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论 三国演义人物思维导图
谁是英雄?
——《三国演义》人物论
三国时期,战火连天,群雄逐鹿。凡是有谋略的人都想施展自己的抱负,解救百姓与水火之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见证过历史的风起云涌之后,此间纷纷绕绕千万年,谁是英雄,自有定论。
我觉得,真正的英雄不应该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奉若神明的。过于脱离实际生活只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人们将畏而不亲。鲁迅曾经说过:“三国演义至于写人。。。预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显妖。”这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大众读者的感受,太过于标榜英雄形象反而显得不真实。真正的英雄应该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既有勇有谋,也能屈能伸,具有真实感的人。
有人会说,这么分析的话,不就没有英雄了吗?其实不然。君不见书中有一谋士,自言不及诸葛之谋略,庞统之通达,抚啸于山林之间,入曹营而终生不为阿瞒献一计,其忠义世人可鉴也。此为何人?颍川徐庶也。
在书中第三十五回,作者罗贯中开始为徐庶入场进行铺垫,借刘备之耳,阐明了徐庶择人而事的标准:“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水镜曰:“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身往见景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其人曰:“先生之言是也。”刘备闻之大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我们留下一个善恶分明,满腹才轮的谋士的形象。而第二天水镜先生说徐庶欲投明主,已经离开。这个错过不仅给刘备留下遗憾,也使我们看到求之而不得的惋惜,更为徐庶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接下来,徐庶正式出场了。他的出场也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这是一个狂放不羁,胸怀抱负的人,也是一个欲投明主,解救百姓的人,更是是一个心怀天下苍生、充满正义感的人。因此,刘备下马拜见,收为己用。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凭借自己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本领,为刘备出谋划策,扭转了局势。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军队士气为之一振,打击了曹军嚣张的气焰。
谈笑间破敌军的气势何其辉煌!战事的胜利也说明徐庶是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如此贤才,也难怪曹操会渴求将他收为己所用而不择手段了。程昱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于是
献上计谋,使曹操派人迎来徐母,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成全“孝”,徐庶只得向刘备辞别,含泪而去。在这一点上,徐庶想得没有诸葛亮周到,他没有像孔明那样,在自己建功立业之时,还想着把家属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正人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在孝义之间,徐庶选择了孝,我们不能说他做得不对,但因孝离开刘备而埋没于此曹营,实在是令人扼腕!但徐庶的形象在他对孝义之间进行选择时便越发显得高大了,而刘备的凝泪目送,也从侧面写出徐庶的才华横溢。较之三姓家奴吕布的弑父行径,其对比效果之强烈便出来了。
徐庶的情义不仅体现在孝上,还表现为刘备推贤举能。徐庶告别刘备后,回马荐诸葛,还亲自上门拜访诸葛亮,请求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看不过徐庶的“有始无终”,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诸葛亮并没有经历徐庶面临的处境,因此,大可以置身事外,以自己的评价标准责问徐庶。面对诸葛亮责问,徐庶心潮翻涌,有苦难言,只能叹叹羞惭而退。
同时,徐庶的情义还体现在一诺千金之上。北上归曹后,徐庶心中仍念念不忘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满腹的才华和谋略,但始终坚守对刘备的承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即使在建安13 年,曹操倾全国之兵南下伐吴之时,徐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识破了黄盖的苦肉计和庞统的连环计,但他仍然没有道破天机,这便是徐庶对刘备的情义,是一诺千金的英雄风范。这也是徐庶最后一次出场,当面点破凤雏庞统的计谋之后,庞统为徐庶设了全身而退的计策。“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文中只写到“徐庶辞了曹操,与臧霸便行”。自此之后,英雄不知其所踪。试想一下,假如徐庶点破了庞统的计谋,为曹操献上一计,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那么也就没有了火烧赤壁,叱咤风云的人物事迹了。
英雄,并不一定是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在三国演义中用在徐庶身上的笔墨不多,但是这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多谋善断,忠孝两全,有情有义的奇谋士。观其在三国演义中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因此,称徐庶为英雄实在是当之无愧。