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科类结构状况和发展态势分析_结构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科类结构状况和
发展态势分析1
韩丁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天津(300381)
摘 要:本文选择高等院校专业结构中的科类结构为切入点,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年版)等文件和资料为依据,归纳统计出1998-2002年我国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专业和体育交叉专业的科类结构状况,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环境的变迁趋势,分析预示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和体育交叉专业的设置发展态势,以期为高等院校主动适应专业环境变迁设置新专业和教育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科类结构
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专业化倾向。高等院校依照学科设置各级各类专业,又依据专业设计各种各样课程。而其中不同专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呈现结构态势,成为构建高等院校创新知识、传播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支撑结构;不仅构成形式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而且构成专业的科类结构;而专业科类结构不仅反映高等教育中各类专业的分布状态,而且体现社会经济等环境中的各类职业的状况,决定和影响着高等院校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发展发挥全面促进功能,在知识社会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轴心”机构。
伴随着我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等教育创建于19世纪末。1898年清末开始,高等学堂依经、法、文、医、格致、农、工、商8科设置[1];1912年民国起,高等院校依文、理、法、商、医、农、工7科设置大学,依工、农、商、艺术、音乐、体育、外国语
1949年建国以来,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经历了4个阶段等设置专门学校及高等师范院校[2];
的调整,由1953年的215种、1957年的323种、1963年的432种、1980年的1039种、1983年702种、1988年的504种,调整到1998年的249种(分设在哲学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11个门类中)。国家颁布过《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195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规定或指导着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设置。
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体育的知识创新、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建国初期,我国高等院校只设系科不分专业,直到1952年才开始设置专业。1953年只设置体育1种专业(归属教育学科门类),1957年设置体育和体育运动2种专业,1963年设置体育、体操、游泳、武术、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冰上运动7种专业(试办运动保健专业),1988年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体育生物科学、武术5种(试办体育新闻、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心理、警察体育,体育目录外设置中医骨伤科学1种专业),1998年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种专业(体育目录外设置新闻学、公共管理、应用心理学、中医学专业)。
《中国普通高等学本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3]、
《中国高等院校指南》[5]、2000年、2001年度经教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年版)[4]、
归纳统计出1998年、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6]等文件和资料为依据,
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我国高等院校设置体育专业(目录内)和体育交叉专业(目录内1本课题得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305ss01013)的资助。
体育专业外)的科类结构状况,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环境的变迁趋势,分析预示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和体育交叉专业的设置发展态势,以期为高等院校主动适应专业环境变迁设置新专业和教育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1. 体育专业科类结构和设置发展态势
1.1体育专业科类结构
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专业目录内在教育学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种专业。这些专业有的主要依职业特点设置,有的主要依学科特点设置。5种专业分别设置在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其他类院校,构成体育专业科类结构状况。
1.1.1体育教育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专业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我国建立的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科”,虽因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动荡几经“曲折”,但还是在对基础教育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促进作用中,表现出连续性、延伸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目前使用的“体育教育”专业名称是198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由“体育”专业发展命名而来。由于我国早期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对中等学校培养体育师资,因而,师范类大学成为体育师资培养的主要渠道,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其他类院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点数总数为67个(专业点总数109个的61.5%)[7],分别为10、42、15、0、0个,比例为15 / 63 / 22/ 0。
表1 1998-2002年体育教育专业科类结构
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理工类院校 其他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6 17 21 32 49 65 79 91 14 14 14 14 2 3 5 11 4 12 19 30 85 111 138 178
从表1看出: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点数分别为:16、49、14、2、4,专业点比例为 :19/ 58/ 16/ 2/ 5;2002年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点数分别为:32、91、14、11、30,专业点比例为:17 /47 /14/6 /16;从表1还看出:从1998年到2002年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类院校由49所上升到91所(其中地区师范院校专业点数增加),综合类大学由16所上升到32所;因而表明:体育教育专业顺应了国际上依附大学的体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体育师资的趋势;同时,从表1还看出:从1998-2002年,其他一些地方(区)学院、民族学院等院校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由4所上升到30所,因而表明:一些地方(区)院校开始重视体育师资培养,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等较偏远、欠发达地
。 区的体育师资严重缺乏的现状(农村24%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岗[8])
1.1.2社会体育专业科类结构
社会体育专业是伴随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而产生的新专业,1995年首先
在天津体育学院设置( 1993年设置专科);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正式增加设置了专业。表2看出:从1998年只有2所体育学院(天津、广州)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到2002年4年间增加到68所院校设置社会体育专业,不仅几乎全部体育学院都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且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地方(区)学院、民族学院等其他院校也纷纷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分别为:13、26、10、1、5个,比例为:19/38/19/15/ 2/ 7; 因而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新型组织以连接国家和公民个人,以完成社会的福利、保障、教育等社会功能,加之“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和推进以及世界范围终身教育和大众健身浪潮的催发,使社会体育专业这一新型专业在我国体育本科专业中成为极具成长性的专业。
表2 1998-2002年社会体育专业科类结构
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理工类院校 财经类院校 其他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4 6 13 0 3 14 26 2 5 5 13 0 1 5 10 0 0 0 1 0 0 0 5 2 13 30 68
1.1.3运动训练专业科类结构
运动训练专业是1988年专业目录时,由“体操”、“游泳”、“武术”、“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冰上运动”专业归并发展而来。50年代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组建初期,注重突出体育院校专业特点专门训练高水平运动员,使体育院校曾在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获得过辉煌的成绩。6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科院校,过分强调“教育“的办学特点,按照师范教育模式办学,因而忽视了行业院校的特点和要求,使办学远离了高水平竞技体育,没能成为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组成部分,既不培养优秀运动员、又不输送优秀教练员。80年代以来,体育院校试办竞技体校、与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管理中心联合,探索建立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训练基地;一些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等,也以学校为载体将高水平运动队建制引进普通教育管理体系,以实现运动训练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有机结合,努力为奥运争光计划做贡献。
表3 1998-2002年运动训练专业科类结构
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理工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 5 8 11 3 5 7 24 14 14 14 14 0 0 3 4 18 24 32 53
从表3看出:1998年体育院校已全部设置了运动训练,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和理
工类院校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的数量,分别从1998年的1、3、0所上升到2002年的11、24、4所,比例上升为:21/ 45/ 8 ;因而表明:在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样的历史契机下,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已开始建立依托普通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专业建制,顺应世界高水平竞技人才依托高等院校培养训练的主流趋势,这也预示出我国运动员、教练员培养的“举国体制”应该进行调整和改革。
1.1.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科类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以扩宽专业口径,由武术专业调整发展而来。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有9所院校设置武术专业,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分别为:2、1、6所;从表4看出: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分别为:2、0、10所;2002年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院校,分别为:5、12、14、1、1所,比例为:15/ 36/ 43/ 3/ 3;因而表明:在“人文奥运”理念的驱发下,各类院校纷纷结合院校特点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传承民族传统运动技能、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将会带来体育文化品位的提升、体育文化底蕴的厚积;但是,从表4也表明:民族学院、地区学院等其他类院校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还很少,这可能会影响武术以外其它形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应立足民族地区院校设置发展。
表4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科类结构
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理工类院校 其他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 2 4 5 0 4 6 12 10 10 10 14 0 0 1 1 0 0 1 1 12 16 22 33
1.1.5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科类结构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是198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由运动生物科学专业更名而来,主要依学科而设置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只有北京体育大学1所院校设置运动生物科学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1所综合类大学有、6所体育类院校有开始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到2002年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和体育类院校设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院校数量,分别为:4、2、13个。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自1988年专业目录调整以来,教育部一直是“一般控制布点专业”,而这以学科名称命名的专业,使许多学生和业外人士很难理解专业人才的职业特征,造成该专业发展迟缓,因而表明本科专业不适宜以学科名称设置专业。然而,此类专业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具有运动专长或爱好体育的学生打好体育生物学科功底,将来进一步攻读学位从事运动科学研究工作,改变目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对运动实践的兴趣和了解,使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成为医学研究的延伸,很难走出实验室为运动实践服务。
表5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科类结构
综合类大学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 1 1 4 0 1 1 2 6 7 9 13 7 9 11 19
1.2体育专业设置发展趋势
从表6看出: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体育专业点数量从124个上升到2002年的351个;统计表明:从1998到2002年4年间,体育专业增长了2.8倍,其 中2001年因奥运申办成功等社会因素激发,1年间体育专业点数量增加了1.5倍(只社会体育专业1年间就增加了1倍多);图1表明:所有体育专业都呈现出突增发展的态势。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认为:这种态势将随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还会显现更加强劲的突增力,这将会带来体育专业科类结构的质性变构(图2)。而且,运动训练专业也会因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更多院校设置,催发形成以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竞技人才训练培养体系,促进我国竞技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的变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也会因“人文奥运”的推进,各类院校将会设置更多的专业,以“武术”等民族传统运动技术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将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知识支持和人才储备。
表6 1998-2002年体育专业设置状况
体育教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85 111 138 178 2 13 30 68 18 24 32 53 12 16 22 33 7 9 11 19 124 173 233 351
图2 2002年体育专业和体育交叉专业比例图
因而,也预示出:目录内体育专业呈现发展外延化的趋向,即体育专业(包括体育教育以外的专业)将向体育类院校以外的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和其他类院校“延伸”、“拓展”的趋向,因而将顺应了国外体育专业依托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等“母学科”优势发展的主流趋势,必将有利于突破 “母学科”知识向体育学科流动的“隔离”,促进“母学科”知识的应用(向体育学科的纵向流动),从而带动体育科学的进步以支撑体育专业的发展。
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连接政府和大众间的新型社会组织即社区组织的形成,加之小康目标中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健全,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的推进,因而,培养能在学校、社区等不同区域,通过不同教育形式普及运动技能的应用人才,将是体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考虑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议将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名称变更为学校体育专业和社区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改变依学科而设置专业,按照社会问题领域变更为运动健康或运动医学专业目标指向社会工作领域,这将有利于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定位。
2. 体育交叉专业科类结构和设置发展态势
2.1体育交叉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交叉专业是专业目录内体育“母学科”在体育应用方向上设置的专业(纵向交叉)。当代体育现象成为社会政治、经济 、科技 、教育和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决定围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 、教育和文化等构成的学科 ,必然延伸形成体育交叉学科成为体育交叉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体育学科的综合、交叉特征 ,应用、实践特征,也决定着围绕运动中人体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运动规律性构成的体育学科群,必然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成为体育交叉专业的学科基础。
2.1.1经济学类(经济学、体育经济W )
美国余暇产业(Leisure Industries)2000年全国年均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居各州总产值的第三位,体育经济年总产值高达2130亿美元[9] ; 加拿大体育产业的产值达69亿加元,
并创造16.4万人的就业机会[10]; 澳大利亚94年体育产业产值达118亿澳元[11];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在全世界创造的营业额每年高达2000亿美元,排球营业额也达到65亿美元[12]。因而,欧美国家高等院校中注重培养既熟悉经济理论、又具有体育知识专长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需要。
表7 经济类专业科类结构
师范类院校 体育类院校 财经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0 0 1 0 1 2 2+1 0 0 0 +1 0 1 2 3+2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124所[5]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到2002年有216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从表7看出: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到2002年1年间,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设置了体育经济专业(目录外专业),另在2000年只有1所体育学院(成都)在经济类专业下设置经济专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所体育学院(武汉、西安)设置此专业;而且,专业目录中还明确了设置“体育经济”目录外专业;因而表明:高等院校在我国举办2008奥运会、加入WTO 等环境因素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实现超越发展,通过设置专业实现高等院校的使命,预示出高等教育将支撑体育产业这一文化、知识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产业总值的突增化,加速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2.1.2教育学类(教育技术、特殊教育)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学习型的知识社会,信息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播者。也正是在社会信息浪潮下教育技术学科突破传统电化教学应运而产生新学科,以培养专业人才掌握教学信息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满足信息社会对教育人才的新需求。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31所[5]院校设置教育技术专业,到2002年有150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而且 ,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和推进我国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从表8看出:2000年和2001年只有1所体育学院(天津)在教育类专业下设置教育技术专业,到2002年又增加了2所体育学院(武汉、南京)设置此专业。因而表明:体育院校开始培养专业人才以加速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体育教育现代化。
表8 教育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1+1 1+1 3+1 0 1+1 1+1 3+1
残疾人是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目前全国近6 5 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38万人,特殊教育学科也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都急待提高和发展。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
录调整后,只有5所[5]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到2002年有9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近年来 ,我国运动员参加残奥会和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等国际比赛取得非常好成绩,而且2008年残奥会也将在我国举办 ,这都需要更多的院校加入到培养特殊体育人才的行列中来。
2.1.3新闻传播类
在美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电视传媒发展紧密相关,发达的电视传媒能够超越时空限制展示体育的魅力。1976年美国只有3家主要电视网,但如今已有电视网200多家,其发展的速度随体育市场的发展成脉络。因而,发展中国的体育产业必须使体育、娱乐、商业、传媒互成一体,并以此带动体育相关的广告、技术和市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电视、报刊等传媒也是健康知识普及、运动技能传授、竞技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是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需要既熟悉新闻传播理论和技术,又具有体育知识专长的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需要。
表9 新闻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 2 5 8 1 2 5 8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47所[5]院校设置新闻学专业,到2002年就有116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前,只有1所体育学院(上海)试办体育新闻专业 ;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将体育新闻专业归入新闻类专业下招生。从表9看出: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还只有上海体院在新闻学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到2002年已经有8所体育学院(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西安)设置此专业 ,这将改变目前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体育专业塑造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体育素养。
2.1.4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
20世纪后期,世界文化圈理论、地球村理论、相互依存理论的提出,全球化、国际化浪潮席卷,促发世界新体系的形成。2001年我国加入WTO ,藉此为接口进一步融入世界体系,而举办2008年奥运会又将促使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发达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是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明的重要环节。
表10 语言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0 1 3 0 0 1 3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281所[5]院校设置英语专业,到2002年就有500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从表10看出:2001年奥运申办成功到2002年就有3所体育学院(天津、上海、成都)开始在外国语言类专业下设置英语专业,以培养熟悉英语语言和文化,又具有体育知识专长的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需要。
2.1.5艺术类(舞蹈学、表演)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舞,起源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但到80年代才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得到较快发展;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10个舞种,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有规律的变化而塑造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优美造型,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现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5所[5]院校设置舞蹈学专业,到2002年就有37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还有10所[5]院校设置表演专业,到2002年就有37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从表11看出 :2000年有1所体育学院(天津)开始在艺术类专业下设置舞蹈学专业,培养体育舞蹈专业人才;2002又有体育学院(上海)设置此专业;另外,还有2所体育学院(武汉、成都)设置表演专业 。这将促进健身、表演(体育舞蹈、武术等)、娱乐等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舞蹈、武术等运动手段实现社会化。
表11 艺术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1 1 2+2 0 1 1 2+2
2.1.6心理学类(应用心理学)
心理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功能产生的特殊现象。心理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8 0年代以来再次从国外进入后,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的重视和关怀而发展起来的学科。而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
表12 心理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 1 1 2 1 1 1 2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 ,也只有12所[5]院校在心理学类下设置应用心理专业,到2002年就有81所[4] 院校设置此专业。而实践证明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很大程度上受得临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而,对运动员施以心理训练和调控是非常重要的。从表12中看出: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1所体育学院(武汉)就已经试办运动心理学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归入心理学类下设置应用心理专业,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会催发此专业的发展。
2.1.7中医学类(中医学)
中华武术与祖国医学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武当武术(现今的太极、形意、八卦所代表的武术),是在中国古典哲学《易经》和道家养生术(即今天的气功)影响下创立形成的,使中华武术的健身性与技击性相统一,因而,武术健身功能挖掘会对传统保健内容的丰富,对现今中医骨伤科、按摩术的完善可起显著作用。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有42所[5]院校设置中医学专业,到2002年就有57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从表13中看出:有1所体育学院(成都)在1998年专业目录
调整前,就设置中医骨伤科学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时归入中医学类设置中医学专业。尽管一些中医院校关注武术的养生医疗功效,倡导武术养生、普及武术技能,但是,从体育院校的角度设置专业培养专门人才既具有特色,又是延续武术健身医疗功能的需要。
表13 中医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1 1 1 1 1 1 1 1
2.1.8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 国家掀起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和规律的学科体系。
表14 公共管理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3 3 3 6 3 3 3 6
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直未设置管理学门类,自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增加设置管理学门类以来,在1998年有46所[5]院校设置公共管理专业,到2002年就有239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开始注重培养专门人才适应我国的政府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需要。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3所体育学院(北京、上海、武汉)设置体育管理专业,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归入公共管理类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表14看出:2001年申奥成功后,又有3所体育学院(首都、山东、成都)在公共管理类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注重培养重大赛事管理人才。
2.1.9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由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表演、旅游等目的形成的体育本体产业,是以提供多种多样、综合性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从事体育活动需要的服务组织、行业与社会构成的关系总和;是被世界各国所取得的经济实绩所证明的、21世纪最富成长性的产业之一,典型属于知识产业或休闲产业范畴。据有关调查显示;199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83.56亿,较1997年增长了17.39%[13] ,增长速度显著高于我国GDP 的增速。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催发体育健身、休闲、表演、旅游等本体产业的发展,因而,培养熟悉市场营销或旅游知识,又具有体育知识专长的人才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
表15工商管理类专业科类结构
体育类院校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0 0 1+1 3+1 0 0 1+1 3+1
我国高等院校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后 ,有136所[5]院校到2002年就有281所[4]院校在工商管理类下设置市场营销专业,且有77所[5]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到2002年就有210所[4]院校设置此专业。从表15看出:2001年申奥成功,1所体育学院(天津)就在工商管理类下设置了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到2002年又有2所体育院校(上海、沈阳)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
2.2体育交叉专业设置发展态势
1998-2002年体育交叉专业由4个分别增加到:11、16、37个,占专业总数的比例分别为 : 4.52%、5.98%、6.43%、9.54% ,增加幅度超过目录内体育专业,是体育院校重要的专业增长点。随着体育院校功能从教育功能主要培养师资,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全面功能:构建公共管理服务促进民主行政、促进产业高级化加速经济增长 、明确科技目标催发科技进步、延续文化传统创新社会文化,因而,体育院校依专业为增长点扩大体育类院校规模,延伸专业领域,可使体育院校为成功举办奥运和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多做贡献,而体育院校也正是在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具备了拓展上升的空间领域。然而,体育院校设置交叉专业不仅显现出师资不足而且设置体育交叉专业依托的母学科在体育院校之外更显示出后劲不足,直接影响体育院校体育交叉专业进一步拓展和上升(博硕士专业的设置)。因而,在1998年我国开始的新一轮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而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中,在举2008年奥运会这样的历史契机中,高等体育院校应抓住历史契机,既要通过设置体育交叉专业进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实现高等体育院校对社会发展的全面功能,又需要依托综合类大学等母学科专业实现体育专业和体育交叉专业的结构性调整和扩展。
表16 1998-2002年体育交叉专业设置状况
经济类专业 教育类专业 新闻类专业 外语类专业 艺术类专业 应用心理类专业 中医类专业 公共管理类专业 工商管理类专业 总 计 1998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0 1 2 3+2 0 1+1 1+1 3+1 1 2 5 8 0 0 1 3 0 1 1 2+2 1 1 1 2 1 1 1 1 3 3 3 6 0 0 1+1 3+1 6 11 18 37
另外,也正是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引发的我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中,清华大学在全国大学中率先设置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依托理论优势实现体育专业发展的高起步;北京师范大学也设置了体育经济专业,北京大学建立了人文体育基地,人民大学成立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还有一些体育以外院校也纷纷设置体育专业。 然而,这些院校怎样依托体育的“母学科”优势发展体育科学,设置体育交叉专业,在举办奥运的历史契机中既将促进母学科知识之源引入体育,又促进体
育知识溶入母学科,获得体育交叉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体育工作者和“母学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刘海蜂.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8
[2]熊明安. 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39-343
[5]李辉,王超. 中国高等院校指南(上、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311-316
[6]2000、2001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EB]http://www. edu. cn
[7]李骝,韩丁.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状况分析与调整设想[J].高等教育(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6.11:32-38
[8]卢丽君,李小伟. 为了农村学生体质强壮[N].中国教育报,2002-06-22(B3)
[9]University of llinois:Leisure Studies in Today’s World[],https:// .edu/leist
[10]Sport Canada[J]..ca/SC-E/EscD.htm
[11]Australia Sports Commission,A National View-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Sport[].C website
[12]马铁. 世纪之交的竞技体育趋势(下)[J].国外体育动态,1998,(29):234
[13]周进强,卢元镇等. 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7:6,320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and structural state of the distribution to sport and P.E undergraduate major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Han Ding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P.E, Tianjin institute of P.E, Tianjin, China(300381)
Abstract
The paper chooses the distributed structure form the major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which analysis that th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and structural state of the distribution to sport and P.E undergraduate major(1998-2002)of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So as to offer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which increases that new major adapt to social environment;In addition to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ection,which decides that policy and measure.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sport and P.E;undergraduate major;distributed structure
作者简介:韩丁(1963-),女,北京市人,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科技与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