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全国卷Ⅰ
2010高考全国卷Ⅰ(大纲)生物试题“举一反三”
一、单选题
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顾的是( ) .
A. 胰岛B 细胞分泌胰岛素 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mRNA 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D.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举一反三】
1.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 )
A .白细胞吞噬病菌
B .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C .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
D .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答案:D
解析:细胞膜的流动性可能会使膜的面积或大小发生改变,细胞识别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有关,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细胞识别过程中细胞膜并没有发生形态和大小的改变。
2.下列实例不能反映细胞膜流动性的是( )
A. 白细胞吞噬病菌 B. 蛋白质分子通过核膜
C.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D. 杂交瘤细胞形成
答案:B
解析:蛋白质分子通过核膜是以核孔为通道的
3.细胞膜的一定流动性是动植物细胞完成多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下列哪项与它关系最小 ( )
A .肌细胞排出二氧化碳 B.白细胞吞噬细菌
C .动物细胞细胞分裂 D.植物细胞质壁分离
答案:A
解析:肌细胞排出二氧化碳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2. 光照条件下,给C 3植物和C 4植物叶片提供C0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C 。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14A. 从C 3植物的淀粉和C 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C
14B. 从C 3植物和C 4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C
14C. 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 4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C 的C 4大量积累
14D. 在C 3植物叶肉组织和C 4植物叶维管束鞘的C 3中可检测到C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 3植物和C 4 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C 3植物和C 4 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过程[C 3植物:1414141414C 5+CO 2→2C 3(只有两个C) →C 5+(CH 2O); 和C 4植C 4植物的光合作用:C 3+CO 2→C 4(只有一个C) 14141414→C 3+CO 2,C 5+CO 2→2C 3(只有两个C) →C 5+(CH 2O) ]和呼吸作用的过程[C6H 12O 6+6O2+6H2O →6H 2O+12CO2]可知,A 、B 和D 三项均正确;C 4途径中的C 4为中间代谢产物,不可能大量的积累。 1414
【举一反三】
1.同位素标记法是生物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下列关于此类叙述正确的是( )
3A .用含有H 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只在分生区细胞内积累酒精测
到放射性
1414B .给小麦供应CO 2,C 不会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中
1818C .给豚鼠供应O 2,不会呼出C O 2
35D .赫尔希和蔡斯用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标记元素在氨基酸的R 基
2.一种绿色植物是C 3植物还是C 4植物,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判断,下列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 .叶片结构中有围绕维管束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的绿色植物一定是C 4植物
1414B .当向绿色植物提供CO 2时,检测到了C 3化合物含有C ,一定为C 3植物
1414C .当向绿色植物提供CO 2时,检测到了C 4化合物含有C ,一定为C 4植物
D .绿色植物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叶肉细胞中没有淀粉粒一定是C 4植物 答案:B
1414解析:当向C 4植物提供CO 2时,C 首先转移到C 4化合物中,随后转移到C 3化合物中,所以
14C 3化合物中含有C 也可能是C 4植物。
3.下列是两类不同植物叶片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在CO 2浓度较低时,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乙是C 4植物,CO 2的移动途径是:CO 2→含四碳的有机酸→三碳化合物
B. 甲是C 3植物,CO 2的移动途径是:CO 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C. 甲是C 4植物,CO 2的移动途径是:CO 2→含四碳的有机酸→三碳化合物
D. 乙是C 3植物,CO 2的移动途径是:CO 2→三碳化合物→四碳化合物
答案:C
解析:C 4植物的叶片结构中有明显的花环型结构,在外圈的叶肉细胞中CO 2→含四碳的有机酸。在内圈的维管束鞘细胞中,含四碳的有机酸→CO 2→三碳化合物。乙无花环型结构,CO 2→三碳化合物→葡萄糖。
3.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
A. 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 一个细胞周期中DNA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 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 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 2含量的变化
【举一反三】
1.下图为一种模式图,据图联系人体内的调节,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曲线表示正常人体温变化,则毛细血管舒张程度在BC 段较大
B. 若曲线表示正常人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则产生尿的速率在BC 段较快
C. 若曲线表示正常人进食前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胰岛B 细胞在BC 段较活跃
D. 若曲线表示糖尿病人进食前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产生尿的速率在BC 段较快
答案:B
解析:考查模式图分析,综合了多处知识。B 项,BC 段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相对缺水,产生尿的速率应较慢。
2.用下图曲线表示下列选项中相关量的关系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大于a 温度该酶的空间结构可能受到破坏
B. 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b 时刻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生长素对芽的促进作用与浓度的关系:b 浓度生长素对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D. 人感染天花病毒后,血液中抗体含量与时间的关系:b 时刻后机体仍具有相应的免疫力 答案:C
解析:B 曲线下降是增长速率减少,即单位时间内个体数增加值变小,因为仍在增加,所以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 中若为抑制作用,则b 浓度时曲线应在X 轴下方,图中在上方,即仍为促进,只不过促进作用在减弱。
3.下图所示,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情况与右图走势不相符的是( )
A 、细胞体积„„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
B 、胰高血糖素浓度„„胰岛素浓度
C 、促性状腺激素浓度„„性激素浓度
D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血浆中钠离子的含量
答案:D
解析:在一定范围内,外界蔗糖溶液的浓度越大,失水越多,细胞体积越小;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浓度越高,. 胰高血糖素浓度越低;性激素抑制促性状腺激素,性激素浓度越高,促性状腺激素浓度越低;血浆中钠离子的含量越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越大。
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 、a 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 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 特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率
B. 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C. 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D. 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考查基因频率的知识。D ,变异等都会使基因频率改变
2.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 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A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3.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B .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
D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遗传平衡定律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隐性纯合体的基因型频率为0.84所以a (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 A(显性基因) 的频率为 0.2;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代中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上一代相同;基因频率改变,只能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5. 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举一反三】
1.下图是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建立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人是最后消费者,则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包括四个营养级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只有稻
C .该生态系统还必须有细菌和真菌等作为分解者
D .能量的循环再生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设计该系统的生态学原理
答案:C
解析:考查生态农业的知识。A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桑→蚕,稻→猪→人;最长的有3个营养级。B ,生产者有桑、稻。D ,能量不可循环再生,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是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无关
B .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较少,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较少
C .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 .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A
解析: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知识。A ,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物种之间关系的作用。
3.下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有关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 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
C. 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
D. 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答案:D
解析: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知识。A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农作物。B ,畜禽以农作物为食,为第二营养级;人也可以农作物为食,也可成为第二营养级。C ,能量不可循环利用。
二、非选择题
31.(8分) 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
【举一反三】
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 ,将茎段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浸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茎段的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a)如图甲,与生长浓度的关系如图乙。请回答:
(1)从图乙可知,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茎段半边茎生长产生的弯曲角度可以相同,请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性,解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原因是_____。[来源:]
(2)将切割后的茎段浸没在一未知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测得其半边茎的弯曲角度a1,从图乙中可查到与a1对应的两个生长素浓度,即低浓度(A)和高浓度(B)。为进一步确定待测溶液中生长素的真实浓度,有人将待测溶液稀释至原浓度的80%,另取切a1a2a →c →d 割后的茎段浸没在其中,一段时间后测量半边茎的弯曲角度将得到a2。请预测a2与a1相比较的可能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
答案:(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最适生长素浓度产生最大α值,高于最适浓度时有可能出现与低于最适浓度相同的弯曲生长,从而产生相同的α值。
(2)若α2小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A ;若α2大于α1,则该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B 。 解析:植物生长素的两重性曲线为一钟形曲线,在顶点为生长素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生长素的促进生长效果都会降低。
2.植物的根与茎分别具有向地生长和背地生长的特性,这与重力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
实验一:将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将甲组幼苗根的前端中央插入一薄云母片(见下图)。提示:云母片不影响植物生长,但不能让生长素透过。
将两组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两组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上图所示。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图乙所示幼苗的幼茎和幼根近侧端的生长素都远比远地侧高,但两者所发生的反应却不相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幼苗根的向地生长与根尖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
(2)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高浓度会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 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性差,高浓度能促进茎近地侧的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解析:考查根、芽、茎的最适生长素浓度。
(1)由于自变量是云母片阻碍生长素作用的有无导致的生长素分布不同,所以是幼苗根的向地生长与根尖内生长素的重新分布有关
(2)由于根与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程度有差异,高浓度会抑制根近地侧的生长,但却能促进茎近地侧的生长,所以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而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3.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乙烯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右图是盆栽植物平放时,根与茎的生长情况。现已知,近地侧生长素(IAA )浓度高于背地侧;根对IAA 的敏感性高于茎。
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IAA 的培养液中,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同时设置了空白对照组。他发现在有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浓度也越高,根尖的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
(1)此人设置的空白对照组是______。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
(3)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图中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______。
(4)请你用表格形式呈现本实验的设计思路。
答案:(1)等量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2)生长素浓度 乙稀浓度和根尖生长的情况
(3)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稀,乙稀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
(4)
解析:考查生长素和乙烯的实验设计。
32. (10分)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哇(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映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 端____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段出现伸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 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 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举一反三】
1.反射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应答。有人做了脊蛙反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须将蛙头部剪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右后肢下端的皮肤上,可看到____________现象。
(3)若破坏蛙的脊髓,再重复上述(2)中的操作,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由一个神经元经_____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2.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若用电刺激A 处,在B 、D 两处能检测到电信号的是______处,神经兴奋传到该处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结构1)产生的兴奋传入_____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后,通过调节会使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此时的结构5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刺激右腿,右腿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在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但当刺激较强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时,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实验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于是教师为实验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①刺激蛙左腿,若左腿不收缩而右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______神经。
②刺激左腿,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那么可用刺激___________观察_________的方法加以验证。 答案:(1)D 由正变为负
(2)下丘脑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血管壁肌肉(平滑肌)
(3)①传出 ②左、右腿均不收缩 右腿 左腿是否收缩
解析:考查反射弧的知识。
(1)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沿感受器向效应器方向),故电刺激A 点,D 点能检测到电信号,B 不能。兴奋时由于膜外Na 离子内流,故膜外电位用正变负。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皮肤血管壁肌肉收缩,血流量减小,达到减少散热的作用。题目中问5即效应器,应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和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故答案为下丘脑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血管壁肌肉(平滑肌)。
(3)①若是传入神经受损,则兴奋不会传入神经中枢,左右腿都不收缩。与实验现象不符,故为传出神经受损。②若传入神经受损,则左右腿均不能收缩。要确认左腿的传出神经是否
受损,可以借鉴题目所给的信息,用较强的刺激作用于右腿(传入神经正常),如果左腿收缩,说明传出神经正常;如果左腿不收缩,说明传出神经受损。
3.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脊神经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和腹根合并成脊神经。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答案:实验步骤1:在背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预期结果: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实验步骤2:在腹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阻断),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预期结果: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应发生蛙后肢运动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解析:该题目要求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目的是验证背根、腹根功能,实验原理在题目中以信息形式给出:分别电刺激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我们知道: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发生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至效应器。如果剪断背根或者腹根后,传导将受阻,电刺激其外周段和向中段,肌肉就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了以上思路就可以设计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33. (12分)
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
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 1为扁盘,F 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2:扁盘×长,F 1为扁盘,F 2中扁盘:圆:长=9:6: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杂交组合的P 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 、a 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 、a 和B 、b 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扁盘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 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 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得到一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 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_____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扁盘:圆=1:1,有____________的株系F 3果形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基因的自由组合
【举一反三】
1.南瓜的果实形状有球形、扁形和长形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 控制。现将两纯种球形果实的南瓜进行杂交,结果如下图
:
请分析回答:
(1)纯种球形南瓜的基因型是 和 。
(2)F 1扁形南瓜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
(3)F 2球形南瓜中杂合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F 2可知,当基因 存在时,就表现为扁形果实。
答案:(1)AAbb aaBB
(2)A B :Ab :aB :ab = 1:1:1:1
(3)Aabb 、aaBb
(4)A 和B
解析: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由F1可知,F1基因型为AaBb 。由F2可知,扁形的基因型为A_B_,球形的基因型为A_bb或aaB_,长形的基因型为aabb 。所以P 的基因型为AAbb 和aaBB 。
(2)F1基因型为AaBb ,其产生的配子种类为AB 、Ab 、aB 和ab ,比例为1:1:1:1。
(3)F2中球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Aabb 、a aBB 和aaBb ,其中杂合子为Aabb 和aaBb 。
(4)扁形的基因型为A_B_,说明当A 和B 存在时,表现为扁形果实。
2. 番茄是自花授粉植物。已知果实颜色有黄色和红色,果形有圆形和多棱形。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表是有关的杂交及数据统计。据表回答:
(1)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
(2)以A 和a 分别表示果色的显、隐性基因,B 和b 分别表示果形的显、隐性基因。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
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红色多棱果、黄色圆果和黄色多棱果三个纯合品种。育种家期望获得红色圆果的新品种,为此进行杂交。
①应选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品种作杂交亲本较好,所选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与表现型对应)
②上述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F 1代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③在F 2代中,表现型为红色圆果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圆果又占该种表现型的比例为________。
3.已知柿子椒果实圆锥形(A )对灯笼形(a )为显性,红色(B )对黄色(b )为显性,辣味
(C )对甜味(c )为显性,假定这三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以下4个亲本:
(1)利用以上亲本进行杂交,F 2能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的亲本组合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亲本组合中,F 2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比例最高的亲本组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亲本组合杂交F 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F 2的全部表现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的植株在该F 2中出现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
(2)乙与丁 aabbCC与Aabbcc AabbCc,圆锥形黄色辣味 圆锥形黄色辣味、圆锥形黄色甜味、灯笼形黄色辣味、灯笼形黄色甜味 1∶16
解析:由题意知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而且三个亲本都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甲:aaBBCC ,乙:aabbCC ,丁:Aabbcc 。根据亲本基因型不难看出亲本杂交F 2能产生灯笼形、黄色、甜味(aabbcc )的亲本组合为: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甲与丁杂交得F 1基因型为AaBbCc ,F 1自交得F 2中aabbcc 的概率为1/4×1/4×1/4=1/64;乙与丙杂交得F 1基因型为AaBbCc ,F 1自交得F 2中aabbcc 的概率为1/64;乙与丁杂交得F 1基因型为AabbCc ,F 1自交得F 2中基因型aabb cc 出现的概率为:1/4×1×1/4=1/16。所以F 2出现灯笼形、黄色、甜味果实比例最高的是乙与丁。
34. (12分)下列是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请回答:
(1)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KH 2PO 4、Na 2HPO 4、MgSO 4、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凝固剂是_______,碳源是_______,氮源是____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故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___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____。
(2)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菌体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到细菌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___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___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举一反三】
1.根据已学知识,回答下列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有关的问题:
(1)鉴定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的方法是:将制备好的培养基放在 中保温1~2天看有无 ,如果没有 说明制作合格,反之则不合格。
(2)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
A .接种针、手、培养基 B.高压锅、手、接种针
C .培养基、手、接种针 D.接种针、手、高压锅
(3)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 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 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 ,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 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
(4)19世纪中期,关系到法国经济命脉的酿造业曾一度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葡萄酒变酸、变味的怪事。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导致生产失败的根源是 。 答案:(1)恒温箱 菌落生长 菌落生长 (2)C (3)划线 单个 稀释 涂布 (4)发酵物中混入了杂菌
解析:考查微生物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接种培养等。
(1)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可通过“空载”培养是否会长出菌落来鉴定。
(2)高压蒸汽气灭菌锅是灭菌的一个设备,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
(3)无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要求使微生物成单个菌体,最后得到由一个菌体形成的菌落。
(4)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而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在起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葡萄酒变酸、变味说明有其他微生物在起作用。
2.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培养芽孢菌,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
称量→溶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棉塞→包扎。
(2)若检验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需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若将农田土壤表层中的圆褐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出来,则需要在____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培养。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划分,前者属于________________ 培养基,后者属于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在细菌的培养过程中,将培养基分装到试管中的高度约为试管高度的X ;加棉塞时,棉塞在试管口内的长度是棉塞长度的Y ;将培养基搁置斜面时斜面长度最多是试管长度的Z 。则X 、Y 、Z 对应的比值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此培养基加水后可用于平菇的培养,用简易的方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要重复2~3次,其主要目的是有利于彻底杀灭萌发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调pH(培养基的) 分装(2)伊红一美蓝 无氮 鉴别 选择 (3)1/5 2/3 l/3(4)芽孢 解析: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的配制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成分不一样,用途上也有一定差别。培养基灭菌时一定要注意杀死芽孢。
3.(1)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和渗透压等条件。由于该细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变异类型容易选择、______、______等优点,因此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
(2)在微生物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消毒、灭菌);操作者的双手需要进行清洗和______;静止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____。
(3)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大肠杆菌活菌的个数,要想使所得估计值更接近实际值,除应严格操作、多次重复外,还应保证待测样品稀释的_______。
(4)通常,对获得的纯菌种还可以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等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初步的____________。
(5)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于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
(6)若用大肠杆菌进行实验,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_______处理后才能丢弃,以防止培养物的扩散。
答案:(1)温度 酸碱度 易培养 生活周期短
(2)灭菌 消毒 损伤DNA 的结构
(3)比例合适
(4)鉴定(或分类)
(5)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臵适宜的时间, 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6)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