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识别和理解古诗文中的典故】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摘 要:引用典故是古诗文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分为明引和暗引。对于明引,人门容易看出来。而暗引是剪截古事古语,甚至是只融化为一个词或词组,这就易使人们误解文意。文章指出了《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翻译不当或错误的地方十二处,提醒读者准确理解典故和古诗文。 关键词:暗引典故 《晋书全译》 误解 古诗文中经常引用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1]《汉语大词典》对典故的解释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2]引用典故有明引,有暗引。明引是指出古事或指明古语的出处,人们容易看得出来。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荀子《劝学》) 暗引则不指明出处,讲究剪截融化。所谓剪截融化就是裁取古事古语并加以改易,使之适合作者自己的本意和对仗严切等方面的需要。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或者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说的“有时候甚至把典故只融化成一个词或词组,表面上就更看不出有什么出典,但是作者却是有意识地在用典”[3]。如: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王勃《滕王阁序》) 意思是遥望太阳下的长安,手指云中的吴会。但这里其实是用了典故。《晋书・陆云传》记载,陆云与荀隐相遇,互通姓名,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陆云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市松江区,古属“吴会”),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荀隐是西晋首都洛阳附近的人,“日”隐喻首都洛阳)。这里就是不知道典故的出处,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如果不知道这些词语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典故,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就容易误解文意。如:《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二十四史全译》翻译为:“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把“启足”翻译为“迈步”,显然没有认识到“启足”是用了典故。“启足”是开启衣被查看手足,后世指善终,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四书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4] 我们用《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里面的误译来说明准确识别和理解暗用典故的重要性。《二十四史全译》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重点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重点项目。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绝大部分译文准确、流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晋书》包含大量的章表奏启,多用骈文,文字艰深,经常暗用典故。这些地方的翻译容易出错。举例如下: 1.《卷六十二・列传三十二》(1429页) (原文)若必月旦,则颜回食埃,不免贪污;盗跖引少,则为清廉。 (译文)如果一定要按月品评人物,那么颜回俸食少,不免贪得卑下;盗跖任官时短,则成了清廉之士。 这里没有认识到“颜回食埃”和“盗跖引少”用了典故。“月旦”泛指评论。应译作:如果一定要加以评论,那么颜回吃沾有尘埃的食物,不免被认为贪得卑下;盗跖分赃时拿得少,则成了清廉之士。《孔子家语・卷五・在厄》记载颜回吃掉孔子沾染了尘埃的饭食,子路发现了,误认为颜回贪而不廉。“盗跖引少”出自《庄子・外篇・�l箧》,即所谓“盗亦有道”,盗窃时勇敢而分得少,才能成为大盗。 2.《卷六十四・列传三十四》(1454页) (原文)故华元厚葬,君子谓之不臣;嬴博至俭,仲尼称其合礼。 (译文)因此华元厚葬,君子认为不合身份;嬴博极俭,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 这里没有认识到“华元厚葬”和“赢博至俭”都用了典故。应译作:因此华元厚葬其君,君子认为华元没有尽到臣子的规谏的道义;季札把儿子葬在嬴博之间,仲尼称赞他符合礼仪。《史记・宋微子世家》:“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讥华元不臣矣。”《说苑・卷十九》记载楚国的贤人季札到齐国出使,其子死于齐国的嬴博之间,就葬在那里,葬礼简单合礼,“孔子曰:‘延陵季子于礼其合矣。’” 3.《卷六十七・列传三十七》(1508页) (原文)敦大逆,宜加斫棺之戮,受崔杼之刑。 (译文)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依崔杼那样处理。 这里没有认识到“受崔杼之刑”用了典故。应译作:王敦大逆不道,应该掘棺戮尸,像春秋时齐人对待崔杼那样。“戮尸”就是挖坟开棺,将尸体枭首示众。《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害齐庄公,后崔杼被齐人戮尸。 4.《卷七十・列传四十》(1590页) (原文)乃崎岖寇难,契阔艰虞,匪石为心,寒松比操。 (译文)在外患内乱中崎岖前行,在艰险中历尽离散,心比石坚,操比寒松。 这里没有认识到“匪石为心”用了典故,应译作:具有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的坚定不移的心。《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孔颖达疏:“言我心非如石然,石虽坚尚可转,我心坚,不可转也。” 5.《卷七十一・列传四十一》(1594页) (原文)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于宋城之下。 (译文)以前宋杀无畏,庄王拍案而起,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在宋城之下排列好军阵。 “衣冠相追于道”是“剑及屦及”(又作“剑及履及”)的改写,非“士族士绅相追于道”。《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宋国杀了楚国的使者无畏,“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言楚王急欲出兵为使者报仇,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捧鞋的人追到窒皇之路,捧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 6.《卷七十四・列传四十四》(1645页) (原文)有人伦识鉴,拔才取士,或出于无闻,或得之孩抱,世人方之许、郭。 (译文)善于品评鉴别人才,选材取士有的出自默默无闻的平常之家,有的在幼年就得到赏识,当时的人们把桓彝与许迈、郭璞相提并论。 “许、郭”应指许劭和郭太。二人均善于鉴识人才。《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郭太传》:“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其奖拔士人,皆如所鉴。”许迈和郭璞都是西、东晋之交的人,都喜欢寻山访道,追求长生,不以“有人伦识鉴”出名。 7.《卷七十八・列传四十八》(1751页) (原文)圣上宽明,宰辅含弘,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 (译文)圣上宽弘明达,宰辅胸襟博大,即使有射中带钩的仇隙,奖赏照样赐予,有雍齿那样的怨恨,照样封为列侯。 这里没有认识到“雍齿之恨”用了典故。“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应译作:即使像刘邦对雍齿有切齿痛恨,也照样把仇人封为列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功臣们争功,疑惧不安,张良劝说刘邦急封多次反叛窘辱刘邦而后归附刘邦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心。 8.《卷七十九・列传四十九》(1792页) (原文)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 (译文)虽然种植的情趣不很高远,但还是要教育子孙有淳厚退让之风。有时因为狂放,或许让他们举鞭策马,与万石的风度相似。 这里没有认识到“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用了典故。后半句应译作:有时子孙轻薄,希望让他们学习万石君石奋的儿子石庆举起马鞭数马的数量后才告诉皇帝马的数量的谨慎的作风。“万石”指西汉万石君石奋,与其四子均官至二千石,故以万石为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非“举鞭策马”。 9.《卷八十七・列传五十七》(1943页) (原文)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 (译文)景、亳承袭帝位,靠的是兼并的开创之业。 原文标点应作:景亳垂统,本吞燕之开基。应译作:商朝帝王把帝业传到后代,靠的是先祖高辛氏与简狄所生之子契开创的基业。景亳是地名,为商都,在今山东曹县。传说简狄吞吃了燕子遗下的蛋而生了契,契即殷商的始祖。 10.《卷八十八・列传五十八》(1960页) (原文)殷若复尔,恐招华士之诛,故不敢不至也。 (译文)刘殷如果再像以前那样,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所以不敢不来。 “恐招华士之诛”非“恐怕要招致华士的诛罚”,应译作:恐怕要招致像太公望对华士一样的诛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齐国隐士华士自己耕种而食,织布而衣,不出仕,隐居山林,姜太公望认为他无益于国,把他杀了。 11.《卷八十九・列传五十九》(1971页) (原文)愿明公思高祖纳娄敬之策,悟张良履足之谋,远临深之危,保泰山之安。 (译文)愿明公思考高祖接纳娄敬的计策,领悟张良为人穿鞋的谋略,远离面临深谷的危险,确保泰山般的安稳。 前两句应译作:愿明公思考汉高祖接纳娄敬迁都的计策,迁移都城;领悟张良踩刘邦的脚示意封韩信为齐王的谋略,封赏成都王�濉#ㄒ蛭�当时成都王�迨屏�很大,威胁朝廷。)汉高祖六年,刘邦建都洛阳,娄敬劝说刘邦“都关中”,刘邦“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本文非用张良为圯下老人穿鞋的典故,为老人穿鞋,算什么谋略呢?《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地后,派人请求汉王刘邦封自己为临时的齐王,刘邦正要生气,张良“蹑汉王足”,示意刘邦当时控制不住韩信,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12.《卷九十・列传六十》(1989页) (原文)元帝比少康之隆,处仲为梗,海西微昌邑之罪,元子乱常。 (译文)元帝追求少康的兴盛,处仲从中作梗,海西察办昌邑的罪行,元子扰乱纲常。 应译作:晋元帝司马睿像夏朝的少康中兴夏朝一样中兴晋朝,但王敦叛逆;海西公没有西汉昌邑王一样的罪过,但是桓温废掉海西公,立简文帝。王敦字处仲,晚年叛逆。桓温字元子,为东晋权臣。西汉霍光废掉昏乱的昌邑王,立汉宣帝。桓温伐燕失败,为树立权威,效法霍光,废无罪的海西公,立简文帝。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90页。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版,第114页。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8页。 [4]朱熹:《四书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杜恒联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