项在时间上不符。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该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分析可以理解到随着欧洲和中国等的崛起,摆脱了美、苏两极的控制,反映了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世界上的各种力量出现分化和组合,欧洲一体化、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日本提出以美日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3.下表为“198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国际因素是( )

A.中国多边外交政策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C.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演变。从图表信息可知,1993年,中国与日本和美国的贸易额迅速增长,与苏联则没有贸易。此情景直接与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瓦解有关。A与材料信息无关,B表述错误,D并非“直接因素”。

34.阅读《50—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表》,由此表推出的结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1949 1959 1969 I979 1989 1996 年份

成员58 83 125 149 156 185 国数

A.成员国增长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 B.60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期

C.90年代增长与世界格局多极化有关 D.世界政治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 90年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C说法不正确。AB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测出来。

35.世博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据此判断,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揭示人类已进入城市化时代

B.“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交通与通讯——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提醒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

D.“科学.文明和人性”;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答案】D

【解析】考察对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理解。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一个世博会的主题应吸取二战的教训,极力争取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反对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以此可以判断选D。

36

C.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 D.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ABD三项符合所学,C项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说法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存在这种说法。

37.2004年5月1日1日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扩大会议上说:“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11个新成员国和7500万新的欧盟人民。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促进欧盟扩大化最有利的条件是

A.共同的文化遗产 B.共同的心理认同

C.美国势力的减弱 D.两极格局的结束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一体化。从材料中“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联合的欧洲”,可知冷战结束推动了欧洲进一步联合。故选D。其它三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38.“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政治格局。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美国称霸的结果只

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由此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不是某一大国称霸,而是多种势力均衡发展。

39.2010年1月第40届世界经济达沃斯论坛将主题确定为“重新思考价值观、重新设计合作体制、重新建设相关国际机构”。三个“重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世界

A.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进一步发展 B.动荡局势的加剧

C.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D.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题干提示“三个重新”反映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重建新的价值观、体制、国际机构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这反映了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下,必须和谐共处,共同面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40.2011年9月13日《浙江日报》撰文指出:目前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除了美元之外,一种或几种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将会崛起,欧元和人民币是主要的候选对象。这反映的实质是

A.政治格局多极化 B.经济格局多极化

C.科学技术多极化 D.思想文化多元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是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逐步丧失,欧元和人民币说明的是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到:“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1)问,苏俄成立初期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一中“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分析,应是新经济政策。第(2)问,根据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面临的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国防实力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建设成果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苏联实行国家调控经济政策回答,最成功的事例是罗斯福新政,其影响是加强了政府干预经济。第(5)问,结合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回答。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2) 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

(3)表现形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成果: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原因:西方国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事例: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影响: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 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30年代”可知是苏联模式;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可知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

(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3.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

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

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联系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及各国纷纷抬高关税、各国缺乏必要合作等知识回答“形成原因”。

第(2)问从材料一反映了贸易保护的盛行和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失望,结合教材知识“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等知识回答。第(3)问从贸易保护的消极影响和加强合作的必要性角度入手,分析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回答“内在联系”;结合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回答“重大作用”。

【答案】(1)特征: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滞;国家间外贸联系减弱。

原因: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面对危机,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人类对威胁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机还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

(2)影响:①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③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④也使得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信任危机。

(3)联系:材料一中主要国家政府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促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作用: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有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

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概括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第(1)小问材料显示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三个时期:工业革命、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战后;结合这些时期相关政策来说明。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材料,从高福利制度弊端来分析概括。第三问从制度建设,吸取西欧教训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多种因素: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资产阶级统②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加大了社会福利;③二战后西欧治;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④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

重大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两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原因:①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②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③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④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之一。

(3)启示:①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以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③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防止社会惰性。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

——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一些比较务实的人,则希冀并致力于逐步消除各种祸患和通过国家干预或组织工会来调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人,以马克思为首,则鼓吹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进行无情而不可避免的阶级斗争的理论。……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830-1870》

材料三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动荡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严重的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结症所在,使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杨宁一《20世纪的文明演进》

请回答:

(1)请以18、19世纪英国在政治方面的相关史实来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的这些主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马克思的主张在法国和俄国有何实践?

(3)二战后,现代化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概括指出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4)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内外压力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请从政治、外交、思想和经济方面归纳发生的变化。

【解析】第(1)问英国考察的是对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发展:可以从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政党政治加以归纳。第(2)问考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实践的理解。原因可以从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考虑;实践指的是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3)问考查的是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理解。可以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纷纷由自由放任改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实行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制度完善:福利国家的建立。第(4)问考查的是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与调整导致诸方面变化的理解。政治上可以从结束文革“左”倾错误;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恢常;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思想: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

(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期的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政党政治的成熟。

(2)背景: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效率,但缺乏公平,社会矛盾突出。实践:(法)巴黎公社革命; (俄)十月革命。

(3)改革和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答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也可以);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建立。

(4)政治:结束文化大革命。 外交: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③1972中日关系正常化;④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经济:改革开放。 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

46.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仍然在肆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的原则面临严重威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材料二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表明,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什么特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

措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四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

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3)根据材料四,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五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2001年1—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请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解析】 第(1)问由示意图可知,1854—1856年英国出口以工业制造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与食品为主。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结合此时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回答“历史背景和目的”。第(2)问材料信息反映了各国纷纷抬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实行货币贬值以应对危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 第(3)问材料信息反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回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推动回答“原因”。 第(4)问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等知识回答“原因”。结合时政知识及相关学科回答“建议”。

【答案】

(1)特点:出口以工业制造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与食品为主。

背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拥有强大的贸易竞争优势;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目的:打开国际市场,掠夺廉价原料。

(2)相同点:强化贸易保护政策;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各国经济危机近一步加深;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紧张局势 。

(3)主要特点:增长幅度大,增长速度快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等。

(4)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

建议: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增强商品竞争力;开发国内市场以摆脱过于依赖外需的现状;努力争取到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等。

47.(26分)今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请阅读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材料一 近代史上,欧洲各国有众多的思想者一直在为实现欧洲统一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直至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血流成河的惨剧之后,欧洲人才痛定思痛,开始脚踏实地,向欧洲统一迈进。

——2002年1月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三 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与欧共体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注:以1974年时的欧洲共同体九国作为一个整体)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4分)简述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世界多极化的根源”。(6分)

(4)有人认为世纪之交的欧洲是发展与动荡并存,请举史实说明。(4分)

【答案】

(1)目的:消除欧洲国家间的隔阂,消除战争根源,实现永久和平。(4分)

(2)目的: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4分)

原因:二战后,欧洲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国际地位下降,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4分)

影响:削弱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4分)

(3)随着欧共体经济实力增长,欧洲在政治上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6分)

(4)说明: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等。(答出其中四点给4分,总分不能超过4分)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第(1)问,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开始迈向统一,可见其目的与欧洲的和平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从其经济政治的附加条款可以看出其真实目的。第二小问,从材料的信息看,其所述三个史实都表明欧洲试图脱离美国控制的倾向,可以从这个角度去挖掘答案。第三小问,注意其限定词“世界格局”,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首先要清楚当时的世界格局是什么,再回答其如何形成冲击。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格局是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欧洲的联合和崛起对此构成了冲击。第(3)问,注意材料四和材料三之间的因果关系。材料四经济差距的缩小是导致材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